【摘要】本文以鮑照《擬行路難》(其四)為例,介紹了兩種記憶詩歌的方法,重在理解詩歌、背誦詩歌。
【關鍵詞】文本解讀;思維導圖;標題定樁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任何詩歌的記憶方法都要建立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因此我們以鮑照《擬行路難》(其四)為例進行介紹。
一、理解詩歌
(一)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請學生猜出該名句的出處——李白《行路難》(其一),“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抒發(fā)作者對世路艱難的慨嘆。李白詩多受其偶像鮑照詩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二)作者簡介
鮑照(414—466),字明遠,南朝宋著名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著《鮑參軍集》,其詩風格俊逸,樂府詩尤為出眾,以“險俗”著稱?!半U”指創(chuàng)新出奇,不拘于常理;“俗”指通俗。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是歷史上最為動蕩不安的時代,寒士受士族門閥的壓制,難以有所成就,鮑照雖因文采先后被臨川王劉義慶、始興王劉浚、宋孝武帝劉駿、臨海王劉子頊任用,但始終是做做參軍、侍郎等小官,郁郁不得志。最后因劉子頊起兵反明帝失敗,鮑照為亂軍所害。
(三)標題解讀
“擬”表示該詩用樂府舊題寫作,可理解為“仿照”之意。
(四)文本解讀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該句以比興手法起興,感慨人生并非靠才能,而是靠出生來決定。
文言點:瀉水置(于)平地 東西南北:名作狀,向東西南北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嘲諷了當時畸形的社會,《晉書》中提到魏晉門閥制度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可知當時是由門第來決定人的高低貴賤?!伴T閥化是當時政治文化一個突出的特點,影響極深極廣,唐初時雖然士族大門閥政治地位已衰落,朝中無高官,但社會名望依然很高,因其是名門之后、懂門風禮法,如‘崔盧李鄭王’之間相互通婚,高傲得甚至看不上當朝的權貴,也就是唐朝的那些開國功臣。盡管唐太宗政治上打壓崤山以東舊貴族,但魏征、房玄齡等仍紛紛向舊士族求婚。直到唐末黃巢起義門閥貴族才徹底衰落。”(于庚哲《隋唐人的婚姻與家庭》)
命:命運 安:怎么 復:又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借酒消愁、悲歌斷愁皆是無用。
酌酒:倒酒 寬:寬慰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反問句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與矛盾。
吞聲:欲言又止 躑躅:徘徊不前
總結(jié):全詩突出“愁”字,行嘆、酌酒、悲歌皆為愁,愁卻無法言說、無法排遣,表達詩人懷才不遇的強烈憂愁憤懣之情。
二、詩歌的記憶方法
(一)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由英國“記憶力之父”東尼·博贊于20世紀70年代所創(chuàng)的一種組織性思維工具,他曾幫助查爾斯王子提高記憶力,是“世界記憶錦標賽”的創(chuàng)辦人,《最強大腦》中記憶大師王峰、鄭才千、倪梓強等皆揚名于此賽。思維導圖是一種知識體系的架構(gòu),對知識的梳理、鞏固能起到良好效果。教師在講解完詩歌后,可布置學生課后根據(jù)每聯(lián)關鍵詞畫出該詩的思維導圖,既復習了課堂內(nèi)容,又提高了背誦速度。如下圖:
(二)標題定樁法
標題定樁法就是以標題中的字為樁子,每個字連接一或兩句,該方法記短詩效果較好。如“擬行路難”標題有4個字,全詩共4聯(lián),我們將4個字分別對應4聯(lián),“擬”對應“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擬”可諧音成“你”,想象自己端一盆水往水泥地上潑,水向東西南北各個方向?qū)Ψ搅鞯漠嬅??!靶小睂叭松嘤忻?,安能行嘆復坐愁”,想象自己時走時坐,不停哀嘆發(fā)愁的畫面?!奥贰睂白镁埔宰詫挘e杯斷絕歌路難”,想象自己坐在路上邊倒酒邊唱歌的樣子?!半y”對應“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難”可諧音成“男”,想象一帥哥倚靠著松柏坐在巨石上欲言又止的樣子。想象的圖像越清晰越美,越容易記住。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