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看過《西游記》嗎?《西游記》作為一部老少皆宜的神話小說,里面一些橋段看似天馬行空,其實有著充分的科學根據(jù)呢。
《西游記》里有兩位著名的“氣象學家”,一位是黃風怪。他原是靈山腳下得道的老鼠,因偷吃燈油被罰,算半個學院派,相當于如今在大學里蹭課的“勵志哥”。他吹出的黃風威力很大,連孫悟空都被吹得暈頭轉(zhuǎn)向。
另一位是孫悟空的嫂子、牛魔王的夫人鐵扇公主,在“學術(shù)圈”里沒半個名號。鐵扇公主又名羅剎女,她把手中的芭蕉扇一揮,就會刮起一陣大風。這怎么解釋呢?
因為火焰山是中外馳名的大風口,即便在風相對不大的夏天,也經(jīng)常有八九級大風,所以芭蕉扇一扇,風便刮了起來。
孫悟空拔幾根毫毛,念幾句咒語,幾只瞌睡蟲就會奔人而去。這算是孫悟空最溫柔的法術(shù)了,對人無害,只會讓人多睡一會兒。看來,瞌睡蟲很像一種麻醉品。
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到底有沒有一種蟲能讓人打瞌睡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這種瞌睡蟲比孫悟空變的蟲還厲害。它先讓你感覺很累,再讓你睡覺,你一覺睡過去就不可能醒過來了。這種瞌睡蟲名叫錐蟲,雖說是蟲,但比沙粒還小,人們用肉眼根本看不見。
如果遇到了這種可怕的瞌睡蟲,你們不要緊張,它們靠自己很難侵入人體,必須找舌蠅幫忙。
舌蠅是一種吸血蒼蠅,比蒼蠅小,像蚊子叮咬可能傳播瘧疾一樣,它們吸食動物和人的血,可能傳播錐蟲。
如今,錐蟲在非洲非常猖狂,每年奪走幾萬人的性命。
小時候最羨慕神仙了,因為“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要是能去天上逛一圈,再回到人間該多好,那我們一下子就長大了。
等長大了,我們發(fā)現(xiàn)“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這種搞笑的設定是完全可能存在的,最著名的證明人就是愛因斯坦。他鼓搗出了“狹義相對論”理論,曾經(jīng)無數(shù)人嘗試推翻這個“反人類、反直覺”的理論,但都以失敗告終。
狹義相對論有一個推論,那就是當一個物體高速運行時,我們只要看著它,就會覺得時間流逝得慢了。同理,只要天宮達到一定的運行速度,地上的凡人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天上的一天有地上的一年那么久。
《西游記》中排名第一的大殺器非緊箍咒莫屬。只要這玩意兒一發(fā)威,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孫悟空就痛得直打滾。
我們不妨來研究一下這個“神器”。它由兩個主要部分——箍和咒組成。箍是一個裝飾性很強的金屬圈,直徑可變大變小,算得上是一個智能可穿戴設備。如果用現(xiàn)代技術(shù)來還原這個箍,比較簡單的方案是:用電動馬達驅(qū)動絲杠傳動系統(tǒng),再調(diào)節(jié)刻有螺紋的金屬圈直徑……
但如果這么做的話,整個裝置在外觀上不夠美觀,運作起來也會有噪聲,用戶體驗很差。還有一個“高大上”的方案,就是采用記憶合金。這樣,箍在不同的溫度下會呈現(xiàn)不同的形狀,比如只要稍稍加溫,就會立即變小。
怎么給箍加溫呢?我們可以在它里面裝一根電熱絲和電池。
箍還原了,“咒”實現(xiàn)起來就更簡單了,可以運用語音識別技術(shù)和聲紋識別技術(shù)。唐僧記住咒語后,將自己的聲紋錄入箍中。之后,箍便只能識別他一個人的聲音,聽他調(diào)遣。
金箍棒的直徑約10厘米,長6米多,重8000千克。它來自哪里呢?答案是我們腳下6000千米處,也就是地核。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鐵和鎳,那里的壓強超過300萬Pa,溫度超過5000℃。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鐵的形態(tài)變得很奇怪,既是結(jié)晶,又是流體,人一旦沾上,非死即傷。
金箍棒能屈能伸,有時候,孫悟空將它變成繡花針那么大藏在耳朵里。那時,金箍棒的密度是水密度的200萬倍。這種密度的物質(zhì)在宇宙中還真有,那就是白矮星。白矮星是很多恒星的老年狀態(tài)。60億年后,太陽也可能變成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