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是“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將堅持自由市場機制作為其經濟主張。本文首先從弗里德曼經濟思想形成的歷史基礎開始,分析了美國個人主義精神及古典自由主義思潮對其的影響。第二部分分析了弗里德曼經濟思想的理論淵源,分別從斯密的《國富論》以及凱恩斯的政府干預經濟理論兩個角度進行了探討。本文最后一部分簡要評析了弗里德曼自由經濟制度理論的局限性。從20世紀50年代起,弗里德曼開始主張“自由市場經濟”,當時正是主張政府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盛極一時的時代,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陷入了“滯漲”的局面,被奉行已久的凱恩斯主義遭到了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自由主義的理念重新獲得了聲望。用一句話來概括弗里德曼的經濟主張,那就是堅持自由市場機制,反對政府干預經濟。對弗里德曼經濟思想產生的歷史基礎以及理論淵源的探究有助于我們加深對弗里德曼經濟理論的理解。
一、 弗里德曼自由經濟制度理論形成的歷史基礎
(一)美國個人主義精神
個人主義精神在美國形成已久,且早已滲透到美國人的思維方式當中。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發(fā)動之前,“美洲就像一塊磁石,吸引著源源不斷的新移民”,這個時期美國尚未開發(fā),給移民者提供了施展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也為個人主義精神的成長提供了合適的環(huán)境。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后,由托馬斯·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一個新的國家的成立,在弗里德曼看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按照“人人有權追求其自身價值”的理念建立起來的國家。到了十九世紀,這一時期美國政府充分尊重個體的自由、很少干涉人民的意愿。在農業(yè)方面,政府不干涉農民耕作,農民完全憑個人聰明才智去創(chuàng)造價值,美國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在工商業(yè)方面,人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收入和財產,并通過自由創(chuàng)業(yè)、從事商業(yè)活動和國內外貿易,促進了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一度使美國的工業(yè)發(fā)展水平躍居世界前列。這也使美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移民者,而這吸引力的源泉正是個人主義精神,從而弗里德曼認為個人主義精神不僅激勵著美國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更維系著美國的經濟發(fā)展以及社會的繁榮。
通過對美國發(fā)展歷史的回顧,弗里德曼逐漸形成了他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首先,在目的方面,弗里德曼認為,“人本身就是自己的終極目的”,一個自由的社會應該給每個人釋放自己精力和才能的機會,讓每個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目標。弗里德曼認為只有個人才是最終和最高的目的。
其次,在平等方面,弗里德曼認為每個人都擁有不可讓渡、他人無權侵犯的權利,“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喜好和不同的能力,由此人們的生活也就各不相同”。
最后,個人作為社會的唯一實體,應當優(yōu)先于集體。同時,弗里德曼反對集體主義和家長式的國家干預。弗里德曼認為家長式的國家干預是對個人權利的踐踏,集體主義則是一種虛幻的概念。同時,弗里德曼指出集體主義最終將走向追求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局面。
(二)古典自由主義思潮
古典自由主義思潮形成于十八世紀后期和十九世紀。古典自由主義強調,自由是最高以及最后的目標,并將個人看做是社會的最終實體,其主要主張為支持自由放任,反對國家干預經濟,同時支持貿易自由。在這一時期,古典自由主義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與發(fā)展,但是發(fā)展到二十世紀,自由主義的主旨演變?yōu)榱烁@推降?,在這樣的思想的影響下,許多國家紛紛采取家長式的政策,并影響了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主張。
弗里德曼十分反對二十世紀的自由主義思潮,認為其給西方國家?guī)砹藧毫佑绊?。在弗里德曼看來,正是由于政府借口促進平等和社會福利對經濟采取的強制干預,才使得經濟自由受到了限制,并造成了經濟滑坡,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弗里德曼堅守古典自由主義,他認為只有古典自由主義才能保證人類真正的自由。
弗里德曼認為,上帝面前的平等與機會平等都是和自由不沖突的,是一致的,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得到自由的權利;二,每個人都是不平等的,因為每個人的意愿有所區(qū)別,所以對社會的貢獻就是不同的,因此得到的回報也是不等的,即在基本權利上平等,在非基本權利上不平等。
弗里德曼將自由視為最高價值和信仰,并形成了他的自由主義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與他的個人主義價值掛是相輔相成的。正是由于弗里德曼形成了關于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價值觀,使得他認為自由主義經濟制度是合乎自由這一價值目標的,從而促使他選擇并形成了自由經濟制度的理念。
二、弗里德曼自由經濟制度的理論淵源
(一)斯密《國富論》對弗里德曼經濟思想的影響
1. “經濟人”——自由經濟制度的理論基礎
亞當·斯密認為“經濟人” 是自利的、理性的、參與的活動都是合理合法的?!白岳奔此鶇⑴c的活動都是基于增進自身利益的目的;“理性”表示能夠根據(jù)已掌握的信息對自身的利益作出最恰當?shù)呐袛?,從而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經濟利益的經濟活動;第三點表示“經濟人”雖然自利,但是依然受到道德與法律的約束,其內心的同情心,使他能夠處理好個人私利與社會利益,同時,外在的法律也約束著“經濟人”使其不能隨心所欲謀取私利。
弗里德曼吸收了斯密“經濟人”假設的觀點,并擴充了對于“私利”這個概念的理解。斯密只對“私利”的界定只停留在了經濟市場中,使人們對于“私利”這個概念容易產生誤解。而弗里德曼認為,“私利”不是自私自利,“私利”可以刺激人們基于自己所追求的利益作出的努力,除了可以改善自身的處境,還能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由此可見,“經濟人”假設是弗里德曼自由經濟制度的理論基礎,沒有“經濟人”假設,就沒有其經濟思想。
2. 弗里德曼對“看不見的手”理論的推崇
斯密認為,在自由市場體制中,有一只看不見的手,這只“看不見的手”可以通過“經濟人”之間的競爭,使資源得到優(yōu)化配置,從而使“經濟人”得利潤達到最大化,同時還能使社會利益增加,社會總體福利提高。
斯密認為,勞動分工的擴大,最終會促進資本家之間的相互競爭。而資本家之間的相互競爭又會降低物價并提高勞動工資,所以讓資本家自由競爭,工資和地租便會隨之增加,從而國民財富也會隨之增加?!案偁幱杂?,愈普遍,那事業(yè)就愈有利于社會”。
弗里德曼接受了斯密“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在他看來,斯密的理論更適用于他的時代。
(二)凱恩斯政府干預經濟理論對弗里德曼的影響
凱恩斯認為,消費和投資是決定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原因,其中消費取決于國民收入和消費傾向,投資取決于資本的預期收益率和利息率,而利息率則由貨幣的需求和供給決定。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三個心理因素1.商品的消費傾向遞減;2.人們對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遞減;3.貨幣的流動性偏好),而這三種主觀心理因素都是政府不能直接施加影響的。所以政府只能通過調節(jié)貨幣供給,從而調節(jié)利息率來促進投資。同時,凱恩斯指出,在經濟蕭條時,貨幣政策無效,此時只能增加有效需求,通過乘數(shù)效應來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
弗里德曼一邊認為正是由于美國政府在貨幣政策上的失敗才導致了大蕭條的爆發(fā),一邊又將凱恩斯主義及其他反對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都作為“正統(tǒng)經濟學”的補充和修補。弗里德曼一面指出政府的角色應當是裁判員,其作用是防止個人之間彼此傷害、相互強制,而不應該是家長,強迫一些人幫助另外一些人;一面又支持凱恩斯主義中政府干預的貨幣政策。弗里德曼對凱恩斯政府干預經濟理論的批判繼承,是他較之其他經濟學家的高明之處,也體現(xiàn)出他遠沒有哈耶克等經濟自由主義者誠實和忠誠。
三、對弗里德曼自由經濟制度的評價
弗里德曼作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他的理論中不免要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作辯護,從而使他的理論帶上了階級局限性。弗里德曼一直將自由鼓吹為所有經濟政策和社會觀點的出發(fā)點,但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寫道:“勞動力的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那里占統(tǒng)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庇纱丝梢?,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分配生產資料的權利掌握在資產階級的手中,而廣大無產階級依然沒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從而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所以弗里德曼強調的自由平等不過是資產階級制度下的。弗里德曼標榜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資本的自由,他將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制度下的少數(shù)人的自由偷換成了大多數(shù)人的自由,所以他鼓吹的自由是虛偽的、是有階級局限的。
(作者單位為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