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困擾社會的一大重要難題,政府及各相關企業(yè)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自2016年起,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jīng)濟的火熱興起大力緩解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最后一公里”難題。本文致力研究共享單車的現(xiàn)狀并以此探究該如何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將其與“最后一公里”相結合,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社會難題。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1978年,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l.Spaeth)在發(fā)表的論文中提出“共享經(jīng)濟”的概念,一種以物品所有權不變而使用權轉移來獲得經(jīng)濟利益的經(jīng)濟模式應運而生。2016年4月,以“共享經(jīng)濟”為基礎的共享單車開始在上海街頭出現(xiàn),到年底共享單車已在中國十一個經(jīng)濟較發(fā)達的城市得到了投放。2017年1月,共享單車開始風靡中國,超過三十個城市的街頭都有了絢麗多彩的各種單車,共享單車的投放區(qū)域從一開始的一線城市漸漸向二線三線城市轉變,成為居民短程市內出行極其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在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上得到了重要的突破。“最后一公里”指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環(huán)的問題,通常指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且關鍵的一步,在本文中特指居民日常出行以及物流服務的最后一個階段。
湯天波、吳曉雋指出共享經(jīng)濟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背景下顛覆了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模式,它帶來了全新的消費模式、生產(chǎn)模式和企業(yè)運營模式,進而間接地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李敏蓮在對共享單車盈利能力進行分析的同時又將政府與共享單車的關系以及共享單車的未來進行了研究;李曉紅認為共享單車將在網(wǎng)約車后成為一個新的市場爭奪的熱點,但它在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雖然對于共享經(jīng)濟以及共享單車有著較多文獻的研究,但是真正將共享單車與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結合在一起的文獻還是較少,因此筆者認為這個問題還是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
2.共享單車群體分析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實際回收問卷155份,有效問卷153份,有效率98.7%。問卷采用線上發(fā)放形式,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符合抽樣調查的要求。此次參與調查的153名群眾中,男性31人,女性122人。年齡處于12-18歲的受訪群體占總人數(shù)的11.11%,19-25歲的占30.72%,26-30歲的占18.3%,30-40歲的占24.18%,41歲及以上的群體占15.69%,年齡分布較均勻。
二、共享單車現(xiàn)狀分析
1.共享單車需求分析
在接受調查的所有人中,有24.18%的人處于一線城市,23.53%的人處于二線城市,24.18%的人處于三線城市,28.1%的人處于四線及四線以下城市。通過對受訪者所處地區(qū)、該地區(qū)共享單車投放情況以及其對共享單車的需求交叉分析可知,一線城市共享單車投放率達95.33%,且該地區(qū)有72.98%的人對共享單車有需求;二線城市共享單車覆蓋率達83.34%,對共享單車的需求率達66.67%;三線城市共享單車覆蓋率達51.33%,其中有27.03%的受訪者表示其所在地區(qū)沒有但是很需要共享單車;四線及四線以下城市共享單車總覆蓋率低于10%,但是對于共享單車的需求率達到了53.57%,存在著嚴重的供不應求現(xiàn)象。
通過對受訪者年齡以及對其共享單車的需求交叉分析可知,12-18歲、19-25歲、26-30歲、31-40歲、41歲及以上的受訪群體對共享單車的需求率分別為47.06%、82.98%、64.28%、48.65%、54.16%??梢钥闯?,19-30歲的年輕群體以及41歲以上的中年群體對共享單車的需求率均超過50%,年輕群體追求時尚新穎的生活方式,因此對于共享單車這種新型的生活方式接受程度普遍較高,而中年群體開始注意養(yǎng)生鍛煉,會漸漸較少以機動車出行的形式,轉向自行車這種環(huán)保又健身的出行方式,因此對于共享單車的需求也較大。
2.共享單車優(yōu)劣勢分析
(1)優(yōu)勢分析
①共享單車無樁停放,靈活使用
與傳統(tǒng)的城市公共自行車相比,共享單車使用起來更靈活,主要體現(xiàn)在無樁停放上。共享單車沒有特定的停放地點要求,用戶只要在使用完畢后將車輛上鎖并停放在適當?shù)牡胤剑环恋K其他車輛及行人通行,不產(chǎn)生安全隱患,不影響市容即可,對用戶要求較低。
②共享單車收費低,經(jīng)濟壓力小
以目前市面上投放量及使用程度較高的ofo單車、摩拜單車、哈羅單車以及小鳴單車為例,ofo單車認證校園用戶0.5元/1小時、社會人士1元/1小時;摩拜單車1元/0.5小時;哈羅單車1元/0.5小時;小鳴單車也是1元/0.5小時。1元用車的價格對于使用者的經(jīng)濟實力要求不高,因此比較容易被接受。
③用車停車方便快捷
共享單車采用二維碼掃描或者編號輸入的方式開鎖,使用者只需打開手機APP掃描后五秒內即可解鎖;使用者在用車完畢后只需將車上鎖即停止用車,操作要求不高。
(2)劣勢分析
①共享單車押金過高
以ofo單車、摩拜單車、哈羅單車以及小鳴單車為例,ofo單車使用前需繳納99元押金,學生認證可免押金;摩拜單車押金為299元;哈羅單車和小鳴單車押金為199元。受訪者中有14.38%的人反映押金過高,使用有一定門檻。
②投放不均勻,找車不方便
有43.79%的受訪者表示共享單車在城市不同區(qū)域投放不均勻,存在騎車出去卻找不到車回來的問題。另外,共享單車定位功能不夠完善,有時存在定位不準的問題,為找車的人帶來了困擾。
③共享單車損壞多,違規(guī)停發(fā)現(xiàn)象多
共享單車的“共享性”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一是受損較多,二是亂停亂放不光影響了市容,更是帶來了一系列安全隱患。
三、“最后一公里”現(xiàn)存主要問題分析
1.從快遞角度
目前,電子商務的飛速發(fā)展與物流行業(yè)滯后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物流業(yè)與電子商務發(fā)展速度的不匹配嚴重阻礙著后者的發(fā)展。每逢“618”、“雙十一”等電子商務平臺舉辦大型活動之時,物流業(yè)通常會產(chǎn)生嚴重遲滯的現(xiàn)象,尤其在大量包裹集中派送的時候,會出現(xiàn)包裹已到所在地卻遲遲送不到購買者手中的問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不便。配送車輛進小區(qū)難、農村物流不發(fā)達、客戶與物流配送之間存在時間沖突等一系列原因導致了“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出現(xiàn)。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裹裹雖然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最后一公里”問題,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最后一公里”仍然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尤其對于高校大學生,存在著菜鳥裹裹與宿舍距離較遠的問題,仍需要一定的途徑才能拿到快遞。在接受此次問卷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中,有50%以上的學生表示會經(jīng)常使用共享單車來拿快遞,從真正意義上解決最后的一公里。
2.從日常出行角度
從住所到地鐵站或者從地鐵站到公司的這一段路程通常是困擾上班族的一個問題,因走路太慢從而錯過地鐵導致遲到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對于這部分群體來說,共享單車的存在就意味著效率。有73.2%的受訪者表示會將共享單車作為上下班或者趕地鐵的重要代步工具,共享單車在短距離出行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低廉的價格,較高的效率,健康的生活方式吸引著大量上班族。
四、建議
①逐步在四線以下城市以及村鎮(zhèn)地區(qū)投放共享單車,全方位覆蓋消費者需求
四線以下城市及村鎮(zhèn)地區(qū)對共享單車的需求與共享單車目前的實際投放存在嚴重不匹配的問題。一方面,這些地區(qū)的居民日常出行往往不是很遠,共享單車能有效解決其日常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另一方面,這些地區(qū)健身鍛煉設施較少,共享單車低廉的價格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對其產(chǎn)生吸引。
共享單車經(jīng)營商在想進入這些地區(qū)市場的同時又擔心經(jīng)濟效益會遠不達預期以及單車損壞率過高,因此共享單車可以采取逐步進入市場的方法,先投入少量單車,根據(jù)每周的統(tǒng)計使用情況決定增減,同時在生產(chǎn)上改進二維碼的保護設計,減少二維碼損壞的可能。
②共享單車實行技術上的改造,增加“一來一回”功能
使用共享單車進行市內旅游或取快遞的用戶往往反映存在騎著車出去卻找不到車回來的問題,取完快遞或者買瓶水回來短短兩分鐘,車卻已經(jīng)被騎走了,使得共享單車有時候只能為他們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中的前500米問題,后500米卻不能解決。因此共享單車可在技術上進行升級,增加“一來一回”功能,以兩次騎行為一個周期??蛻艨稍贏PP上自由決定是否選擇此功能,一旦選擇,只需支付1元保證金,則可享受在完成一次騎行上鎖后,只要在兩個小時內進行第二次騎行(即完成一個完整的周期),則該車在這段時間內別人則無法打開的便利。在第二次開鎖時,保證金即全款退回用戶賬戶。若兩小時后并未進行第二次騎行,則該功能失效,同時扣除保證金1元。
③加強相關法律法規(guī)修訂,以法律形式保護共享單車的權益
共享單車損壞嚴重以及被私人占有的問題嚴重阻礙著經(jīng)營商對共享單車的更大投放,進而直接影響到其他用戶的出行使用。政府應盡快出臺共享單車相關法律政策,給予違規(guī)者一系列的懲罰措施與必要的禁用措施,以法律形式規(guī)范用戶使用行為,此舉不僅保護了共享單車的權益,更是保護了依法合規(guī)使用單車的消費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