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辰 麓山國際實驗學校1508班
物理電磁場學習中的物理思維培養(yǎng)
夏雨辰 麓山國際實驗學校1508班
從初中階段起我們就開始接觸物理,物理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其發(fā)展對人類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學習物理知識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思維能力,本文就物理電磁場學習中的物理思維培養(yǎng)進行了分析討論,希望可以加強我們對物理課程的重視。
電磁場 思維培養(yǎng)
物理是一門多元性學科,要掌握其內容不僅要對課程有一個了解,還要能夠對問題進行靈活分析,這就要求在物理教學課程中老師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同學能夠很好的去思考物理問題。培養(yǎng)豐富的思維能力迫在眉睫,也是各類學界人士提出的主要教學目標,下面我們來談談如何在電磁場學習中的培養(yǎng)物理思維。
形象思維能力主要是指運用直觀的形象去解決表象問題的能力,這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思維形態(tài)。形象思維能力主要由觀察力、聯想力和想象力三個因素構成。電磁場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們確是客觀存在的。老師在進行電磁場章節(jié)的教學時,要給同學們強調電磁場的分布是空間的、立體的。老師要求我們畫出典型電荷的磁感線后,讓我們根據對稱性旋轉磁感線,從而讓我們從感性的角度得到電磁場空間分布情況,最后老師再給我們設置一些帶電粒子的空間運動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我們的空間想象力。這種方法就是讓我們通過想象,使自己真實處于所描述的電磁場中,主要是靠想象力去解題,而不是示意圖,這種教學方法特別適應于高中物理教學,在提高我們物理學習的同時還能提高我們的形象思維能力。
物理課程中我們所提到的轉換思維其實就是指將物理課本以及習題中一些難以理解或者是學生不能夠充分理解的東西,老師要通過一些形象轉化使其認識到問題的根本,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使我們能夠很容易的理解老師所表達的意思,從而達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目的,使問題得以解決。我們在學習電磁場階段時,我們都知道電磁場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磁場是否真實存在?哪里都有磁場?這些問題要怎么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呢?此時老師就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將小磁針代入課堂,讓同學們通過觀察小磁針的擺動情況來認識電磁場是真實存在的,以及它存在于世界的各個角落,包括我們吃飯、休息的地方。通過這種做法,可以很好的培養(yǎng)我們的思維轉換能力,我們在遇到一個問題時可以從別的方面出發(fā)去進行思考,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我們在物理課程學習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思維,就是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是相對于順向思維而言的,其具有獨特性和變通性。把一些問題的思維順序倒轉過來,這樣更容易產生聯想和獨到見解,老師在物理教學中要注重實驗操作,對待同一個例題老師可以指導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待,做到舉一反三,這樣往往能夠對我們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物理教學中往往有一些抽象的概念,要通過其他渠道使同學們靈活的考慮問題,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們在這個過程要逐步進行思維發(fā)散。我們在進行電磁場學習時,老師給我們提出問題,如果沒有電磁場我們會怎樣?我們通過談論查資料對沒有電磁場進行分析闡述。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使我們對電磁場有一個更深的認識,還能培養(yǎng)我們的逆向思維能力,這對我們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是有極大幫助的。
臨界問題是我們在物理學習中經常見到的一種題型,是指研究對象在某個力的作用下從一種狀態(tài)過渡到另一種狀態(tài),在某個時刻會有一個臨界點,該“臨界點”處研究對象具有典型的物理規(guī)律,通常能夠將該狀態(tài)與教材基本理論發(fā)生對應,進而列出具體的理論公式,臨界思維的運用能夠對解題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電磁場是高中物理學中難度較大的一章,成功解題的前提就是要求我們全面掌握電磁學以及力學方面的綜合知識,要解決這類綜合性電磁學問題,就必須找到一個入口點,這時候臨界思維是解決復合場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比如,現存在豎直向下的電場,其強度為e;同時,存在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磁感強度為b。一帶電小球m在該復合場中運動,如果該小球在垂直于磁場的豎直平面內做恰好勻速圓周運動,軌道半徑為r。則該小球帶何種類型的電荷?要解決此問題,我們就要從恰好做勻速運動這個方向入手,最后利用自己的物理知識去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以這類問題為基礎,由淺至深的研究問題,如此一來,我們便會全面掌握電磁學的知識。
電磁場是高中物理教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本文我主要闡述了物理進行思維培養(yǎng)的四個方面,通過我的觀察分析,發(fā)現如果老師將其運用至物理課堂,相信我們的物理教學水平會越來越好,學生也能夠全面綜合的掌握電磁學的知識。
[1]胡南,周密. 強調“場”的物理思想,改革大學物理電磁學教學[J].物理與工程,2016,26(06):68-71.
[2]張志宏. 物理學習中的直覺思維培養(yǎng)[J].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4,28(0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