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要: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是英語中最重要和最常見的論元結構之一,對它的習得涉及到語言的兩個層面,即句法和語義。文中對中國學生習得英語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的研究進行了梳理與回顧,并對其進行了評論,指出對中國學生習得英語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的研究不僅數(shù)量有限,而且在英漢語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跨語言對比方面還比較薄弱,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也有待豐富。
關鍵詞:論元結構;雙及物動詞;雙賓結構;格轉化結構;接口
一、 引言
動詞在語言中往往是最復雜的詞類,因為它可以具有域外論元(external argument)和域內(nèi)論元(internal argument),而且不同動詞的論元數(shù)目差異也較大。論元類型和論元數(shù)目的不同使得動詞的論元結構非常復雜。另外,不同語言的同類動詞在論元結構上又往往存在跨語言差異,因此,動詞的論元結構是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課題和熱點內(nèi)容。幾乎每種語言都存在的動詞是雙及物動詞(ditransitive verbs),由它構成的雙賓結構(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s)及其格轉換結構(dative alternation constructions)是語言中最基本的論元結構之一。因此,對中國學生習得英語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的研究還可以驗證“接口假說”的正確性。本文將對有關中國學生習得英語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的前人研究進行梳理和回顧,回答上述問題,并對前人研究做出總結和評論,以期對今后該課題的研究提出建設性指導和建議。
二、 研究回顧與評論
總體上看,有關中國學生習得英語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的研究數(shù)量比較有限。
Inagaki(1997)是最早研究中國學生習得英語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的研究者。他基于Pinker(1989)將英語動詞分為四類:throw類,push類,tell類以及whisper類,雖然這四類動詞都可以用于格轉化結構,但只有throw類和tell類動詞可以用于雙賓結構,而根據(jù)Huang(1994),這四類動詞對應的漢語動詞中只有tell類動詞可以用于雙賓結構,而且只有tell類動詞不能用于格轉化結構。作者采用可接受度判斷任務對32名中國成人英語學習者進行了考察,作者將被試的上述表現(xiàn)歸為母語遷移,因為漢語中的tell類動詞可以用于雙賓結構,而whisper類動詞不能用于雙賓結構,故而中國英語學習者能夠區(qū)分這兩類動詞,由于漢語中的throw類和push類動詞都不能用于雙賓結構,故而中國英語學習者不能區(qū)分這兩類動詞。另外,由于漢語中的tell類動詞不能用于與格轉化結構,而其他三類動詞都可以,故而中國英語學習者對tell類英語動詞用于與格轉化結構的接受度較低,對其他三類用于格轉化結構的接受度較高。
谷麗霞(2009)也采用構式語法將英語雙及物動詞分為若干類,將雙賓結構表達的意義分為核心和若干非核心意義。通過對比CLEC和Brown語料庫,她發(fā)現(xiàn),中國大學生與英語本族使用者相比,在英語寫作中,中國學習者使用了更多的雙賓結構,但使用的雙及物動詞類型較少,主要基于少數(shù)幾個雙及物動詞;他們使用的雙賓結構主要集中在核心意義,并傾向于使用第一、二人稱代詞的施事和接受者,呈現(xiàn)口語化特點;低水平中國大學生使用的雙賓結構主要是其核心意義,高水平中國大學生使用了核心和非核心意義的雙賓結構;最后,中國學生對與漢語相似的英語雙賓結構掌握得較好,而在與漢語不同的英語雙賓結構上容易犯錯。
該研究是基于CLEC探討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雙賓結構習得,但該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它沒有對英漢語的雙及物動詞和雙賓結構進行系統(tǒng)對比,從而使得作者無法細致地考察母語在習得英語雙賓結構中的作用,而只是籠統(tǒng)地將錯誤歸為母語負遷移,將習得好的雙賓結構歸為母語正遷移。
三、 總體評論
本節(jié)我們將對有關“中國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的前人研究,從理論框架、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上進行總結和評論。
從理論框架上看,前人研究采用最多的是構式語法,對英語雙及物動詞和雙賓結構意義進行分類,將英語雙賓結構意義從核心到非核心也分為若干小類。比如將雙賓結構視為核心,將格轉化結構視為非核心,實際上應該是將雙賓結構本身分為核心意義和非核心意義兩大類。
從研究內(nèi)容上看,大部分研究都著重于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的英語雙及物動詞類型以及核心和非核心意義的雙賓結構。但更重要的是,不少英語雙及物動詞還可以施惠格轉化,使用V+DO+for+IO結構,前人研究似乎都沒有涉及英語雙及物動詞的施惠格轉化。
從研究方法上講,語料庫固然能夠提供大量的語料,但是,語料庫也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是對于雙及物動詞和雙賓結構沒有出現(xiàn)在語料庫中的無法考察,會導致對中國學習者習得英語雙賓結構的研究不是很全面,結論也不會很可靠;二是語料庫只記錄了語言產(chǎn)出,而二語習得者的語言產(chǎn)出和語言理解存在不對稱現(xiàn)象,從理解角度探討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也是必要的。
四、 結語
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是英語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常見的論元結構,這兩種結構的使用涉及句法知識和語義知識,與詞匯的掌握也是密切相關。對于這一論元結構,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具有格轉化的英語雙及物動詞時,呈現(xiàn)出何種特點?漢語在中國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過程中,發(fā)揮何種作用?另外,細致的英漢語跨語言對比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也是未來研究需要做到的。
參考文獻:
[1]Childers, J.&M. Tomasello. 2001. The role of pronouns in young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the English transitive constructio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7:739-748.
[2]Huang, S. 199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ative alternation in Mandarin and Taiwanese.
[3]Sorace. A. 2011. Pinning down the concept of ‘interface in bilingualism[J].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Bilingualism 1:1-33.
[4]Sorace. A&F. Filiaci. 2006. Anaphora resolution in nearnative speakers of Italian[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2:339-368.
[5]谷麗霞.2009.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雙及物構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