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義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雖然大頭義跟超跑有很多連結,但我不是性能狂,對名牌不感冒,對身外之物也不是特別講究;超跑性能車開很多,豪車也接觸不少,從商業(yè)角度來看豪車之王奔馳S很好,但就算我有上億存款也不會買,因為那在我眼中就是工具,當然它對很多有錢人有深層的象征意義。
千里迢迢飛到舊金山,名義上當然是來試車,試全新的第5代LS,但你知道我不愛讓人服務,別人幫我開車門讓我覺得別扭,車上有沒有冰箱?后排有沒有屏幕?座椅有沒有按摩功能?音響有幾支揚聲器?你一定不知道,我曾經是某汽車雜志音響主筆)我一點也不關心。然而,當雷克薩斯對我發(fā)出邀請,已經被繁忙工作壓得焦頭爛額的我還是欣然地答應了。
那讓我想起差不多去年此時試駕的全新LC500,那是當今用錢能夠買到的最好的Lexus,跟我過去記憶中的Lexus完全不同。后來,我試了一整天的LS,自覺一點都不想跟你聊我比較擅長的試車,我想跟你聊聊我外行的設計跟情懷。
所見即所觸、所觸即所感
關于設計,Aston Martin一直是我很欣賞的品牌,前老大Ulrich Bez的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馬丁的設計理念很簡單:“所見即所觸,所觸即所感?!蹦憧吹降氖鞘裁此褪鞘裁?,你摸到的一切都是有感的(可惜今天的馬丁不再這么說了)。
環(huán)繞著車仔細端詳了一下,我隨手用手機抓拍了LS幾個細節(jié),其實你會發(fā)現不需要專業(yè)相機或是刻意的大光圈鏡頭,LS的線條、材質跟紋理,很自然地流露一種細膩與溫度,不需要刻意去抓角度,因為沒人在欣賞設計時還要刻意移動視線去遷就角度,舉目所及就是畫面中看到的,然而這當中每一筆線條都有跟日本文化相融的故事,但我不想跟你說故事一說多就刻意了。(建議你參考“汽車雜志Live”公眾號或是我的微博)
關于當代豪華車,我認為太多所謂高級車都是為設計而設計,為科技而科技,為差異化而差異化,就我個人而言,我非常反感:
1夜店一般的眼花繚亂車內燈光,甚至號稱能變換各種氛圍顏色,還有味道。
2無處不在的觸摸屏,想調整簡單的東西還得進入層層選單設定,而且那會讓許多立體之美都成為一塊平面。
3過多剝奪駕駛主控權的安全配置,包括全自動駕駛,安全應該是輔助而非替代。
4設計語言很多種,過于復雜難以解讀就不是好設計,同行的媒體友人說得很好,過去我們說Lessis More,但今天LS告訴我們More is Less,一眼就能觸動內心的設計才是好設計,10年之后你還記得這樣的觸動,那就是好設計。
接下來聊情懷
你可能還記得大頭義擔任顧問的臺灣Top Speed極速超跑公司有一輛2010年的LS460,那是非常典型的老Lexus,寬大舒適但毫無特點,行駛中坐在后座像是美式沙發(fā)與搖籃的結合,只有老一輩的人會定義那樣叫舒適。然而那個年代會買LS的人只是因為奔馳S太張揚,等到要換車時就會因為凄慘的二手殘值而懊惱(這點奔馳S確實無敵,Hybrid與V8以上車型除外)。L8460能給你感動嗎?其實它跟奔馳S最大的差異就是比較不會成為歹徒眼中的肥肉。
與全新LS相處一整天之后,我認為新一代LS跟過去的Lexus完全是兩個世界的物種。
全新LS并不是很有趣的車(想要樂趣我極力推薦LC500!注意,沒有h),但LS卻是很能觸動我情感,讓我思考的車。我有半天的時間扮演老板的角色坐在后排把玩每一處細節(jié),我訝異的不是其簡潔設計與細膩感,而是隱藏在車門手柄背后、梳妝鏡、扶手深處等,一般人看不到也不會特別觸摸的部位(一股基于成本考慮會用廉價材質),采用的材質與觸感跟重要部位毫無落差。
當友刊主編充當司機載我在前往天行者莊園的迂回山路上奔馳,我第一次覺得舒服地半躺在后座如此被尊寵,除了剛剛提到無處不在的精湛工藝外,我全身上下都被舒服且伏貼地支撐著,我的雙肘、我的肩膀、我的腿部、我的屁股彷佛被幾只無形大手托著。當我在操作空調、音響或是座椅姿態(tài),當車輛行駛時我感受到的重心變化、聲浪變化或是每壓過一個路面起伏時回饋到屁股的震動,我都感受到日本人那讓我身心放松、愉悅自在的呵護。
透過技術手段把你的感官遮蔽絕對不是我認可的豪華舒適,比方把車室隔音做到變態(tài),懸掛軟到感覺不到起伏,或是動力系統(tǒng)平順到你感覺不到機器在運轉,車輛在前進。
全新LS做到讓后排的我感受到汽車是活的,工程師讓我的末梢神經透過我的五感與車輛連結,我能感覺重心變化、轉速攀升與轉向的細微回饋,工程師把這些用了最有質感的方式呈現,LS充分照顧了“我”。
就是“我”!工程師確實把我人性最細微的需求照顧好了,我不需要安靜無聲,我需要的是談笑風生,這點很重要。
最后來聊試車
買輛奔馳S或是寶馬7,一位西裝筆挺的司機是最基本的需求,身為老板的你除非心血來潮是不會跨進駕駛艙的。但我要告訴你LS可能是目前豪華車中駕駛感受最協調的(注意我用的是協調,不是犀利),你可以視LS為加長加重的LC,它無法滿足你的激情,但絕對可以從容應對你對各種路況的駕駛需求。
以身長超過5.2米的豪華大車來說,全新LS的運動性是值得一贊的,那是一種氣定神閑的自信,方向盤不輕不重,大大小小的彎一拐就過,原地掉頭也不會感覺拖著重重的身軀,Lexus認為后輪驅動還是高級車最協調的布局,主動氣壓式懸掛隨時調節(jié)適當的支撐力,不要太激進的方式操駕,重量慣性對運動性能的影響很輕微,重點是即便是連續(xù)轉彎也不會讓后排乘客感受到別扭的重心變化。endprint
感覺不猛,但實際頗快
半天的駕駛經驗,我對于LS的好感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它的鋒芒內斂,入門的LS350搭載3.5升V6D4-S直噴發(fā)動機已經非常成熟,針對氣門機構、供油與監(jiān)理系統(tǒng)進行升級,新世代Lexus當家的10AT變速箱,315匹馬力實際表現的性能已經足以超越老款V8車型,但這套動力系統(tǒng)的精華并不在于全油門沖刺時的加速能力,而在輕踩油門時10AT絲絲入扣的加速節(jié)奏感,全力沖刺時聲浪相當迷人,這跟過去追求無聲加速感的LS完全不同,LS350動力完全夠用,硬要挑毛病,大概就是少了V8那份從容的低速扭力。
當然,LS500h也是LS陣容中的重點,這套多級混動系統(tǒng)我認為是目前所有非插電Hybrid系統(tǒng)中最全面的,我們只復習一下重點(詳細技術分析請參閱LC500h試駕),首先動力是由一副295匹馬力的3.5升V6與電動機負責,在同時肩動的狀態(tài)下綜效馬力約為359匹馬力,電動機整合在變速系統(tǒng)當中。多級之意是指變速箱透過行星齒輪組與迷你四速變速箱組合,并串連兩副電動馬達,除了可模擬10擋變速,提供過去eCVT無縫的綿密加速感外,還可對應更寬廣的齒比范圍。過去豐田混動多搭載Atkinson循環(huán)發(fā)動機,中間轉速域熱效率好,但震動與高轉都適得其反,運轉品質難以達到豪華車要求。新一代仍在D4-S系列基礎上修正,主要是搭載鋰電池組與大功率電動機已經足以應付多數低速狀態(tài),并可純電行駛相當里程。
身為目前LS陣營的旗艦,LS500h的性能完全能滿足需求,加速能力至少比肩S500或是750Li的水平,但在油耗表現與與技術層次上完全表達了Lexus對豪華車的態(tài)度。
舒適的定義
最后我來談談舒適的定義。未來LS的買家一定會知道,他們花兩百來萬元并不會得到寶馬7的強勁性能或是奔馳S那種尊榮感,他們選擇LS或許跟選擇Panamera比較類似,但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更多時間他們會自己駕著LS,他們認同的是LS簡潔而富有內涵的日式品味,與可以讓乘客被細膩呵護的乘坐質感。
盡管市場定位與價格極大重疊,但我不太愿意拿LS來跟奔馳S或是寶馬7比拼舒適性,選擇全新LS的買家我相信更多是認同我觀點的人。打從肩動發(fā)動機開始,LS不再像過去的Lexus那樣將諸多運動或是設計基因隱藏,總設計師Suga桑希望買家看到、聽到、摸到、感受到的,是Lexus有別于歐洲豪華車的設計與人性,是像日本頂級和式建筑那樣的溫暖,是像日本武士那樣,在極簡的動作中,表現車輛所有收放自如的動態(tài)。
LS到底舒適不?對我來是無庸置疑的!頂配的LS提供多達……我也記不清的幾種行駛模式,即便在Comfort模式下也沒有過去LS的搖晃感,但日常行駛我個人更傾向Sport模式,讓不論在駕駛座或是后座的你更能在感官上與車輛相融,更短捷的氣壓懸掛行程快速地反應路面細微彈跳,透過剛度絕佳的鋁合金車體,與經過工程團隊精心調校的聲浪與重心變化,傳達到我神經末梢的是充滿溝通感與質感的反饋。
請忘記印象中的LS
繼全新LC之后,全新LS確實開肩了Lexus的另一個新時代,在試車當晚的晚宴中,總設計師Suga幾杯酒下肚之后,含著眼淚訴說了6年來開發(fā)LS的使命與艱辛歷程,他確實讓我們感受到豪華車應該在德國品牌之外的一個嶄新流派,聆聽了他與總工程師佐藤恒治先生的幾次對話,再加上深刻體驗LC與LS的諸多表現,我確實被深深打動。
品牌的轉變要讓消費者感悟需要時間,但我相信不會太久,尤其在這個消費口味變化快速的時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