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探討譯員角色空間內的多維度適應性選擇轉換。文章認為,首先譯員的角色不僅僅局限于“顯隱”,而是在口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形成的靈活的立體空間;其次譯員在其角色空間遵循“多維整合”的原則,實施三個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從而實現譯者與口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 角色空間 三維轉換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口譯模式研究”(2014SJB436)。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026-02
1.前言
口譯中譯員角色的討論和研究經歷了從“隱身中立態(tài)度”到“顯性主體意識”的變遷。研究者們普遍認為,譯者是翻譯活動的真正主體并在翻譯過程中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因此,“譯者中心”地位愈加凸顯。然而,一味的強調譯員的操控,弱化源語的中心地位,則又陷入譯員主體性無限夸大的誤區(qū),從而造成譯員“越位”行為。
基于此,本文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出發(fā),從譯者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出發(fā),探討譯員如何在其角色空間內遵循“多維整合”的原則,在“選擇”和“適應”之間轉換,達到自身與口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
2.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員的角色空間
2.1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
“生態(tài)翻譯學”是一個具有跨學科性質的生態(tài)學翻譯研究途徑,也是一個“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生態(tài)范式和研究領域(胡庚申,2003)。 它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適應/選擇”學說為指導,探討“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譯者適應與選擇行為的相互關系,對翻譯的本質、過程、標準、原則和方法等作出新描述和解釋(胡庚申,2003)。
口譯作為一種特殊的翻譯活動,同樣涉及到“口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譯員的“適應/選擇”,它是譯員為適應口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而進行的多維度適應性選擇轉換,譯員既要適應口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又要對譯文進行選擇,實現自身與整個口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
2.2 譯員的角色空間
近年來,譯員角色的研究充滿了“矛盾”和“對立”:一方面翻譯職業(yè)組織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譯員“隱性中立”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場和舉止。另一方面,研究者們又強調譯員的主體性和主體意識,譯員的“顯性自主”是受到其內在機制和外在因素影響下的必然結果。事實上,作為主體的譯員成為真正的“隱性人”是不可能實現的;同時譯員還受到“口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制約和限制,不能進行“肆無忌憚”或“為所欲為”的口譯。
因此,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出發(fā),譯員的角色不是簡單的“顯隱”平面,而是活動的三維立體空間,即X軸表示口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互聯互動的整體;Y軸表示譯員的選擇與適應活動;Z軸表示譯員三維轉換(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程度。在該空間內,譯員既要適應口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還要對譯文進行選擇;其選擇和適應活動將直接影響自身角色空間內三維轉換的效果;譯員通過積極恰當的三維轉換來保持其行為的自由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限制之間的平衡。
3.譯員角色空間內的多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員在其角色空間內,通過實施三維(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創(chuàng)造“整合適應度”高的譯文。
3.1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員不僅需要適應源語語篇的難易,發(fā)言人的語速和講話方式,同時還需考慮聽眾的需求、知識水平、接受程度等,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傳遞源語的意義。下面通過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例1:
溫家寶: ……我將在最后一年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永遠和人民在一起。
譯員:…in my last year I office, I will not waive in carrying out my duties and I will remain true to my conviction. I will always be with the people.
有著“詩人總理”美譽的溫家寶,引用黃石公《素書》中的詩句“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回答上述個人任職問題,其含義是恪守本職工作不輕易放棄,受到嫌疑能居義而不反顧。溫總理用這種修辭手法,說明自己在最后的任期內,無論面臨怎樣的評論,仍然將堅持不懈的為人民服務。譯員將其譯為“I will not waive in carrying out my duties and I will remain true to my conviction”,其中“waive”一詞表明決不放棄一切可以行使的權力為人民謀福利,百折不饒、永不回頭。同時譯員在處理句式時,給兩句話分別添加上主語“I”,傳遞出溫總理個人的心聲和主觀意向。譯員領悟了意思,進行準確的譯語表達,完成了較好的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3.2 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譯員還需要關注文化內涵的傳遞,從而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信息差異,確??谧g中信息傳遞的質量和效果。這是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例2:
李克強:……變是向有利于中美雙方,有利于兩國關系穩(wěn)定的方向去走,還是要擇寬處行、謀長久之利。
譯員:… China and the U.S. need to focus more on common ground in pursuit of long?鄄term benefits.
李克強總理2014年答中外記者問時,用“擇寬處行,謀長久之利”來說明中美關系?!皳駥捥幮小眮碜杂谇宕髣者\動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的字詞“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意為立志要高遠,處事要平淡,心胸要開闊。李總理稍加改變?yōu)椤皳駥捥幮小?,說明中美關系的內涵是要求同而非求異,要擴大中美的共同利益。對于這種文化內涵豐富的信息,譯員進行了靈活處理,“focus more on common ground”說明“擇寬處行”,“in pursuit of long?鄄term benefits”解釋“謀長久之利”,譯文簡單明了,符合譯語聽眾的習慣。譯員利用此種方式簡明達意地表達出源語的核心內容。從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的角度,譯員運用其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完成了“整合適應度”較高的譯文。endprint
3.3 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口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活動過程中雙語之間的交際意圖是否得以體現是譯員除語言和文化之外,另一項需要關注的重點。因此,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同樣必不可少。
例3:
李克強:……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所謂民是眾的意思,你們的肚子加起來遠遠超過我一個人,還是要讓大家不能挨餓。……
譯員: …The Chinese people see food as an overriding priority. With so many people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I hate to stand between you and your lunch. …
這段對話是2015年李克強總理答中外記者問的最后一個問題。在此之前中外記者詢問了許多“尖銳”的問題,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李總理的回答,表現出其個人幽默樸實的話語風格,也緩解了記者會上若有似無的“硝煙”帶來的緊張感。譯員對這層交際意圖心領神會,將“民以食為天”形象的譯為“see food as an overriding priority”,突出食物是中國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接著采取釋義的方式將“你們的肚子加起來遠遠超過我一個人”譯為“I hate to stand between you and your lunch”,風趣詼諧,形象生動,引得譯語聽眾會心一笑。譯員不僅保留了源語語言的形象幽默,還準確地實現了源語的交際功能,傳達了語篇的實際意義,。
當然,譯員以上“三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有時單獨實施,更多時候則體現了“三維”綜合性的整體適應和選擇,是一種“多維整合”。
4.結語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員的角色得以重新詮釋和呈現,譯員作為口譯活動中真正的交際者處于源語和譯語的核心位置,協調口譯生態(tài)系統互聯互動整體間的相互關系,保持自身口譯行為的“自由”和口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限制”之間的平衡。只有對譯員在 “適應”和“選擇”間的活動進行描述,才能更加科學合理地呈現譯員的角色,才能使口譯活動順利進行,才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口譯生態(tài)系統。
參考文獻:
[1]陳圣白. 口譯研究的生態(tài)學途徑[D]. 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2.
[2]胡庚申. 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概觀[J]. 上海翻譯, 2008(2): 1-5.
[3]胡庚申. 適應與選擇: 翻譯過程新解[J]. 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8(4): 90-95.
[4]胡庚申. 生態(tài)翻譯學: 產生的背景與發(fā)展的基礎[J]. 外語研究,2010(4): 62-67.
[5]肖華. 論實現“翻譯”多維度適應的語用順應途徑[J]. 宜春學院學報, 2011(6): 169-171.
作者簡介:
郭芮(1985-),女,江蘇理工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口筆譯理論與實踐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