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的民俗村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一座白鹿原,千載長安城。著名作家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傳奇色彩,隨著《白鹿原》影視作品廣為流傳,這塊坐落于西安市東郊的神奇厚土,漸漸被世人熟知。
白鹿原長25公里,寬8公里,面積260平方公里,海拔780米,高出西安300余米,因億萬年地質變遷黃土沉積形成,原面高闊,河谷懸殊,如秦嶺伸出的臂膀,護佑著千年古都長安。
民俗村位于西安市藍田縣濱河西路,依地勢而建,南望秦嶺、東臨灞河,村內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森林,綠樹成蔭、溪水潺潺,是陜西省內自然環(huán)境最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最佳的民俗文化村之一。西藍高速、312國道、關中環(huán)線、滬陜高速貫通全境,交通便利。
遠在周代,白鹿原上曾棲居著成群的白鹿。白鹿亦稱麋鹿,俗稱“四不象”,是一種珍貴的動物。相傳,周平王遷都洛陽,離開鎬京向東行進,渡過浐水后,忽見原坡上有白鹿奔跑,是為祥瑞。此后,人們便把浐灞之間的黃土臺原稱為白鹿原。
時代的發(fā)展,也延續(xù)著歷史的足跡。
2013年,在傳統(tǒng)村落旅游項目興起之時。人們希望休閑時能感受過去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白鹿原管委會便抓住了這次機會,充分利用白鹿原當地的文化資源寶庫的優(yōu)勢地位,積極主打民俗品牌,發(fā)掘鄉(xiāng)土文化豐富深厚底蘊,彰顯鹿原的獨特魅力。將這個有山、有水、有故事的村莊代入了人們的視線中。
清幽曲折的古街、青磚灰瓦的民居、汩汩流動的泉水,架子車、石碾盤、織布機……
現今,在白鹿原上,民俗村再現著古老的生活場景。也通過了仿古建筑、美食特產、傳統(tǒng)技藝等形式,把原汁原味的關中民俗文化和地道的原上民風,完美的呈現給了大家。
來到白鹿原民俗村,
走一趟塬臺森林,
憶一把兒時情長,
嘗一遍關中滋味,
品一壺上等好茶,
聽一首白鹿之歌,
看一出原上大戲。
勺勺客博物館
勺勺客是關中方言對廚師尤其是藍田廚師的特殊稱謂,大廚師亦指掌勺人,故而民間俗稱勺勺客。
藍田廚師依靠精妙廚藝不僅走遍五湖四海,還成為明、清兩代皇宮的御廚。博物館真實還原了藍田廚師的歷史傳承、生產場景、操作工具,展示勺勺客蘊藝于手、藏神于心的人文精髓。
藍田玉博物館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闭Z文課本里,唐代詩人用優(yōu)美的辭藻贊美了藍田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藍田玉博物館不但復原采、切、雕、琢的特有傳統(tǒng)工藝,還將從古至今的藍田制玉大師及作品進行展示。
藍田民俗博物館
自百萬年前的藍田猿人起就有人類繁息,華胥氏陵、尊廬師陵、女媧氏谷遺址均在藍田,史稱“三皇舊居”。
藍田民俗博物館將藍田縣域19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不同民俗進行展演,從田畝耕作、農林特產到民居生活和鄉(xiāng)約禮制,親切如鄰、異彩紛呈。
藍田褲帶面
藍田褲帶面是當地的特色面食,面條長、寬、厚就像皮帶一樣,煮好后調以佐料,吃起來滑而不膩,別有一番嚼頭。
藍田神仙粉
清涼爽口還帶有淡淡藥材味兒的神仙粉,只有在藍田才能夠吃得到。剔透的粉切成塊放在碗里,澆上醋和辣椒,涼爽又超級好吃。
高饌蒸饃
高饌蒸饃是藍田特有的小吃,相傳為漢高祖劉邦時期所創(chuàng)。專供宮廷御用,后來廣泛流傳于白鹿原。陳忠實老先生在《白鹿原》里回憶道,小時候最開心的,就是家人趕集回去時能帶上高饌蒸饃。所以,這個饃饃有著很多生活在白鹿原上,50、60、70 后的回憶。
泡泡油糕
泡泡油糕香甜而不油膩,外面的一層吃起來很酥脆。搭配黃桂醬、玫瑰醬最為好吃,可以提升整個泡泡油糕的味道。
自駕
G40滬陜高速G70福銀高速白鹿原出口-濱河西路-民俗村東門(30公里)
咸寧東路-水安路-狄寨鎮(zhèn)-孟村鎮(zhèn)-安村鎮(zhèn)-民俗村南門(30公里)
環(huán)山路太乙宮-107省道-安村鎮(zhèn)-民俗村南門(38公里)
長安區(qū)引鎮(zhèn)-108省道-前衛(wèi)鎮(zhèn)-安村鎮(zhèn)-民俗村南門(26公里)
公交
910路(環(huán)城南路-咸寧路沿線)-安村北站下車-步行一公里-民俗村西門
926路(市體育場-長樂路沿線)-二十米路站下車-步行一公里-民俗村東門西藍快客(火車站東廣場—藍田)-二十米路站下車-步行一公里-民俗村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