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瑞典中型坦克的誕生
1936年,Landsverk公司開始著手大型的坦克設計。他們在L-60的基礎上進行再設計,以實現(xiàn)更強大的武裝和更好的防護。這款新坦克被稱作“Lago”。1938年,“Lago”的樣車制造完成。它全車重15噸,比L-60重了約6噸。重量的變化主要源于使用了兩臺更大的斯堪尼亞瓦比斯1663發(fā)動機。這套動力裝置功率達到了212千瓦,可以驅(qū)動“Lago”達到45千米/小時的時速。武備裝備了三挺機槍和一門47毫米博福斯反坦克炮。裝甲最厚處為34毫米。
這一坦克的指標在當時的歐洲算得上先進。在速度和防御上優(yōu)于當時德國的三號坦克A/B/C型。后者擁有配備邁巴赫HL108TR引擎和14.5毫米的前裝甲。奇怪的是,盡管Landsverk盡力推銷,這款坦克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引起任何方面的興趣。
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1939年。當獲得了L-60的生產(chǎn)許可后,匈牙利開始招標一款新中型坦克的方案。Landsverk公司很快回應,并承諾在1940年開始建造樣車。雖然利用“Lago”設計的衣缽來應對這個招標看似“水到渠成”,然而隨著地區(qū)局勢變化,這筆訂單還是被匈牙利方面取消了?!發(fā)ago”再次回到了檔案柜。
1940年,隨著歐陸局勢緊張,瑞典陸軍終于看上了“Lago”。他們提出對于新中型坦克的需求,比起1936年而言標準更高了。整車重量不超過22噸,正面裝甲要達到55毫米?;鹆Ψ矫嫘枰b備當時新設計的75毫米坦克炮。這一要求顯然受到了東南兩個新興坦克大國的影響。
Landsverk很快便設計出了符合這些要求的“Lago-Ⅱ”。全車重量將將卡在22噸的要求線上,達22.3噸。配置了兩臺斯堪尼亞瓦比斯L603發(fā)動機(238千瓦)以驅(qū)動這臺瑞典雄獅。這輛車搭載了75毫米Strvkan m/41 31倍徑坦克炮。該炮初速僅有500米至590米/秒,與同時期美國M3中型坦克使用的75毫米 M2坦克炮功能指標類似。瑞典方面認為它可在200米距離擊穿30°傾斜的62毫米鋼板。該坦克裝備了四挺8毫米Ksp m/39機槍。其中兩挺在炮塔的右邊,一挺在火炮的旁邊的射擊孔中,另一挺在車身正面。數(shù)量如此之多的機槍,充分說明了缺乏裝甲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瑞典人還是將坦克的主要任務定位于支援步兵而非反裝甲作戰(zhàn)。該車的火炮俯角不錯,可達到-15°。
當然,“Lago-Ⅱ”采用短管坦克炮還有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原因。當時瑞典的交通法規(guī)定任何車輛和交通載具都不得將車上部位伸出車輛輪廓前端,這對于坦克設計完全是不合理的。好在后來瑞典研制坦克殲擊車時,該國議會修改了這條法律。
瑞典軍方在計劃階段還曾希望讓“Lago-Ⅱ”搭載穿甲能力更強的57毫米Pvkan m/43反坦克炮,或者105毫米Kanon m/34榴彈炮。但考慮到鐵路運輸?shù)囊?,這些計劃均無法實現(xiàn)。
瑞典軍方于1 9 4 1年1 1月向L a n d s v e r k下達了第一批1 0 0輛“Lago-Ⅱ”的訂單。它們被命名為Strv m/42TM。“T”代表其搭載雙發(fā)動機;“M”代表該型坦克采用了沃爾沃研發(fā)的電磁變速器。該型號于1943年4月全部交付。
由于Strv m/42TM的電磁變速器技術不成熟,瑞典軍方在1942年初的第二批Strv m/42TM訂單中要求這種坦克搭載傳統(tǒng)的油壓變速器。禍不單行的是,此時Landsverk正因發(fā)動機的問題與斯堪尼亞瓦斯比公司“較勁”。前者與瑞典陸軍協(xié)商,要求搭載沃爾沃V8B引擎(279千瓦)來代替之前的雙引擎方案,然而當時沃爾沃的這款發(fā)動機還在研發(fā)中。
怎奈瑞典軍方急于擴充戰(zhàn)力。經(jīng)過多方扯皮,Landsverk只得繼續(xù)生產(chǎn)裝備兩個斯堪尼亞瓦比斯L680的Strv m/42。但瑞典軍方倒是允許待沃爾沃的發(fā)動機到位后,在訂單剩余部分使用這個新設計。采用油壓變速器、雙發(fā)動機的該型坦克就是Strv m/42TH。
這個決定是明智的。待1943年該批次Strv m/42坦克生產(chǎn)完畢時,僅有最后的5輛車裝備了V8B發(fā)動機。這幾輛使用單發(fā)動機的Strv m/42就是資料中鮮少提及的Strv m/42EH。H意為油壓,而E表示單發(fā)動機。
第三批Strv m/42的訂單下達于1942年6月,共80輛。其中,也只有10輛裝備了V8B引擎。V8B的產(chǎn)能穩(wěn)定后,瑞典陸軍又因為損耗與建制緣故增購了42輛Strv m/42 EH。到1945年1月,Strv m/42的生產(chǎn)結束。整個Strv m/42系列共生產(chǎn)了285輛,共有282輛進入瑞典軍隊服役。其中共有100輛Strv m/42 TM、125輛Strv m/42 TH和57輛Strv m/42EH。此時的瑞典已經(jīng)組建了4個裝甲旅。Strv m/42的到來,及時的提升了這些部隊的戰(zhàn)斗力。
當然,短炮身的中口徑主炮在當時已被證明無法勝任反坦克任務。為改善Strv m/42的反坦克性能,根據(jù)瑞典軍方的要求,Landsverk與博福斯共同設計了一款能夠容納更長身管75毫米坦克炮的新炮塔。這個項目被稱作Landsverk“Delat torn”,裝備長身管的75毫米Pvkan m/43反坦克炮,并設計有一個三發(fā)彈夾。不過根據(jù)設計該炮實在太大了,以至于設計中同樣身處炮塔的炮手與裝填手空間完全不相連?!癉elat torn”制造出過一輛搭載假炮塔的驗證車和一輛可以發(fā)射炮彈的火力驗證車。但是實驗發(fā)現(xiàn)其射擊精度很差,到1946年,還未解決技術問題的該計劃被取消。
Landsverk還曾設計一種Strv m/42的擴大版本——“Pricken”。計劃中,該車重達30噸,并有70毫米厚的傾斜前裝甲。它裝有75毫米Pvkan m/43反坦克炮。盡管紙面設計在二戰(zhàn)期間已經(jīng)完成,但是隨著瑞典軍方傾向于更經(jīng)濟的新坦克殲擊車計劃,這個設計也沒有走到實車階段。還有一種小型化的Strv m/42設計“Terro”也在二戰(zhàn)期間出現(xiàn)過。不過這和瑞典軍方確定的裝甲車輛發(fā)展路線相比,可謂倒行逆施。所以也僅僅停留在紙面上。
Strv m/42是瑞典第一型批量生產(chǎn)的中型坦克??上脑O計到二戰(zhàn)后,已完全過時了。為了讓既有的底盤發(fā)揮余熱,Landsverk在戰(zhàn)后設計了多個改型。首先是Strv m/42指揮車型,該型車輛拆除了炮塔上的機槍,騰出的位置安放了電臺,共改造了26輛。除了指揮車以外,該公司還著手研制了潛水坦克、架橋坦克及裝甲回收車等樣式的變形車。不過Strv m/42底盤在二戰(zhàn)結
瑞典的自行火炮和坦克殲擊車
在努力開發(fā)中\輕型坦克和裝甲車的同時,歐陸的戰(zhàn)局發(fā)展讓瑞典陸軍發(fā)現(xiàn)了裝備自行火炮和坦克殲擊車的必要性。本就缺乏自行火炮的瑞典軍方對德國利用坦克底盤改裝突擊炮與自行火炮的想法很看重,決意如法炮制。
1941年,瑞典陸軍炮兵部門向Landsverk下達了設計要求:在L-60輕型坦克的底盤上制造一輛突擊炮。一輛名為62號的樣車很快于次年完成,并被命名為Stormpjas fm/43。
在這輛簡單的自行炮上,原有的炮塔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由金屬板圍成的開放戰(zhàn)斗室。其炮盾厚50毫米,兩側(cè)的外殼則是非裝甲金屬材料。這輛試驗車中先后測試搭載了兩種75毫米火炮:Kan m/40型野戰(zhàn)炮以及古老的Kan m/02型野戰(zhàn)炮。它們都采用球形炮盾,有著較好的射界。
受L - 6 0底盤的技術限制,Stormpjas fm/43無法搭載更大的火炮。瑞典人甚至將一門150毫米口徑的無后坐力炮搬上了該車進行試驗,不過效果不佳。
在展開Stormpjas fm/43自行火炮的試驗同時,大批Strv m/41的生產(chǎn)讓瑞典軍方看到了在該底盤基礎上改裝自行火炮的希望。Strv m/41比L-60的底盤更加堅固,且尺寸更大。德國更在Strv m/41的“表親”38(t)上進行過很多成功的坦克殲擊車、自行炮改造。
早在1942年,一輛全木制的自行火炮戰(zhàn)斗室模型便被裝上一輛Strv m/41的底盤。次年瑞典軍方向斯堪尼亞瓦比斯下達了Strv m/41底盤突擊炮的訂單。這輛完成于1943年8月的突擊炮起初被稱為Pav m/43,隨后更名為Sav m/43。
Sav m/43依舊裝備Stormpjas fm/43搭載過的Kan m/02型75毫米野炮。這個古董級的野炮雖然性能落后,但在之前的測試里表現(xiàn)穩(wěn)定。瑞典軍方認為它可以稱為其自行火炮部隊的過渡產(chǎn)品。
1944年3月,將Strv m/41-SⅡ改裝為突擊炮的訂單交給了斯堪尼亞瓦比斯公司。新的突擊炮裝有kan m/44型105毫米榴彈炮,這是一種21倍身徑的火炮。但該炮的生產(chǎn)進度卻落后于突擊炮車體的生產(chǎn),因此在1944年開始交付時,共36輛訂單中的前18輛還是搭載著更加古老的Kan m/02出廠的,這批車在1945年1月全部交付。之后用了兩年,那18輛搭載著舊炮的Sav m/43才把主炮逐漸更換成較新的105毫米榴彈炮。
Sav m/43全車總重12噸,搭載斯堪尼亞瓦比斯改良的L603/2引擎(功率118千瓦),最高行駛速度為45千米/小時。同時,球形炮盾俯角最低至-15度。endprint
所有Sav m/43都被配屬到炮兵部隊使用,而非裝甲旅。在德國投降之前,這些車輛都被配屬在瑞典和德占挪威的邊界上。它們一直服役到1973年。
當然,瑞典人也曾著手將Sav m/43改裝為坦克殲擊車。一輛Sav m/43原型車進行了大幅改裝,包括將發(fā)動機引擎前置,在車體后方重新搭建了開放戰(zhàn)斗室。它裝備有一門Pvkan m/43型75毫米反坦克炮。不過這個改造并未被定型。后來這輛樣車的主炮被換成m/44 Sav型150毫米無后坐力炮。但由于尾焰對乘組人員的影響極大,試驗沒有獲得成功。這輛試驗車在瑞典陸軍內(nèi)部被稱作“Tratoffelvagn”。
1949年,Landsverk曾經(jīng)為了讓Sav m/43搭載博福斯公司研發(fā)的Akan 1949型120毫米口徑反坦克炮而對該型車進一步改進。改進版在底盤增加了一對負重輪,成了一款重達20噸的輕型坦克底盤坦克殲擊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一方案中,該車可以攜帶自動裝彈機。不過這個設計除了部分成果被用于Pbv 302裝甲車外,沒有任何離開繪圖板的進展。
相比在輕型底盤上設計突擊炮,瑞典軍方認為在中型坦克底盤上改造,能夠發(fā)展出更好的自行火炮。Strv m/42作為瑞典中型坦克家族的“獨苗”,與Sav m/43不同,Strv m/42底盤的自行反坦克炮計劃,自開始研制時就打算用于配屬給裝甲部隊以協(xié)同坦克作戰(zhàn)。
該設計在1942年開始,出于需求迫切瑞典軍方于當年確定指標的同時,還向Landsverk下達了82輛的生產(chǎn)訂單。這型坦克殲擊車以Strv m/42為底盤基礎,采用敞開戰(zhàn)斗室與長身管75毫米火炮。球形炮盾可以使主炮擁有左右各15度的水平射界,并且俯角可達-15°。
然而這個計劃從一開始就注定難產(chǎn)。由于一度缺乏主炮,臨時采用Lvkan m/30型75毫米防空炮的樣車到1943年才開始制造。至于采用Pvkan m/43型75毫米反坦克炮的正式樣車的下線則是1944年之后的事了。不過這門Pvkan m/43炮倒是符合要求。經(jīng)測試,該型反坦克炮在發(fā)射穿甲彈時初速可以達到900米/秒。此時該計劃再次出現(xiàn)重大困難。由于Strv m/42的變速箱設計與供應出現(xiàn)問題,設計人員發(fā)現(xiàn)坦克殲擊車方案的懸掛系統(tǒng)無法滿足需要。后來,他們對車的前兩對懸掛裝置進行了加強。前文提到的沃爾沃發(fā)動機問題同樣拖延了坦克殲擊車版Strv m/42的生產(chǎn)。從1942年下達訂單,到第一輛下線一共花費了四年時間,然而此時已是1946年。該型坦克殲擊車的編號是Pvkv m/43。
在“百夫長”坦克加入瑞典陸軍前,這型坦克殲擊車就是瑞典陸軍最強的反坦克車輛了。1950年后,這些Pvkv m/43接受了一次升級。在這次升級中,Pvkv m/43將上部開放式的戰(zhàn)斗室封了起來,并且加裝了炮管抽煙裝置。但這也使該車的總重從23噸提升到了25噸。
上世紀六十年代,瑞典軍隊中剩余的戰(zhàn)前裝甲車輛開始紛紛退役,從舊車上拆下的斯堪尼亞瓦比斯L603引擎被塞進Pvkv m/43代替故障頻頻的沃爾沃A8B引擎?!皳Q發(fā)”完成之后這些坦克殲擊車一直服役到1970年才開始退役。不過拆下來的反坦克炮卻被作為岸防火力點,一直使用到上世紀九十年代。
時間再回到1944年,Pvkv m/43難產(chǎn)之時。瑞典人當時覺得75毫米 Pvkan m/43坦克炮在面對重型坦克時力不從心,于是又在Strv m/42的車體上設計了一款新的坦克殲擊車——整個戰(zhàn)斗室被移到后面,并且裝備了一門博福斯105毫米Lvkan m/42的重型防空炮的坦克炮改型。整車設計時預計重達30噸,預想其大口徑穿甲彈可以擊穿任意一種坦克。但這個計劃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還是被否決,僅停留在紙面之上。
并不是所有的瑞典坦克殲擊車都效仿了德國的固定戰(zhàn)斗室坦克殲擊車設計。在前文提到過Strv m/40有一個搭載57毫米反坦克炮的改型Pvkv Ⅳ。筆者在收集資料時發(fā)現(xiàn)了這一系列計劃中,另有Pvkv Ⅱ和Pvkv Ⅲ這兩個先行計劃。其中Pvkv Ⅱ基于Strv m/41底盤,設計了一個可以旋轉(zhuǎn)的戰(zhàn)斗室,裝載一門75毫米Lvkv m/36防空炮。而Pvkv Ⅲ也采用Strv m/41底盤,總體外觀與前述Pvkv Ⅱ相似,但裝備的是57毫米Pvkv m/43反坦克炮。
前文還提及L-60存在自行高炮改型L-62,這就是匈牙利大名鼎鼎的“獵迷”自行高炮的前身。其裝備了一門博福斯40毫米L/60高射機關炮作為武器,雖然其在匈牙利和芬蘭軍隊里曾有過服役,但是瑞典軍方卻并沒有采用。endprint
二戰(zhàn)中,自行高炮在近距離對空防御以及步兵支援任務上都表現(xiàn)出了相當好的適用性,這也催生了Landsverk上的自行高炮的研制。最早Landsverk計劃設計一款搭載Lvakan m/40型20毫米高炮的平臺。這型平臺計劃配屬給裝甲旅。但這個計劃并未得以實施。隨后Landsverk和博福斯公司聯(lián)手,將L-62的設計放大,設計一款搭載雙聯(lián)裝40毫米博福斯機炮的自行防空炮。
1943年,對該車型感興趣的瑞典軍方下達了17輛雙聯(lián)裝40毫米自行高炮的訂單。該車以Strv m/40K作為底盤,并適當拉長了車體長度,其使用的高炮、炮塔和配套的觀瞄設備均產(chǎn)自博福斯。雖然這些“腦袋”在1943年就被博福斯生產(chǎn)出來了,但因Landsverk同時承接著數(shù)個項目,第一輛自行高炮一直被拖到1947年才完成。瑞典軍方將其稱為Lvkv fm/43。
Lvkv fm/43的設計在1943年還是相當先進的,其炮塔可以在7秒之內(nèi)旋轉(zhuǎn)一圈,射速達到了120發(fā)/分。全車共備彈326發(fā),總重為15噸。不過Lvkv fm/43其實是一款試驗型防空炮(fm意為試驗型),還存在著相當多的技術隱患。
首先,由于全車重量比S t r v m/40K又重出5噸,造成原設計過窄的履帶接地壓過高。為此瑞典人在它的外側(cè)增加了一小段接觸面。其次,Lvkv fm/43底盤還在使用Strv m/40K所使用的斯堪尼亞瓦比斯L603引擎。它的最高時速僅有35千米/小時,伴隨防空是無法勝任的。1952年,這批車換裝了一批邁巴赫引擎使最高時速達到了55千米/小時。
每個瑞典裝甲旅都配備了至少三輛Lvkv m/43,一直被用到1968年。
二戰(zhàn)結束前后在瑞典的外國坦克
瑞典人在埋頭搞自己的坦克時,也沒忘記留心歐洲戰(zhàn)場的情況。和瑞典關系良好的芬蘭在1939年的蘇芬戰(zhàn)爭中,曾俘獲了數(shù)十輛蘇聯(lián)的T-37A偵察坦克。這款坦克的武裝是一挺7.62毫米DT機槍,防御極其薄弱。唯一的優(yōu)點就是其能夠涉水機動。芬蘭人在1940年將一輛T-37A送給了瑞典,然而瑞典是否對這輛T-37A進行了測試則不得而知。最終這輛T-37A坦克被送到了博物館并保存至今。
芬蘭在蘇芬戰(zhàn)爭中還俘獲了24輛蘇聯(lián)的BA-10型裝甲車。瑞典代表團獲悉后也買走了三輛沒有輪胎(當時各國橡膠資源稀缺)、發(fā)動機和變速器的BA-10。運回國后,在補裝了本國生產(chǎn)的部件后,這些BA-10被編號為Pbil m/31F。雖然鮮見于文獻中,但它們顯然被瑞典人用了很久。BA-10在瑞典軍方的記錄中最后一次出現(xiàn)是1951年,隨后下落不明。
瑞典在二戰(zhàn)結束后的1946年曾派出了軍事考察團前往法國。當時的法國政府對于自身國土上散落的德國坦克“破爛”們并不在意。瑞典軍事考察團抵達后,參觀了德國人遺留下的“黑豹”坦克倉庫。這些“黑豹”要么處于瀕臨報廢,要么已經(jīng)被法國軍隊納入其自身的序列。好在法方充滿好意,最終瑞典考察團選擇了一輛豹A型作為測試車帶回了瑞典。
當時瑞典軍方還曾提出想獲得一輛“虎王”坦克,理由是作為靶車測試自己的反坦克地雷及反坦克炮。這倒是得到了法國方面的配合。1946年10月4日,法國軍官帶著瑞典考察團從凡爾賽出發(fā),穿過南特等地前往諾曼底尋“虎王”。途中發(fā)現(xiàn)了一輛被燒毀但結構保存較好的“虎王”,不過這并不符合瑞典方面的要求。由于當時的軍技合作涉及法瑞之間其他的政治協(xié)議,害怕傷及大局的法國軍方主動提出,將全力尋找“虎王”,不會花費瑞典人一分錢。到1947年8月底,法國軍隊在巴黎南部找到了一輛保存完好、只因為引擎故障而被拋棄的保時捷型“虎王”。他們通知了瑞典方面領走它。
為了把這輛60多噸的大玩意弄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軍方可謂幾經(jīng)輾轉(zhuǎn)。到12月這輛“大的過分”的坦克終于被“請進”了瑞典第四裝甲旅的維修車間。負責維護的瑞典軍人在清理這輛“虎王”時還在發(fā)動機旁發(fā)現(xiàn)了一枚沒有爆炸的手榴彈。
隨后早已壞掉的引擎被更換,“虎王”終于展開了在斯堪的納維亞的行駛。不過這頭“虎王”似乎并不接受瑞典人的“調(diào)教”,先是轉(zhuǎn)向機構罷工,導致只能走直路。然后在運輸至火炮測試場的時候更是一路麻煩頻傳。從下火車到測試場不到60千米,拖車隊不得不耗費幾百升燃油一米一米的拖動這輛龐然大物,途中為了轉(zhuǎn)彎還不得不砍了一段樹林。
瑞典人隨后拆下了這輛“虎王”的炮塔開始射擊試驗,這輛車體和一輛無炮塔的“謝爾曼”在靶場被瑞典的Pvkan m/43型75毫米反坦克炮徹底損毀。至于“虎王”的炮塔及其搭載的KwK43型88毫米坦克炮則令博福斯公司的技術人員們感到很有價值。他們一度還想從國外進口88毫米炮彈進行更多測試,但是價格使得他們在幾年后就停止了測試。很遺憾,這門KwK43坦克炮最終于1997年被博福斯公司銷毀了。
除此之外瑞典軍方還在1946年至1947年購買了四輛“謝爾曼”坦克。包括一輛去除武裝的M4A2、一輛去除武裝的M4A4、一輛“螢火蟲”,以及一輛裝備105毫米榴彈炮的“謝爾曼”。這些“謝爾曼”是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買來的,據(jù)說每輛不到1000英磅。這讓瑞典軍方一度動了購買50輛“謝爾曼”坦克加入裝甲旅的念頭。不過在軍火商得知瑞典人打算大量購買時,價格便不再是這樣了。加之早期型“謝爾曼”在二戰(zhàn)結束時已經(jīng)開始缺乏零件,這個計劃只能作罷。
經(jīng)過對“謝爾曼”坦克的測試,瑞典軍方對自身下一代坦克的研發(fā)指標有了新的認識。雖然這型坦克的惡劣地形通過性不如輕型坦克,但是綜合性能卻的確給瑞典陸軍“上了一課”。
1946年,瑞典還向英國折價購買了一輛“丘吉爾”Ⅲ型坦克,這輛坦克當時保養(yǎng)情況并不好,火炮和方向機都已丟失。1947年至1950年,這輛“丘吉爾”Ⅲ一直進行著各種行駛測試。1972年,它被移送到了瑞典的一家軍事博物館保存至今。
據(jù)博物館館長所言,曾經(jīng)有一個孩子在1950年爬進這輛“丘吉爾”坦克中,他車內(nèi)看到了一行帶有“被同盟國重新繳獲”的字樣和日期。但由于這輛坦克內(nèi)部經(jīng)過了多次涂漆,那行字被藏在了油漆之內(nèi),怎么也找不到了。這個傳言也許說明了瑞典人弄到的“丘吉爾”坦克,也許是輛“三手”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