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輝
大家都知道有“審美疲勞”之說,再漂亮的東西,見得多了就會讓人失去感覺。高考作文的評卷工作是一項需要閱卷老師投入大量體力、腦力的工作。每天長時間的重復單調工作,很容易讓閱卷者失去感覺,導致魚目混珠。雖然考試院的領導反復強調認真認真再認真,每位閱卷老師也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力求以公平、公正、負責任的態(tài)度來從事這項工作,但在心理疲勞的情況下,大量的雷同化信息必然會讓他們形成一種求穩(wěn)折中的閱卷模式,以不出問題,力求和同批這份試卷的老師給的分數接近。
從閱卷老師的角度看,恰當的標題、巧妙的開頭、新穎的角度這些都能帶來強有力的刺激。而這類作文更易得高分。
先說好的題目?!邦}”是形聲字,從頁(xié),從是,是亦聲?!笆恰币鉃椤罢龑Α薄皩省?,引申為“正面”“基準面”?!绊摗敝浮叭祟^”?!笆恰迸c“頁”聯(lián)合起來表示“人頭的正面”?!邦}”特指額頭。“目”就是眼睛。只要看看字典對“題目”的解釋,我們就知道寫好題目的重要性了。“題好一半文”,好的題目,能揭示考生的觀點,閱卷老師在第一時間明了你的立意,自然對你的作文有好感。
要獲取高分,開頭決不可掉以輕心。開頭,最要緊的是亮出你的觀點。議論文,如果100字內還沒有觀點,那就會影響分數了。對于開頭文字閱卷老師是一定會認真讀的,認真讀了卻一無所獲,問題就嚴重了。就算是記敘文,也應該像魯迅的《一件小事》那樣,開宗明義,忌諱種草蛇灰線、篇末點題的寫法。
再說角度的新穎。比如,同是寫項羽烏江自刎,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各自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角度來寫,杜牧批評項羽自殺,主張包羞忍辱,卷土重來;王安石則看到民不堪命,形勢難以挽回;李清照則充分肯定項羽的死,認為是有骨氣的表現。雖然材料一樣,但照樣給人以新鮮感。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對生活的感悟。因為每個考生的經歷、體驗、愛好、思維習慣、素質養(yǎng)成與積累都不相同,只要對社會、生活進行個性化的概括、變形,考生自然能夠找到一種他人不可重復的獨特體驗,寫出“他人眼中皆有,他人筆下皆無”的個性化的作文了。這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陌生化”原則。
強有力的信息刺激無疑會重新喚起閱卷老師的閱讀期待,比較容易引發(fā)他們對這篇作文的認同感。因此,考生在寫作時除了要懂得巧妙運用上文所提及的“陌生化”原則,使作文更具與眾不同的個性魅力之外,還應該講究信息交流過程中信息刺激的技巧,避免表達過于含蓄晦澀。因為你不能保證閱卷老師在評閱你的作文時,恰好是他精力最充沛、思維最敏捷的時候;你也不能保證你所精心打造的“亮點”,匠心獨運的立意、構思,就能及時地讓閱卷者發(fā)現,從而得到肯定。因此,需要反復刺激閱卷老師。
怎樣做到反復刺激呢?
1.分段分行。在行文過程中,不要全文一大段密密麻麻寫來,給人黑蒙蒙一大片的感覺,而要盡量做到層次清楚,各點各層,有中心句。對于一篇作文來說,作文的標題、開頭與結尾,由于所處的位置比較顯眼,信息的傳遞是最為有效的,而讀者在閱讀時對這些位置上的內容通常也都是比較關注的。假如考生能夠在這些位置上精心打造“亮點”,借助新穎貼切的標題、題記、后記、小標題等形式,來傳達、強化作文的主要信息,那么閱卷老師即使是處于其閱卷狀態(tài)最低落之時,也仍能被你設置的亮點驚醒,為其所吸引、對其產生認同感。
2.反復表述觀點。一般而言,越是簡單的行文結構,越能增強信息傳遞的清晰性,也就越容易讓讀者直接感知信息??紤]到高考作文在篇幅、時間等方面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及高考作文閱卷的特殊性,考生應該選擇比較容易操作、相對簡單的結構方式,如層進式或并列式,而不宜盲目地追求“一波三折”的行文效果,歷年的高考滿分作文大都不是靠復雜的結構取勝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