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桂萍,埇橋區(qū)人民檢查院
職務犯罪案件偵查人員出庭,既有利于打擊腐敗犯罪,又能展示高素質規(guī)范化辦案風采,也是提高出庭公訴效果的有效途徑。
長期以來,偵查部門辦理職務犯罪案件偵查終結移送公訴部門審查起訴,便已完成了法定的工作程序,開庭審理偵查人員一般不出庭,若涉及非法證據(jù),則通過提供未經任何破壞、編輯、剪切、刪除的同步錄音錄像資料,證明偵查行為的合法性,即使審理期間需要補充或補正證據(jù)也是出庭人員與偵查人員聯(lián)系,告知提供法庭審判所需證據(jù)材料。
職務犯罪案件一般是涉嫌國家工作人員的貪污賄賂、瀆職侵權案件,社會關注度較高、政治敏感性較強,偵查機關不愿意將其偵查行為的合法性與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一起推向法庭接受裁判。同時偵查人員出庭會給偵查工作增加額外負擔,影響其他方面工作的開展。另外,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偵查人員必須出庭就公訴人出示的證據(jù)進行作證或說明情況,亦沒有其他相關制度約束。
職務犯罪案件一般證據(jù)較為單一,庭審中一些被告人為了逃避法律追究,借以非法取證當庭翻供,雖然未發(fā)現(xiàn)違法取證行為,偵查部門也出具說明,但辯護人往往提出自證清白,證據(jù)能力不足,難以令被告人及旁聽人員信服。作為偵查環(huán)節(jié)的承辦人,其對取證過程等全面掌握,出庭說明既直接又具體,更能有效駁斥被告人的無理辯解,取得指控犯罪的良好效果。
職務犯罪案件偵查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其具有一定封 閉性,若發(fā)生刑訊逼供,偵查人員作為訊問主導者很難在偵查過程中及時糾正,辯護方可能沒有能力固定證據(jù),也沒有機會與偵查人員當庭質證,非法取證行為難以證實。若偵查人員出庭讓辯護方獲得當庭質證的機會,也能增強偵查人員取證的責任意識、樹立依法偵查觀念。
刑事裁判活動是通過控辯雙方與裁判者面對面交涉、說服和爭辯來進行的,必然要求多方參與,以查明案件事實。庭審中被告人、辯護人若提出排除非法證據(jù),同步錄音錄像無法反映全貌,出庭人員對偵查活動了解甚少往往無法及時回應,但為了履行監(jiān)督職能,確保司法公正,必須對偵查人員取證行為的合法性予以調查,不得不建議法庭延期審理,若偵查人員能夠出庭,不但支持了公訴,辯護方也能行使質權,既增強證據(jù)的證明力,也解決了是否非法取證等問題,避免訴訟遲延。
職務犯罪案件偵查人員以何種身份出庭,法律沒有作出明確規(guī)定,是以“普通證人”身份出席法庭,接受控、辯、審三方的交叉詢問,還是以“偵查人員”身份出庭證明指控犯罪成立、證據(jù)收集程序合法。
從司法實踐中,若每一起案件都要求偵查人員出庭,在有限的辦案力量下不可能實現(xiàn),也造成司法資源不必要的浪費;法律亦沒有作出偵查人員必須出庭的“剛性”規(guī)定 ,是否需要出庭,出庭范圍沒有具體規(guī)定。
偵查人員出庭如何操作缺少具體規(guī)定,如在出庭人員選擇、說明情況范圍、出庭保障,如何適應出庭質證,無例可尋,可能導致出庭偵查人員承受較大壓力,質證、答辯流于形式,庭審效果不佳。
轉變偵查人員不出庭作證的思想觀念,一是將偵查人員出庭作為一個專項內容,納入偵查業(yè)務培訓中,通過培訓學習幫助偵查人員迅速轉變觀念,全面掌握規(guī)范執(zhí)法要求,切實落實出庭作證制度。二是加強宣傳,著重提高偵查人員的思想認識,出庭作證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應以此為契機,積極面對,真正認識到其具有長遠意義,增強貫徹執(zhí)行的自覺性。
修改后刑訴法已經確立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一般原則,為其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jù),但還需要通過司法解釋等途徑,針對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身份、權利義務、作證方式、作證案件范圍、出庭作證安全保障和不出庭的法律后果等程序,制定出更為明確具體的實施細則。
加強偵查人員的業(yè)務培訓,一是確立以訴訟為中心的偵查觀念,圍繞公訴部門的證據(jù)審查標準開展偵查工作。二是偵查期間做好翻供翻證預測,制定出針對性預案,并及時告知公訴部門。三是加強與公訴部門溝通,告知對證據(jù)合法性來源說明的內容及思路,積極配合公訴部門出庭完成控訴職能。
職務犯罪案件偵查人員出庭是法治化的必然要求,確立偵查人員出庭是我國刑事訴訟證據(jù)制度的一項進步,須盡快制定與完善相關機制,進一步推動法治觀念的更新和司法工作的完善。
【注釋】
[1]許偉華:《反貪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問題探析》,宜春學院報,2011年11月,第11期.
[2]陳瑞華:《刑事審判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