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江蘇南京 211156)
江蘇省新舊學生體質測量指標體系的對比分析①
張亞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江蘇南京 211156)
面對當前學生體質下降的現(xiàn)狀,各省市教育廳都開始重視學生體育活動的開展,開始重視學生體質測試工作的進行。但是科學合理的體質測量指標體系,無疑是測試活動開展的根本。因此本文針對新舊學生體質測量指標體系進行對比分析,也就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筆者便重點針對新舊學生體質測量指標體系之間的異同點進行了詳細分析,對比分析出新標準改革的合理了,以期通過本文的研究為推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的開展,為培養(yǎng)出社會所急需的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人才提供一定的參考。
江蘇省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 江蘇省大學生體能考核指導標準(試行) 對比
自時間的齒輪轉入21世紀之后,人們開始步入到一個網絡化的時代,各種網絡活動代替了戶外運動活動。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高校學生,他們要假期里面,在閑暇的時間里面,普遍都喜歡宅在家中玩電腦、手機之類的各種電子產品,從而大大減少了戶外鍛煉的時間。再加之生產方式的轉變,人們觀念的轉變以及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當前,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高校學生,他們參加戶外活動的時間都明顯減少了,體育課也不像以前那樣受到學生的歡迎。顯然易見,缺乏鍛煉,身體素質自然而然就會呈現(xiàn)出下降的趨勢,從近幾次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結果也可以看出,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也已經大不如從前。因而,為了改善學生體質狀況,提高學生的學習生活質量,人們也開始研究制定出一種更為科學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此來推動學生體質工作的順利開展,來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江蘇省,作為一個教育大省,一直以來,除了在文化課程的教學上排在全國各省的前列之外,在對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方面也一直十分努力。因此,在2016年2月,江蘇省教育廳便在深入貫徹落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以下簡稱《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以及《江蘇省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條例》的基礎上,基于建立并且健全大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評價機制,基于激發(fā)高校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熱愛運動,能夠通過運動來獲得健康的體魄,來培養(yǎng)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使其能夠以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tài)來面對今天的生活以及工作中的種種問題的目的。再充分結合當前江蘇省大學生體質健康現(xiàn)狀的基礎之上,制定出并且頒布了《江蘇省大學生體能考核指導標準(試行)》,以期通過更科學合理的考核指導標準來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以提高江蘇省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
從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相關部門就意識到了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性,并且在提升學生體質的道路上一直努力的,直到2007,相關部門制定出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07版),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的各級學校開始大范圍地實施。但在具體實施過程當中,卻也顯露出了一些問題,正如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斷修正的過程中進步的,因而,到2014年,在總結之前出現(xiàn)的問題的基礎之上,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出這一體質健康標準的作用,又頒布了新的健康標準,那更是《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這是新的健康標準是對舊的健康標準的補充與完善。它從學生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以及身體素質等多個方面來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進行了綜合測評,構建出了一個新的評價指標體系,明確了健康測試與評價要始終基于了解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目的之上,以期在了解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基礎之下,有的放矢地進行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以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
同2007年所頒布實施的版本一樣,2014年新制定的版本,其適用對象仍然為在校學生。是針對在校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以及身體素質等多個方面進行測試以及評價的。只要是在校學生,不管是中小學生,還是高校學生,按照相關規(guī)定,每年都必須要進行一次體質測試,并且還必須嚴格規(guī)范地將測試結果記錄到體質測試登記卡當中去,以便相關工作人員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統(tǒng)計以及評定。針對一些特殊學制的學校,在填寫登記卡的時候,可根據(jù)實際情況按照相關規(guī)定以及需求來相對應地增減測試項目。學生在畢業(yè)時的成績以及等級,一般是取學生畢業(yè)當年測試成績的百分之五十與其他學年總分平均分的百分之五十的和,以此來進行綜合評價。但是不容樂觀的是,雖然測試工作每年都在進行,學校體育課程也一直都在開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也越來越受到校領導以及相關人員的重視,但是卻仍然難以跳出學生體質逐年下降的怪圈。針對這一現(xiàn)狀,各省市教育廳也都開始根據(jù)本省的實施狀況進行改革,江蘇省作為教育大省,自然在體質測試方面,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研究也走到了前端。因此,江蘇省教育廳便根據(jù)江蘇省學生的實踐情況制定出了針對江蘇省大學生體能測試的《江蘇省大學生體能考核指導標準(試行)》,旨在提升江蘇省在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以期能夠為國家輸送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表1 江蘇省高校大學生體能考核項目表
《江蘇省大學生體能考核指導標準(試行)》的考核對象為江蘇省高校的大校大學生??己隧椖勘砣绫?所示。
從表1的內容可以看出,在針對學生心肺耐力的測試,選擇的測試項目是,男生2400m跑,女生2000m跑,而針對2400m跑以及2000m跑的考核方法,也是要嚴格依照中國田徑協(xié)會審定的《田徑競賽規(guī)則》為標準。針對肌力和肌肉耐力的測試,男女學生都必須進行的測試項目為三級蛙跳,三級蛙跳雖然經常出現(xiàn)在體育課堂上,但是卻一直沒有當作一項體質測試項目出現(xiàn)在體質測試標準當中,《江蘇省大學生體能考核指導標準(試行)》增加這一項目,也可稱得上是一次突破。同時在肌力與肌力耐力的測試上還以男生也女生的分別,選取了不同的測試項目,男生為雙杠臂屈伸、單杠引體向上、俯臥撐,女生為單杠懸垂以及1分鐘仰臥起坐。這理顯得人性化,男女學生因為性別的不同,他們在運動生理上本來就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而,在測試上進行區(qū)別對待,并且還增強了學生的選擇性,更加突顯出了測試的人本性、科學性以及合理性。
《江蘇省大學生體能考核指導標準(試行)》當中將男生1000m測試女生800m測試改為男生2400m測試以及女生2000m測試,將立定跳遠改為了三級蛙跳,同時還增強了測試項目的選擇性。作出這些調整的原因在于這些項目同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有著更加直接的關系,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鍛煉積極性,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對于改善學生體質狀況有著重要作用。但是針對《江蘇省大學生體能考核指導標準(試行)》的頒布,學生、老師以及學生家長,都有反映說這一考核指導標準要求過高,難度過大,但是針對這一疑問,南京理工學院一位年近八旬的老教師給出了回應,他指出,在他上高中的時候,學生幾乎每天都會花上四分之一的時間用來體育鍛煉,然而這也并沒有影響到學生成績的提升,反而每個學生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而且通過實踐也已充分證實,通過體育鍛煉不但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發(fā)展,同時還有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因此,在《江蘇省大學生體能考核指導標準(試行)》中提高了難度與標準,旨在激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更有助于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當然,江蘇省所制定的新標準當中,在測試難度提升方面,也不是盲目的,是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的,因而,也具有可行性以及實用性。
當前,針對中小學生體質下降,大學生亞健康人群增多等現(xiàn)象,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以增強學生體質已經勢在必行。在此背景之下,江蘇省教育廳便頒布了《江蘇省大學生體能考核指導標準(試行)》。這一考核指導標準,與《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相比,提高了考核測試的難度,這正是江蘇省教育廳在綜合考慮各項因素的基礎上而制定出來的,通過大量實踐也已經充分證實,適量的運動鍛煉,不但不會影響學生的文化課程的學習,反而能夠起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促進學生智力開發(fā)的作用。相關教育部門,應該要積極轉變教學思想,要善于將學生從室內引向室外活動當中去,運動能夠使人身心舒暢,運動能夠使人樂觀積極,運動還能夠讓學生擴大交往。因此,在當今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呼聲之下,更應該積極貫徹這一看似嚴格苛刻,實則科學合理的考核指導標準,筆者相信,這一考核指導標準的嚴格執(zhí)行,定能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道路上發(fā)光發(fā)熱。
[1]張紅梅.江蘇省學生體質健康現(xiàn)狀對比研究[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4):68-70.
[2]張明天.《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背景下完善《江蘇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初探[D].揚州:揚州大學,2015.
[3]徐滎,蒲畢文,徐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實施制約因素的調查與分析[J].體育學刊,2015(5):121-123.
[4]仲啟豐.《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修訂)》對學生體育鍛煉激勵機制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15(5):8-11.
[5]馬晶瑤.《加利福尼亞體適能測試標準》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比較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1.167
G806
A
2095-2813(2017)11(a)-0167-02
《江蘇省大學生體能考核指導標準》在民辦獨立院校實施的可行性研究,編號:2016-Y-20。
張亞南(1978,5—),男,漢族,山東人,本科,在讀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