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紅霞
2017年秋季開學,我國七年級全部使用了初中歷史部編教材。作為歷史學科教師,必須認真領會新教材編寫的核心價值,才能在研讀、吃透新教材的基礎上,使用好新教材,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真正發(fā)揮歷史課堂的育人功能。
一、領會教材的核心價值是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歷史新教材的突出特點是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了歷史敘述與闡釋中,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對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領導作用敘述比較全面系統(tǒng),深刻揭示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必然性;注重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fā)展格局,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
新教材在內容上,按照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分時期、分階段地逐步展現出來,并加以貫通;重點選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密切聯系的史事,使這方面的教育內容貫穿始終。據統(tǒng)計,六冊歷史教科書涉及的知識點共計176個,其中直接和間接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點占全套書的88%,做到了全面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教材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重要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中國古代史部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點統(tǒng)計為50處,有關中國文化的課占五分之一多。其中,涉及中國古代史上的文化名人有45位,科技文化著作有56部。教材中的這些內容向學生展現出我國古代輝煌的文明成果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使學生具體了解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
新教材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重點把握了以下特性:1. 本土性。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根植于本土,有著自身的道路和獨特的風格。2. 多樣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領域寬闊,體現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3. 吸納性。中華文化有著博采眾長、海納百川的文化胸懷,具有著很強的包容性。4. 凝聚性。中華文化體現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質,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 連續(xù)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不絕,承上啟下,不斷發(fā)展,有頑強的生命力。
歷史學科教師要充分領會新教材的以上核心價值,才能用好新教材,發(fā)揮好歷史課堂的育人功能。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課堂,不僅要告訴學生歷史“是什么”“為什么”,更要依托鮮活的歷史史實,緊密聯系現實,引導學生對歷史作出價值性的判斷。要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能夠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形成家國情懷,產生對祖國的認同感;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從育人的角度精心設計課堂是
關鍵
從育人價值的角度構思教學是通過求知和知識的應用來促進人的發(fā)展,對于具有豐富育人價值的歷史學科來說,尤為重要。歷史學科教師不能僅限于對歷史史實知識點的落實,而應該注重挖掘歷史教學內容的育人價值,以多元的歷史視角,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智慧。
要上好一節(jié)歷史課,教師必須把握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引領,在備課時對新教材的內容充分研讀,依據歷史學科課程標準,精心處理教材,要梳理清楚每節(jié)篇目的邏輯層次,合理補充相應的材料,并從學生的知識儲備、身心發(fā)展特點等精心設計每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其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設計中既要注重從歷史的內在邏輯出發(fā)提煉教學主題,又要注重從學生的認知邏輯設計教學主線,讓兩個邏輯有機結合。還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學生喜歡的游戲程序、網絡語言、交友方式等,并將其運用到教學設計中來,讓教學設計更加鮮活,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從而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歷史課堂的育人功能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應具備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的素養(yǎng)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唯物史觀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時空觀念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是認識歷史所必備的重要觀念;史料實證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是理解和解釋歷史的關鍵能力與方法;歷史解釋是在形成歷史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敘述歷史的能力,是檢驗學生的歷史觀和歷史知識、能力、方法等方面發(fā)展水平的主要指標;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是實現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
例如,在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百家爭鳴》教學設計中,精心設置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導入新課】幻燈片出示《影響世界歷史100名人排名》(劍橋大學歷史系)1.穆罕默德2.艾薩克·牛頓3.耶穌4.釋迦牟尼 5.孔子6.圣·保羅 7.蔡倫……18.秦始皇…… 20.毛澤東 21.成吉思汗…… 75.老子…… 82.隋文帝…… 92.孟子。
讓學生從中感知孔子和老子在世界上的地位,感知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
在本課中,關于老子和孔子的教學內容可以做如下設計:
【創(chuàng)設情景】教師配樂朗誦:“老子的資料并不清楚,一般認為他比孔子大,擔任過周王室圖書館的館長,世道混亂使他決定出關隱居,邊關守衛(wèi)讓他留下一些文字作為出關的條件,他不得已就寫了五千字,那就是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寫完,他騎著青牛,背著白口袋,消失在關外灰色的山野中。司馬遷說:“不知其所終。”這個背影,實在讓人印象深刻。endprint
出示第一子目:老子——一個遠去的背影。
【學生活動】設置一個項目,請學生結合課本內容為老子設置名片,內容包括姓名、生平、思想主張、著作、對后世影響。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展示交流得出結論。最后教師總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歷史上被翻譯成外文而流播最廣的著作,第一是 《圣經》,第二就是那僅僅五千字的《道德經》。
【創(chuàng)設情景】教師配樂朗誦:“與老子相比,孔子走了一條不同的路。他覺得世道混亂,君子就應該擔當起不斷講述、四處傳播的責任。他不會出關隱居,而是創(chuàng)辦了一所‘流浪大學,周游列國。最初他到處受阻,難以實現自己的主張,而實際上,在他帶領學生流浪的過程中, 完成了一項系統(tǒng)的文化考察,為儒家思想形成做好了理論準備。他因流浪,從杰出走向偉大,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永遠的導師?!?/p>
出示第二子目:孔子——一位永遠的導師。
【學生活動】設置一個項目,請學生閱讀歷史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自己在語文課上學習的《論語》經典語句,說說孔子的思想主張、著作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展示,教師在學生展示的基礎上,總結結論: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規(guī)范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比如:現在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設立。
【出示材料】孔子開創(chuàng)了民間自由講學的先河,一個中國學術思想史的黃金時代便開始出現,它光芒四射,燦爛奪目,成為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最富麗的時代。這個“黃金時代”指的就是“百家爭鳴”時期?!吨腥A史綱》
【創(chuàng)設情景】教師配樂朗誦“在孔子的引領下,戰(zhàn)國時期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大批百科全書式的淵博學者,他們以巨大的熱情和無畏的勇氣,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問題進行辯論,試圖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從此,中國開始進入一個自覺的理性時代,中華文明的思想文化長河開始奔流不息,流淌至今……”
出示第三個子目:百家爭鳴——一次理性的呼喚。
通過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完成對部編歷史新教材的處理,設置活動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同派別的不同主張來展現中華文化的燦爛多彩,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讓學生深度參與課堂是核心
教材既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資源,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學生能否用好歷史課本至關重要。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采取有效策略指導學生用好歷史課本。因此,歷史學科教師要始終關注并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深度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既要注重對基本史實進行必要的講述,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歷史的基礎知識,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考,逐步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能力,逐步發(fā)展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深度參與歷史課堂呢?我們提出了“四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模式,四個環(huán)節(jié)即“項目設置—項目實施—交流展示—激勵評價”。
項目設置就是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在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將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一個個項目拋給學生,項目設置體現了教師的集體智慧,要表現出很強的“親和力”,以生動活潑的呈現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看個究竟”的沖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激情。項目設置還要具有很強的“問題性”,通過設置恰當的、對學生思維有適度啟發(fā)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學習。
項目實施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主要途徑是課前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課外資源對新知識進行自主先學,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然后在課堂上與小組同學討論,集思廣益,互教互學。這樣學生在主動參與和探究中思考,產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提問、質疑、討論、辯論形成了多種思維的撞擊,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了獲取知識的能力。
交流展示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活躍思維,鍛煉學生提煉、概括、歸納、表達能力。課堂上學生的展示并不是簡單的將課前收集準備的素材呈現出來,而是通過課上小組的討論、教師的點撥之后對知識完善、延伸、生成的系統(tǒng)呈現,學生富有個性思想的自我表達,學生自信的交流展示和精彩的課堂生成讓歷史課堂充滿了生機。
評價激勵是教師的角色,傳統(tǒng)的課堂是“老師講、學生聽”,而“四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更多的是“學生講、老師聽”,教師的評價更多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通過傾聽和觀察對學生的課堂展示作出評價,不是簡單的肯定和否定,而是不斷鼓勵學生敢于表現,鼓勵學生的奇思怪想,不斷發(fā)現學生的原創(chuàng)思維,捕捉到學生的課堂生成。教師的評價是要將學生引向更深層次的思考,評價中要有點撥、有設疑、有激勵。
例如,在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的教學中,教師結合歷史教材中“絲綢之路線路圖”和“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兩幅歷史地圖,指導學生學習絲綢之路的基本史實,然后設置一個學生活動項目——“我眼中的絲綢之路”,讓學生代表絲綢之路上的不同國家人民,談談絲綢之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最后學生們紛紛從經濟、文化、交往等方面總結談道:“絲綢之路是一條東西方文化交往的道路,因為它傳播了東西方文明”“絲綢之路是一條友誼之路,因為它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往”“絲綢之路是一條開放之路,因為它為世界各國搭建了開放型合作平臺”……接下來,教師設置古今聯系環(huán)節(jié),播放“一帶一路”視頻,讓學生們再談談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認識,最后教師評價點撥:“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偉大倡議,借用古代絲綢之路這個歷史符號,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搭建國際合作新平臺,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書寫了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新篇章。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讓學生融入情境,深度參與,思考層層遞進深入,從而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教材對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做出了更加準確和清晰的定位,歷史教師只有認真領悟新教材的核心價值,精心細致地用好新教材,上好每一節(jié)歷史課,才能真正擔負起用歷史智慧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