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品德教學中,體驗及探究活動已越來越多地受到教師的重視,于是教學中的體驗活動越來越多,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為了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學會生活,建立自信并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應處理好體驗活動的自主性、情境性、生成度、拓展性,警惕體驗活動的過度化傾向。
【關鍵詞】品德課堂;體驗活動;過度化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73-0042-02
【作者簡介】祝祖崗,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江蘇海門,226100)副校長,高級教師。
道德與法治教學要為兒童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引導兒童參與實踐活動并讓其有道德情感的生發(fā)和行為的轉變。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上的體驗活動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兒童的學習效果卻在滑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體驗活動出現(xiàn)了過度化傾向。
一、過度追求學生的自主性
體驗活動的設計和安排既要考慮教材,更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一般來講,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多提供一些務實性的指導;對于高年級學生,則應適當放手。如果一堂課設計了多個體驗活動,那么既要給學生留足活動時間,更要在方法指導上體現(xiàn)“先扶后放”的理念。
【教學片段】蘇教版《道德與法治》一下《餐桌上的學問》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卟耍l來認一認?
生:這是茄子,這是西紅柿,這是青菜……
師:小朋友認識的蔬菜可真多。這些蔬菜對我們的身體可有幫助啦。我們來聽聽醫(yī)生是怎么說的。(播放微課“我們要合理搭配菜肴”)
師: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蔬菜的重要性了。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合理地為自己搭配一頓早餐呢?(學生開始思考)
師:你平時早餐都喜歡吃些什么?
生:喜歡饅頭、面包、豆?jié){、肉松……
師:小朋友們的早餐真豐富,其實在早餐里添加一些蔬菜是非常必要的。大家來看看,我們可以選擇哪些美味的蔬菜呢?
播放PPT,學生欣賞色香味俱全的蔬菜佳肴。
師:接下來,請小朋友們分小組活動,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能為自己搭配一頓美味的早餐。
學生開始分組活動,端著餐盤,從教師給出的各種食材圖樣中,挑選自己喜歡的食物。
上述教學活動很有意思,其優(yōu)點在于能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菜肴合理搭配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如何搭配一頓早餐,如何做到主副搭配、葷素搭配、干濕搭配等,教師的指導幾乎沒有。以上體驗活動,看似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其實學生的心里還是茫然一片,這也折射出教師對“體驗活動”認識的不到位。
這樣的體驗活動無疑可以歸納到“過度自主”的范圍之中。誠然,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但是,兒童的學習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我們只有從兒童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加強指導,強調(diào)體驗活動的任務、目標,兒童才能在體驗中獲得德性提升。
二、過度追求場景的直觀性
情境體驗是道德與法治課常用的教學手段。恰切直觀的情境,其功能是綜合的,既有體驗的價值,又有教育的功能。但是,如果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盲目追求仿真度高的直觀性情境,其教學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直觀情境的運用應建立在教師對兒童心理特征和教材內(nèi)涵的準確理解和合理把握上。
【教學片段】蘇教中圖版《品德與社會》五上《大好河山任我游》
師:同學們,接下來我們要成立幾個小小旅行社,介紹家鄉(xiāng)的景點。請根據(jù)活動設計表格(表格略),分小組合作完成。
學生拿出教師課前收集的材料分頭準備,一時間,課堂上熱鬧非凡。有的拿出旅行社導游小旗,有的拿出電喇叭,有的拉出了旅行社的橫幅。
師:接下來,請各旅行社介紹自己的社名和口號。
學生各抒己見,各有各招。
師:看來同學們都是最優(yōu)秀的導游了。那么,你們將帶游客去哪里呢?
舉手的只有一個小組,勉強說完。
師:旅行社剛成立,我作為顧客有點不放心,要考考你們有多少旅行知識。下面請各個導游把旅行知識以及文明旅游的要點給大家說說吧!
學生面面相覷,沒有小組舉手發(fā)言。
上述課例中,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和學生一起聊家鄉(xiāng)景點。隨即設計了體驗活動——“成立小小旅行社”。當各旅行社介紹自己的社名和口號時,學生熱情高漲,介紹得有模有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師又順著情境質疑,然后進行旅行小知識的考查。原本,教師是想把本課的教學要求巧妙地包裝在體驗游戲中,使學生在直觀、有趣的氛圍中既學習了文明旅游的知識,又分享了家鄉(xiāng)的風景。但是,學生很顯然已置身于教師營造的直觀情境——建立“小小旅行社”的氛圍中,而忽視了本課應該關注的道德認識。
具體而又直觀的體驗游戲,無疑是兒童最喜歡的活動。但是過于追求逼真的教學場景,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活動欲望,使得“在體驗中獲取知識,在活動中鍛煉能力”的教學目標徹底懸空。
三、過度追求體驗的生成度
首都師范大學趙亞夫教授說:“生成就是從孩子的世界出發(fā),用孩子的思想說話,表現(xiàn)孩子這個階段最真實的體驗?!钡牵从^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往往過于注重體驗的生成度,導致課堂缺乏精彩的思維火花,甚至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也無法得到應有的落實,一些應有的課堂生長點正悄然消失。請看如下教學片段:
在舒緩的音樂中,PPT上滾動展示各個地方的兒童在六一兒童節(jié)的活動場景。
師:同學們,如果你在這樣的場景里,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生:很快樂,我會覺得很幸福……
師(話鋒一轉):那讓我們看看,這些孩子是怎樣過兒童節(jié)的吧。
PPT出示照片,但都是苦難兒童的生活場景。
這位教師為了追求學生體驗的生成度,選取了并不具有代表性的資源。生活中,大多數(shù)學生都沒有機會和領導人一起度過難忘的節(jié)日,因此,學生是無法從自己的生活中體味出教師備課時預設的“幸福感”的。
其實,要讓學生感受到節(jié)日的幸福和快樂并不難。只要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講自己的節(jié)日故事,展現(xiàn)自己的節(jié)日照片,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就能產(chǎn)生思想共融,生成幸福感。
四、過度追求過程的拓展性
道德與法治課程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對教材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然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看到,有的教師為了追求教學效果,過度地追求體驗活動的拓展性,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一些課程資源拉進課堂。如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蘇教中圖版《品德與社會》三上《平安回家》一課時,為了警示學生遵守交通規(guī)則,出示了很多慘不忍睹的車禍圖片和視頻資料。雖然這些圖片能讓學生感受到交通事故的可怕性,但在受到警醒的同時,學生幼小的心靈無形中也受到了傷害。
其實,要使拓展成為教學中的亮點,就必須從兒童原有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認知出發(fā),恰切地利用課程資源,只有這樣才能讓體驗活動成為提高兒童道德素養(yǎng)的發(fā)展點!
總之,道德與法治教學應做到以“兒童為中心”,既要目標定位準確,又要尊重學情,有針對性地、科學地組織體驗活動,只有這樣課堂才能成為兒童獲得生長能量的場所,才能促進德性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