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秋日》是里爾克早期詩歌的代表作,此詩作于詩人遠離家人求學(xué)巴黎期間,師從羅丹的經(jīng)歷使得里爾克向后期“物詩”風(fēng)格轉(zhuǎn)變,《秋日》作為過渡期的詩作值得一探。孤獨情緒貫穿里爾克詩作,《秋日》的孤獨又當(dāng)如何理解?本文將試圖分析此詩中超脫孤獨的自由和對個體存在的思考。
關(guān)鍵詞:里爾克;秋日;孤獨;自由
作者簡介:李良玉(1992.10-),女,江蘇南通人,西南交通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碩士,研究方向:德國語言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3--01
里爾克是二十世紀重要的德語詩人,由于他的詩歌兼具詩性與神性,里爾克也被人稱為二十世紀的詩人神學(xué)家。[1]這首詩產(chǎn)生于1902年,里爾克告別妻子來到巴黎,拜在雕塑家羅丹門下,里爾克的詩歌風(fēng)格向“物詩”轉(zhuǎn)變之前,《秋日》稱得上是早期里爾克詩歌的精華,而研究它對于研究里爾克詩歌也有重要的意義。這首吟詠孤獨的早期詩歌《秋日》在中國廣受歡迎,前后曾被馮至,李魁賢,楊武能,綠原,林克等著名詩人和翻譯家翻譯。其中馮至所譯的版本,稱得上影響最大:
馮至譯[2]
主??!是時候了。夏日曾經(jīng)很盛大。
把你的陰影落在日規(guī)上,
讓秋風(fēng)刮過田野。
讓最后的果實長得豐滿,
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
迫使它們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釀入濃酒。
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
在林蔭道上來回
不安地游蕩,當(dāng)著落葉紛飛。
1902 巴黎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此詩最后一段尤其令人費解。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劉禹錫的名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恰恰點出了中國文化里“悲秋”這一情感共鳴,人們總是在秋日里感嘆時光易逝,萬物凋敝,但是如果我們在讀里爾克的《秋日》時也帶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悲秋”這一思想,也許會導(dǎo)致誤讀,甚至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將里爾克詩中享受孤獨的安寧自由誤解為不可忍受的孤寂。
《秋日》這首詩初讀時,讀者可能會有一種悲傷寂寞的感覺,尤其是最后一段中的“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在流俗眼光和中國“悲秋”視角中,無家可歸孤獨徘徊的詩人是可憐的,但在里爾克眼中“孤獨”正是一個詩人的養(yǎng)分,只有面對孤獨詩人才可以窺視神性,審視內(nèi)在的秩序。在《定時祈禱文》第八首中,詩人表達了這個意思:“我在世上太孤單但孤單得還不夠,好使每小時變得神圣?!?/p>
此詩開頭:“主??!是時候了”表現(xiàn)了詩人正在向神祈求,祈求內(nèi)在秩序再次回歸。里爾克的詩歌多隱含宗教意味,在《圣經(jīng)·傳道書》中:“世間萬物皆有定時[……]耕種有時,拔出有時[……]祂使萬事各按其時變得美好,又把永恒的意識放在人心里?!保▊?:1-1)[3]詩人感受到了神性的召喚,正在祈求秩序的回歸,祈求人與神和諧一致的自由狀態(tài)。里爾克所謂的主并非通常意義上的上帝或時空彼岸的超驗之物,而是以各種不同的事物顯現(xiàn)出來的存在本身。[4]而他祈禱的對象是什么呢?而秋天果實成熟,秋風(fēng)刮過田野,本是順應(yīng)季節(jié)產(chǎn)生,為什么詩人要祈求呢?
在詩歌第二段:“讓最后的果實長得豐滿,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迫使它們成熟?!笔⒋鬆N爛的夏日過去,收獲的秋日來臨,本是四季交替的內(nèi)在規(guī)律,為何詩人在詩句中要使用“迫使”一詞呢?在詩人眼中,盛大的夏日已經(jīng)持續(xù)了太久,四季輪換有其定時,詩人此時祈求的正是讓被束縛的物恢復(fù)本性,恢復(fù)自由。這是此詩中的一層自由——物的自由。四季交替,植物春生秋收也是永恒的一種體現(xiàn)。而永恒正是里爾克詩歌的另一大主題。同樣的在里爾克的早期詩歌《豹》以及《天鵝》中都可以窺見里爾克對于永恒意象的偏愛,不管是四季更迭還是代表著循環(huán)的“圓”都可以稱得上是永恒的象征。
《秋日》最后一段是本詩的重點所在,如何理解詩中的“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這里的房屋指的是什么?在里爾克看來,
他必須放棄世俗意義上的居住,“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和等待。”而縱觀里爾克的一生,這位詩人大半的人生都在顛簸的旅途上。里爾克認為他一直都在尋求永恒的回歸之旅上。
而最容易引起中國人悲秋情感共鳴的這段描寫:“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在林蔭道上來回不安地游蕩,當(dāng)著落葉紛飛?!庇謶?yīng)該如何理解呢?
德語原文如下:
wird wachen, lesen, lange Briefe schreiben
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
unruhig wandern.
詩歌原文中的“Allein”除了表達孤獨以外,還意味著獨自,只有寂寞地閱讀和漫游,脫離世俗狀態(tài),詩人才能回到追尋內(nèi)心永恒秘密的歸鄉(xiāng)之旅中。而“Wandern”一詞在德語中除了漫步以外,還意味著德國的漫游或流浪傳統(tǒng),在古代不管是手工業(yè)學(xué)徒還是詩人們,漫游經(jīng)歷讓他們在途中成熟,這種漫游沒有方向,而是在前進中尋求方向。所以最后一段中看似孤獨冷清的徘徊之旅,卻是詩人渴望脫離世俗,獨自面對神,接近神,達到與神性合一的和諧狀態(tài)。最后一段恰恰塑造出了一個獨自行進在求真路上的詩人形象。
受中國文化先入為主的悲秋思想影響,里爾克孤獨求真的平和寧靜似乎就掩埋在秋日紛紛的落葉下。當(dāng)我們突破已有的文化傳統(tǒng)所固有的尺度,沿著里爾克詩歌從世俗視域向神性視域前行,我們是否能開啟一種新的視域,更進一步地走近里爾克呢?
注釋:
[1]劉小楓《〈杜伊諾哀歌〉與〈現(xiàn)代基督教思想〉編者前言》,里爾克、林塞等著,林克譯《〈杜伊諾哀歌〉與現(xiàn)代基督教思想》[M]. 上海: 三聯(lián)書店,1997.
[2]里爾克《里爾克讀本》綠原,馮至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1
[3]《圣經(jīng)》[Z]. 上海:中國基督教兩會, 2014.
[4]段從學(xué)《秋日的孤獨》[J]. 名作欣賞2003(0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