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1932年1月底,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位于上海寶山路584號的商務(wù)印書館大樓被日軍炸毀,許多書稿資料都付之一炬。當時,著名報人戈公振所著《世界報業(yè)考察記》的書稿已交付于此,正等待出版,自此一戰(zhàn),下落不明。85年后,其完整手稿在上海圖書館被意外發(fā)現(xiàn),經(jīng)戈氏后人同意,再次交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近日得以面世。
戈公振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新聞學家,也被認為是“第一個近距離觀察世界現(xiàn)代巨型日報的中國人?!彼?890年生于江蘇省東臺縣,曾在《東臺日報》工作,后經(jīng)同鄉(xiāng)推薦,來到上海,投奔主辦《時報》的狄楚青,自此走上新聞之路。
狄楚青先讓他到自己的有正書局做學徒,又將其調(diào)入《時報》做校對,后升任編輯直至總編。在任職期間,戈公振每天編輯新聞,撰寫當日時評,以犀利文風被人熟知。同時他對《時報》進行改革,在1920年開辦《時報圖畫周刊》,用道林銅版精印,使中國畫報由“石印時代”躍為“銅版時代”。
1924年,狄楚青因多年積勞成疾,將《時報》出售給黃伯慧,戈公振留任總編。1927年初,戈公振將《時報》多余的照片轉(zhuǎn)給《上海畫報》,引起黃伯慧不滿,戈公振憤然辭職。之后,早就存有“壯游世界”之心的他,開啟了世界報業(yè)考察之旅。
時年37歲的戈公振,是首次走出國門,臨行前他專門在《時報》上刊出啟事,向社會廣而告之,可見是有幾分激動的。兩年間,他的足跡遍及英、法、德、意、瑞士和美國,走訪了當時不少知名新聞媒體。如今出版的《世界報業(yè)考察記》,正是他走訪《泰晤士報》和《紐約時報》的所見所得。
戈公振將觀察的視角伸向每一個角落,包括編輯室、廣告處、印刷部、校對室等。他仔細觀察《泰晤士報》的參考室(資料室):室內(nèi)立有兩個書柜,上面陳列著一個個不同顏色的盒子,按字母排列,檢索異常方便。他取出有關(guān)蔣介石的盒子,發(fā)現(xiàn)“幾已巨細靡遺”,包括家庭出身、言行及世人對他的評論等。他感慨“新聞貴新鮮,有如蔬菜魚肉之不可陳腐。而儲備御冬之計,亦不可不為之備?!?/p>
在《紐約時報》走訪時,他將更多的時間停留在“發(fā)行人辦公室”上,因為是“集團中之主體”。自其窗中外眺,“可瞭望市心及東南北三極端”;內(nèi)里“壁間張世界名人之署名像片”;桌椅均胡桃木制,案頭常供養(yǎng)悅目之鮮花……描畫的是辦公室,實則烘托發(fā)行人統(tǒng)攝整個報社的崇高地位。
此番考察的目的,戈公振已在書的序言中寫出:“以供我國報界之參考與勉勵,使其深信一事之成功必在長期奮斗以后,且非純粹營利性質(zhì),而為對于公眾之一種貢獻?!?928年回國后,他很快將考察所得學以致用。應(yīng)史量才之邀,他加入《申報》。其間,他建立剪報室,成立資料室,創(chuàng)辦的畫刊“可與《紐約時報》的《星期畫刊》比美”。
就這樣,戈公振一直踐行著“辦報為救國”的宗旨和理想,直至生命走向終點。
1935年,鄒韜奮邀請他一起創(chuàng)辦《生活日報》。當時,他正在蘇聯(lián)莫斯科訪問,鄒韜奮一提出,他便應(yīng)下回國。誰知不久,就因病辭世,年僅45歲。彌留之際,他對鄒韜奮說:“俄國很多朋友勸我不必就回來……國勢垂危至此,我是中國人,當然要回來參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