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都沙拉木·賽都拉 木克熱木·克派吐拉 克然木·阿不地熱木
(吐魯番市維吾爾醫(yī)醫(yī)院,新疆 吐魯番 838000)
維吾爾醫(yī)沙療對55例風濕性關節(jié)炎部分血液指標影響的對比分析△
阿不都沙拉木·賽都拉 木克熱木·克派吐拉 克然木·阿不地熱木
(吐魯番市維吾爾醫(yī)醫(yī)院,新疆 吐魯番 838000)
目的:探討沙療對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部分血液指標和關節(jié)癥狀的影響和安全性,為維吾爾醫(yī)沙療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在吐魯番夏季沙療時段,選擇55例符合沙療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診斷[1],15~65歲自愿患者,對沙療前后部分血液指標包括血電解質指標鉀(K)、鈉(Na)、鈣(Ga),肝功能指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ㄚ-谷氨酰轉移酶(GGT),腎功能指標血肌酐清除率(CREA),風濕類相關因素抗鏈球菌溶血素“O”( ASO)、類風濕因子(RF)、紅細胞沉降率(ESR)和血糖水平(FBG)變化進行了觀察。沙療開始之前和沙療結束時,分別抽取患者空腹血樣本,用標準血液檢測儀器,得到沙療前后檢驗數據。對觀察數據的變化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探討沙療對部分血液觀察指標的影響。結果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沙療后的血Na和 CI離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Ka和Ga離子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沙療后肝、腎功能4項指標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沙療后患者血糖、血沉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5。
沙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血液指標
維醫(yī)沙療是集熱療、光療、磁療為一體的自然療法[2],是維吾爾醫(yī)學在獨特氣候和地理條件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它的有效性已經被大量的臨床實踐所證實,尤其對治療各種類型的關節(jié)炎、風濕病、慢性腰腿痛等有明顯效果。從沙療作用原理分析,當屬于物理療法 ( 簡稱理療 ) ,其作用原理主要在于天然熱沙中某些礦物的特殊物理性質發(fā)揮的生物礦物理效應和生物化學效應[3]。目前沙療僅屬經驗范疇,尚未形成對其評價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對于維吾爾醫(yī)沙療作用機制的探討,醫(yī)學領域仍然停留在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相關檢查上,而維吾爾醫(yī)沙療作用機制研究在探索當中,筆者進一步檢測沙療對部分血液指標的影響,對沙療作用機制研究提供科學依據。因此建立標準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沙療方案,進行維吾爾醫(yī)沙療規(guī)范化研究提供科學依據尤為必要的。本研究通過對2015 年新疆吐魯番地區(qū)維吾爾醫(yī)沙療所風濕類疾病 55例對部分血液指標進行檢測,從現代醫(yī)學的角度對其機理進行分析。
1.1 一般材料: 55例吐魯番市維吾爾醫(yī)醫(yī)院沙療中心的2015年住院自愿患者,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和檢驗資料,符合沙療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診斷[1]。其中男性16例,女性38例;年齡最大64歲,最小17歲;平均年齡為48.2歲;維吾爾族28例、漢族15例、哈薩克族9例、烏孜別克族2例、回族1例。
1.2 選擇病例: 入選標準:符合風濕性關節(jié)炎診斷標準[3],年齡15~65歲,能配合治療、定期復診者。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并發(fā)癥患者,妊娠、經期及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埋沙時間為6 月中旬至 8 月底,要求沙療當天陽光充足、、天氣最高溫度要達到38 ℃以上、沙表溫度達到50℃、沙丘深層溫度達到40℃ 。沙療時間是每日上午11點~13點,下午18點~20點,用沙子覆蓋患者身體胸部以下,蓋沙的厚度:四肢為15~20cm,胸部以下為6~8cm。埋沙時間開始為30分鐘,以后逐次增加,一般30分鐘調換1個沙坑,每次調換2~3個沙坑。埋沙時間、次數、深度根據個人耐受性來定為好。一般1~15天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對沙療前后部分血液指標包括血電解質指標K、Na、Ga,肝功能指標ALT、AST、GGT,,腎功能指標CREA,風濕類相關因素ASO、RF、ESR和FBG變化作為療效觀察數據,對其進行療效分析。沙療開始之前和沙療結束時,分別抽取患者空腹血樣本,用標準血液檢查儀器,得到沙療前后檢驗數據。對觀察數據的變化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探討沙療對部分血液觀察指標的影響。
1.5 統(tǒng)計資料處理方法: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沙療后的血Na和 CI離子低于沙療前,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P<0.05;Ka和Ga離子也低于沙療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風濕性關節(jié)炎血電解質觀察指標沙療前后對比結果
55例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沙療后肝腎功能4項指標均有輕微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沙療對肝腎功能沒有影響,不會引起肝腎功能損害。見表2。
表2 風濕性關節(jié)炎肝、腎功能觀察指標沙療前后對比結果
風濕類關節(jié)炎患者ASO和RF濃度沙療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沙療對風濕類關節(jié)炎患者血漿ASO和RF濃度沒有影響,也不會把ASO和RF的陽性結果轉為陰性,因此將ASO和RF的陽性結果轉為陰性,不能作為沙療療效判斷指標。還有一項研究對55例風濕類關節(jié)炎患者沙療前后血糖含量和血沉率變化進行觀察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沙療后患者血糖、血沉率明顯低于沙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5、P<0.001。由此可知沙療能夠降低血糖水平和血沉率,能夠改善和控制關節(jié)癥狀。見表3。
表3 風濕性關節(jié)炎FBG、ASO、RF、ESR沙療前后對比結果
觀察結果表明沙療后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血Na和 CI離子會降低,對Ka和Ga離子沒有影響。正常人每日攝鈉約70~200 mmol,相當于氯化鈉4~12g,由尿、糞、汗液中排出,其中尿排出約占90%,機體保鈉機制比較完善,攝入多腎臟排鈉增多,攝入少排出少,從而維持鈉的出入平衡。
3.1 Na是人體必須所含的重要元素之一,人體鈉離子44%分布在細胞外液,9%在細胞內,47%在骨骼中[4]?;颊咴诟邷貧夂蚝透邷厣丑w中埋沙治療時,在高溫傳熱的作用下,使血液循環(huán)加速、汗腺活躍、毛孔擴大,引起大量出汗,隨著排出體內異常體液和致病因子的同時,也丟失大量的液體,隨著也丟失鈉和氯,之所以丟失鈉和氯顯得明顯,是因為細胞外液鈉和氯含量較多。至于沙療降低鈉和氯是沙療的有利結果還是弊端結果需要加以分析,在正常范圍內的過多鈉和氯與風濕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癥狀是否有因果關系,過多鈉和氯是否關節(jié)疼痛的致病因子或者是沙療降低過多的鈉和氯是沙療的另外一種作用機制,需要深入大量的研究來說明,通過這項研究只能肯定沙療會降低血鈉和氯,持續(xù)過多的丟失會對機體帶來不便后果,沙療當中注意觀察,必要時要及時補充。
3.2 鉀是生命的必需離子,鉀在人體的主要生理作用是維持細胞正常代謝,維持機體(主要是細胞內)容量、離子、滲透壓及酸堿平衡,維持神經肌肉細胞膜的應激性,維持心肌的正常功能。正常人體鉀98%分布在細胞內, 2%在細胞外,絕大多數以離子狀態(tài)存在于體內。腎臟是排鉀的主要器官、約占85%,每日約排出50~100 mmol,10%經糞,5%經汗、唾液排除。腎臟有較好的排鉀功能,但無有效的保鉀功能,即便不攝入鉀,每日照常排鉀30~50 mmol[5]。沙療不影響血鉀濃度主要是,患者在高溫氣候和高溫沙體中埋沙治療時,大量體內液體通過出汗排出體外,但是失鉀不會隨汗液增多而增加,是因為體內鉀大部分儲存在細胞內,細胞內鉀通過轉移能夠及時調節(jié)血漿鉀的正常水平。因此沙療患者在一般情況下不需要采取補鉀措施。但是長期大量出汗是否會導致血漿鉀的降低,需要加以觀察。
3.3 鈣是人體內最普遍的礦物質元素 體內約99%的鈣是用來強健骨骼,血鈣以離子鈣和結合鈣兩種形式存在,各占約50%。血中鈣離子的作用:是保持神經、肌肉的正常興奮性;降低毛細血管、細胞膜的通透性;參與肌肉的收縮、腺體細胞的分泌、血液的凝固和止血功能。在飲食中鈣充足還是缺乏都會通過機體生理調節(jié)功能即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CT)、和維生素D3共同調節(jié)鈣和磷代謝,控制著血漿鈣離子的水平,從而保持血漿鈣正常濃度。血漿鈣過高過低都會影響機體正常生理功能。影響鈣吸收的最重要物質是維生素D3又叫膽鈣化醇,主要有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轉化而來,并獲得生物學活性?;钚跃S生素D3能誘導鈣結合蛋白的合成,能促進小腸對鈣的吸收,促進鈣在骨中的沉淀,維持骨質的更新和血鈣的平衡。當血鈣缺乏時,激活一系列的生理過程,通過增強小腸促進鈣的吸收和骨中鈣的釋放來補充血漿鈣,如果飲食中鈣吸收不足,那只能促進骨中鈣的釋放來補充血漿鈣,甲狀旁腺激素(PTH)和降鈣素主要受血鈣濃度的調節(jié),血鈣濃度降低促進PTH的分泌,抑制降鈣素的釋放;PTH促進破骨細胞活性,動員骨鈣入血,調節(jié)血鈣濃度[6],但這會同時使骨質鈣流失,導致骨質疏松、骨骼關節(jié)的疼痛。當血鈣增高時,促進鈣在骨中的沉淀,保持血鈣在正常范圍,這是人體骨和鈣的正常代謝功能。沙療不影響血漿鈣濃度的主要原因,分析認為,患者在吐魯番的夏季沙療期間,人體皮膚自然而然的被陽光照射,使人體維生素D3活躍,促進小腸吸收食物中的鈣,使血漿鈣相對增高,又通過鈣移動過程,增加鈣在骨中的沉淀,促進骨質疏松的恢復和緩解骨關節(jié)的疼痛,最終還是保持血漿鈣的正常濃度。所以沙療期間讓沙療患者多吃含鈣食物,及時補充血鈣,便于血鈣轉移沉滯骨骼中,促進緩解癥狀。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沙療是影響兔子骨密度增長中的一個因素[7]。至于沙療對患者骨密度是否有影響,需要進一步觀察患者沙療前后骨密度的變化。
3.4 肝臟是人體含酶最豐富的器官,酶蛋白含量約占肝臟總蛋白含量的2/3。肝細胞所含酶種類已知約數百種,在全身物質代謝及生物轉化中都起著重要作用,但常用臨床診斷不過10余種。當肝細胞損傷時細胞內的酶釋放到血流,使血清中的酶活性增高,用于肝功能的檢查主要是AST、ALT、GGT,這些酶的增高反應了肝功能狀況。腎臟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謝廢物及調節(jié)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恒定。腎通過制造不同的成分的尿液方式而實現其功能,隨著機體代謝情況的改變,腎可通過改變尿液的量、各種電解質濃度,以及代謝產物的排泄數量,將異常的內環(huán)境加以調節(jié),以求達到平衡。血肌酐是一種體內蛋白質代謝廢產物,它以正常的范圍存在于血液中,過多的肌酐通過腎臟排出體外。當由某種原因腎臟受到損害時,會降低腎臟對肌酐的濾過排除,導致體內儲留。因此測定血漿肌酐濃度,可反映腎臟功能情況。本研究對55例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沙療后4項肝腎功能指標進行觀察,觀察發(fā)現4項指標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沙療對肝腎功能沒有影響。
3.5 溶血素“O”是A群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具有溶血活性的代謝產物,其相應的抗體叫抗鏈球菌溶血素“O”,簡稱抗“O”,其陽性表示病人近期內有A群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常見于活動性風濕熱,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風濕性疾病。 RF是變性抗體刺激機體產生的一種自身抗體,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F陽性率可達70%。ASO和RF是風濕類關節(jié)炎的重要指標作為診斷主要依據。
3.6 對55例風濕類關節(jié)炎患者沙療前后ASO和RF濃度變化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風濕類關節(jié)炎患者ASO和RF濃度沙療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沙療對風濕類關節(jié)炎患者血漿ASO和RF濃度沒有影響,因此將ASO和RF的陽性結果轉為陰性,不能作為沙療療效判斷指標。對55例風濕類關節(jié)炎患者沙療前后血糖含量變化進行觀察研究。結果表明,沙療后患者血糖明顯低于沙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知,沙療能夠降低血糖水平。認為沙療對風濕類關節(jié)炎有一定的療效。至于沙療對血糖的影響,在一段時間的沙療,在高溫環(huán)境中的機體,通過高溫作用,使機體增加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激活胰島功能,改善機體對糖的利用,增加糖的消耗,最終能夠降低血糖水平。另外,胃腸道激素又促進胰島素釋放入血,胰島素分泌便已增多,以便為糖的吸收和利用做好準備[7]。沙療時,通過一系列的沙療作用可能間接活躍胃腸道功能,增加胃腸道激素的分泌,便是增加胰島素的分泌,最終能夠降低血糖水平。以往沙療臨床經驗所見,不少糖尿病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沙療,能夠降低血糖水平,而停止或減量原服用的降糖藥和胰島素的使用。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沙療的確能降低血糖水平。但是沙療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是否有真是意義上的影響,需要更深入的專題研究。沙療對血沉率的影響觀察發(fā)現沙療后的血沉率明顯低于沙療前。這一結果表明沙療對風濕類關節(jié)炎的活動狀態(tài)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從而緩解關節(jié)癥狀。
總之,沙療對血液的鈉、氯、血糖、血沉率有降低作用;對鈣、鉀、肝腎功能指標、風濕類疾病指標無影響。本研究結果對沙療臨床實踐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4][5]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853-854.861.
[2]迪麗娜·馬合木提, 衛(wèi)榮 ,欣咔蓮咔·柳玻芙,尼庫拉耶夫納 ,張學學. 維醫(yī)沙療皮膚組織的熱效應分析[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2005 , 27 (7):398.
[3]阿不都沙拉木·賽都拉 ,吾斯曼·牙生 ,沙塔爾·庫爾班.埋沙療法的特點和機理[ 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 2011 ,17( 9 ):54-55.
[6]岡竟民.生理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352-354.
[7]居來提·買提肉孜,阿布力米提·買買提,張 銳. 沙療對骨關節(jié)炎兔子股骨骨質影響的對比研究[J]. 新疆大學學報. 2013 ,30 (4 ):396-400.
△項目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科技支疆項目:維吾爾醫(yī)沙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診療技術研究與規(guī)范,項目編號:201591192
R291.5
B
1006-6810(2017)05-0003-03
2017年2月20日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