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羅馬,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歷史的前進,婚姻的形式從原先的有夫權婚姻過渡到了無夫權婚姻,也出現(xiàn)了適應社會背景的姘和這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通過了解有夫權婚姻、無夫權婚姻和姘和以及它們的演變,可以在一定層面上探討社會的發(fā)展對法律制度的影響。
關鍵詞:有夫權婚姻;無夫權婚姻;姘合
引言
婚姻是人們建立家庭的紐帶,人們通過婚姻建立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使個人與社會緊密相連,而婚姻本身在法律層面的要求也與社會的發(fā)展緊密相關。對于古羅馬婚姻制度的變革,許多學者都做過充分的研究,本文試圖通過梳理總結相關學者的論述,探討古羅馬婚姻形態(tài)的變革的多方面原因以及社會與法律之間的關系。
一、羅馬人的婚姻觀念
在羅馬人的婚姻觀念里,婚姻與其說是它一種法律關系,不如說它是一種事實關系。如意大利法學家彼德羅?彭梵得在《羅馬法教科書》一書中對羅馬婚姻所下的定義:“羅馬的婚姻是男人和女人以作夫妻為目的而實行的同居,即以生育和撫養(yǎng)子女并在所有方面建立一種持久而親密的合伙關系為意愿的同居。這種意愿被羅馬人成為‘婚意。婚意在羅馬人看來十分重要,如果男女雙方并沒有共同生活的合意的話,那么婚姻是不被認為成立的?!秾W說匯纂》中,烏爾比安《論薩賓》的第35編和第36編里就對婚意對婚姻的重要性作了說明,“婚姻不僅要有同居而且要有婚意,婚姻方可成立?!痹趦?yōu)士丁尼《法典》中也有對婚意的重要性所做的強調,“…因為,婚姻不是通過嫁資而是通過雙方結婚的意愿所締結。”從上述文獻中可以看出,婚姻的成立需要有雙方的婚意方可達成。除此之外,婚姻的成立還需要其他的要件。在古羅馬,雙方除享有結婚權外還須達到法定婚齡,男方的法定結婚年齡是14歲,女方是12歲,而訂婚的年齡不得小于7歲。另外雙方還不能有其他禁止結婚的條件存在,如在古羅馬,貴族與平民之間是禁止通婚的;猶太教徒與基督教徒在一定時期內也被禁止通婚;一個行省的長官和他的孩子也不能在任職期間與其所管轄地區(qū)內的女性結婚;男女雙方有親屬關系和血統(tǒng)關系等也是不允許通婚的。
二、羅馬婚姻的形式
婚姻在締結前一般都需要經過訂婚,而在古羅馬一般是由雙方的家長或監(jiān)護人同意,用要式口約的方式預先約定將女子人身的所有權轉移給男方。訂立婚約后男方需要給付聘禮,而女方也要回禮。且羅馬人的婚姻一直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在古羅馬社會曾有市民法婚姻和萬民法婚姻的區(qū)分。市民法婚姻是被市民法所承認的合法婚姻,要求男女雙方享有市民法上的結婚權。而萬民法婚姻則是為非羅馬市民結婚所適用的法律。兩者在家父權的形成上有明顯區(qū)別。市民法婚姻的締結使夫權隨之產生,而萬民法婚姻則不會產生夫權,妻子仍在原來宗族關系下,財產和人格都獨立于丈夫而存在。在古羅馬的市民法里,婚姻是產生家父權的重要形式。在古羅馬,家父掌管著整個家庭,家父權不僅是指父親對子女的權利,而是成為家父就擁有了對該家庭中的其他所有成員和一切財物的絕對統(tǒng)治權,他一般由家庭中輩分最高的男性擔當。家父權保括了夫權,即丈夫對妻子的權利。
(一)有夫權婚姻
在《蓋尤斯法學階梯》里蓋尤斯將婚姻看作歸順夫權的方式,并列舉了三種婚姻形式:祭祀婚、買賣婚和時效婚。
祭祀婚,又被稱作共食婚或者合巹婚,是一種帶有宗教儀式的婚姻。男女雙方將用小麥制成的餅放置于朱比特神前,并邀請大祭司、朱庇特神的祭司以及有市民權的十位證人在場證明?;槎Y進行時,要說一定言辭,祭拜后在朱庇特神前共同食用麥餅以表示夫婦結合。這種形式的婚姻只在貴族階層適用,而且一些祭祀的神職人員也同樣遵照這種形式進行婚禮,因為神職人員的任命要在舉行過祭祀婚的人中挑選。
買賣婚,是通過一種在市民法上轉讓所有權的古老方式?——曼兮帕蓄,來完成買賣婚的儀式。除男女雙方外,一般還須有五名羅馬市民和司稱人在場。男子手持一塊銅宣布女方為其買賣的標的物,后用銅塊敲擊司稱人手中的稱并將銅塊交予女方親屬,完成收結婚儀式,使女方處于其夫權之下。
時效婚,就是在未舉行結婚儀式的情況下,只要男女雙方共同生活超過一年,則婚姻成立。這種婚姻形式將女方視為動產,只要占有超過一年且未有人前來主張歸還,就相當于取得了所有權。但是如果女方不愿意接受男方的夫權支配,她可以按照《十二銅表法》的規(guī)定,每年只要連續(xù)外宿三個晚上就可以中斷時效的完成。由此,一些學者認為,這可能就是無夫權婚姻的開端。
(二)無夫權婚姻
無夫權婚姻由萬民法規(guī)定,可以看作是自由婚。結婚雙方只要有結為夫妻的合意,不要求有同居事實,即使男方不在家,只要女方入住男方家里即可認為婚姻成立。且妻子不會因為出嫁就改變原來的身份,也不會處于夫權之下,財產也歸自己所有。相比有夫權婚姻來說,在無夫權婚姻里男女雙方的地位較為平等。
(三)姘合
姘合在羅馬法上是指沒有配偶的男女一永續(xù)共同生活為目的的結合。姘合的男女當事人雖有穩(wěn)定同居的事實,但卻缺少結婚的意愿。姘合關系不能產生法律效果,原因在于如上文所提到的,結婚在古羅馬共和時期是需要有結婚權的,只有雙方當事人均為羅馬市民或者至少為享有通婚權的異邦人時,才可成立合法婚姻。且結婚需要有婚意,即使男女雙方有同居事實,但如果缺少婚意,則婚姻是不成立的。但它的出現(xiàn)也是社會形勢的需要。首先,合法的正式婚姻有種種的限制,如貴族與平民之間不可通婚等;其次,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外國人進入羅馬,他們也不享有結婚權,因而無法締結合法婚姻;再者,在羅馬社會,女子結婚需要有嫁資,男子需要準備婚資,這對于一些貧苦的家庭來說根本無法負擔;最后,在合法的婚姻中,當事人需要負擔相應的義務,而這種義務的繁重也促使當事人逃避這樣的合法婚姻而選擇姘合。
雖然姘合相比合法的正式婚姻來說更為自由,但它同樣需要受到限制。如因羅馬人奉行一夫一妻制,因而在帝政后期萬民法將姘合視為次等婚姻后,如果男子已經有妻子,那么是不允許姘合的,且姘合對象也不能是有夫之婦;姘合雙方不存在血緣親屬關系;上司不得與女下屬姘合等。endprint
姘合雖與正式婚姻不同,但它在事實上同樣是“一夫一妻”,且不能有禁止結婚的客觀條件存在,如血緣親屬關系等。從這一層面上看,“它僅僅是一種代替婚姻關系的一夫一妻制的形式”。
雖有同樣的事實關系,但姘合與合法的婚姻仍有所區(qū)別,體現(xiàn)在,合法婚姻須有嫁資,而姘合就可以省略;合法婚姻中男女雙方是不可以互相贈與的,但姘合的男女就可以互贈;姘合男女所生子女并不從其父姓,而是從其母姓,子女與母親間互有繼承權,而與父親則沒有繼承權;姘合的女方也不能取得男方的身份和地位,所生子女也無法繼承和取得父親的身份和財產。
三、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的演變
在羅馬社會早期,有夫權婚姻是最主要的婚姻形式,這也與早期的濃厚宗教色彩緊密相關。而隨著歷史的前進和社會的發(fā)展,市民法所規(guī)定的婚姻條件越來越不符合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姘合的出現(xiàn)也使得有夫權婚姻制度受到挑戰(zhàn)。而有夫權婚姻演變到后來的無夫權婚姻經歷了一定的歷史時期,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一些學者認為,羅馬共和國的對外擴張,使得羅馬的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著變化,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明也有相應的進步。與此同時人們關注的已經不再是祭祀者血統(tǒng)是否純正,而是當事人的本身利益。因此原來的市民法所規(guī)定的對于婚姻主體身份、婚姻形式等的嚴格限制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求了。所以婚姻制度的改變也動搖了原本的家庭制度,夫權逐漸被加以限制,最終萬民法上承認了無夫權婚姻的合法性。而這種婚姻制度也隨之更加普遍地傳播開來。
另一些學者則從歷史學的角度分析探討了這種演變。吳藜學者認為,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的轉變說明了婦女地位的提高,而這與羅馬的對外戰(zhàn)爭有著直接的關系。她認為常年的對外戰(zhàn)爭使得羅馬男子常年不在家中,而此時就需要婦女承擔家庭的幾乎一切事務,尤其是管理日常開銷和掌管家庭財產。這使得羅馬婦女在經濟地位提高的同時,家庭地位也隨之提高,因而逐漸擺脫了夫權的控制,使得原有的婚姻制度發(fā)生改變。
孫振民學者也認為,羅馬婦女經濟地位的提高是羅馬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轉變的根本原因。但他認為羅馬的對外擴張不僅使婦女地位有所提高,更帶來了財富與思想的新潮流。大量的財富使得羅馬一部分人變得富裕并開始過上了奢靡的生活,人們的物質欲望愈加膨脹,對于傳統(tǒng)與道德更加不在意。羅馬的對外擴張帶來了社會的動蕩,也使得羅馬原來淳樸的社會風氣受到沖擊。對外戰(zhàn)爭使一部分人變得富有,而另外一部分人則更加貧窮,貧富差距由此逐漸擴大。富裕的人們不再虔誠地遵從原來的道德準則,不再滿足于枯燥的“神法與人法的結合”的婚姻,婚姻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不再是生男女、繼血統(tǒng)、承繼祀,更多的人關注的是自身利益。而貧窮的人們則更加因為生活艱難而不愿承擔家庭責任。因此,種種社會原因的促使下,羅馬人的婚姻觀念已然發(fā)生改變,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的轉變逐漸被人們消化接受,并最終在法律上得以確認。
四、結語
古羅馬的婚姻制度,從有夫權婚姻過渡到無夫權婚姻,并在過程中產生了姘合這種特殊的婚姻形式。在制度層面對于婚姻形式和條件的要求使得不滿足條件的人民不得不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來尋找出路。這樣所產生的社會現(xiàn)象又在不斷地發(fā)展過程中慢慢被社會上層所接受,并因此逐漸在法律中獲得相應的承認,而這樣的法律也更加明確地指導著人們的生活?;橐鲋贫炔粌H將個人的權利義務納入其中,同時也是個人與社會聯(lián)系最緊密的制度。羅馬婚姻制度由有夫權婚姻演變到無夫權婚姻,不僅是社會進步的體現(xiàn),也是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現(xiàn)。探討古羅馬婚姻制度及其演變,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當時社會的種種風貌,也從側面看出了社會與法律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參考文獻:
[1](意)彼德羅·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黃風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2](意)桑德羅·斯奇巴尼(選編).婚姻·家庭和遺產繼承(費安玲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3](英)H.F.喬洛維茨,巴里·尼古拉斯.羅馬法研究歷史導論(薛軍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古羅馬)蓋尤斯.蓋尤斯法學階梯(黃風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
[5](英)巴里·尼古拉斯.羅馬法概論(黃風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6]丘漢平.羅馬法[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
[7]周枏.羅馬法原論(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8]江平,米鍵.羅馬法基礎[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9]吳藜.試論古代羅馬人的有夫權婚姻和無夫權婚姻[J].世界歷史,1994年,(01):53-59
[10]譚建華.試論羅馬婚姻制度的演變[J].河北法學, 2007年,(10):144-150
[11]孫振民.析古羅馬社會轉型時期婚姻制度轉變的原因[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45-47
作者簡介:劉陽(1991.05—),女,云南省大理人,上海市徐匯區(qū)舊上海交通大學 民商法專業(yè) 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