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摘 要:《論語》是我國儒家經典著作,體現了孔子的思想理念,其中包含的哲學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孝道作為中國傳統(tǒng)美德之一,同樣在《論語》中占有重要地位。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始終是維系社會道德觀念的重要標準。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思想觀念發(fā)生變化,對《論語》中闡述的孝道理念進行分析,并將其與現代社會相結合,從而使孝道社會價值得到充分發(fā)揮,有利于提高現代社會整體道德水準,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關鍵詞:《論語》;孝道觀;現代價值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實現中國發(fā)展進步的寶貴財富,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中各位先人思想精華的總結。為社會行為提供引導,對人們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建立有重要影響,是中華民族特性的體現。因此有必要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使其適應現代化發(fā)展,在現代社會中煥發(fā)新的生機?!墩撜Z》中對孝道的闡述依然在現代社會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為促進孝道觀念在現代和諧社會構建中效用的充分發(fā)揮,首先需要了解《論語》所提出的孝道的涵義。
1 孝道的概念
孝道指的是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之情,通常包括子女對父母、學生對教師等的孝心?!墩撜Z》中認為孝道中最重要的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之情與贍養(yǎng)。對父母盡孝,是建立正確人生觀的條件,是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體現。那么,應如何來盡孝呢?《論語》提示我們:首先就是贍養(yǎng)和尊敬父母。子游問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也就是說盡孝道,首先得贍養(yǎng)父母,但這遠遠不夠,還得尊敬他們。否則就和養(yǎng)狗、養(yǎng)馬毫無區(qū)別。其次,奉養(yǎng)要承父母之歡。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就告訴我們要和顏悅色地奉侍父母,把最好的奉獻給父母,始終如一,不可因時間、情緒、環(huán)境不同而有所改變。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說,孔子弘揚了華夏先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第一次將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關懷的理論高度,給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闡述,并不遺余力、身體力行地進行踐履、倡導。但是,儒家所處的歷史背景和階級立場決定了其孝的觀點帶有封建色彩、宗法等級色彩和政治色彩。封建統(tǒng)治者把“孝”作為選拔、任用人才的基本標準,并充分利用御用文人及各派思想把孝逐漸擴大到愚忠,把老百姓禁錮在倫理、綱常的桎梏當中,麻醉和欺騙人們,扼殺了個性、自由,“培養(yǎng)”了一些人的奴性,影響了中國人的人格特質,這對人性與教育的發(fā)展都是一個束縛??傊?,對此種孝道觀,我們應剝開其階級外衣或政治外衣,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吸取其精華,去掉其糟粕,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2 《論語》中孝道思想的現代價值
孝道的價值并不僅僅體現在血緣關系的維系上,在現代社會中,孝道同樣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處理有著重要作用。孝道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影響著我國人民的思想意識。中國人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不論身處何地,家庭關系的建立能夠使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距離縮短,從而營造和諧友愛的氛圍,使人際關系跨越血緣,令“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互相間都能夠擁有團結互助精神,這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是實現我國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點。孝道是一切道德教育的開始,其在我國的應用符合中國文化特色,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人們回歸孝道,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對精神文明的建設有著良好作用。利用孝道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提高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有利于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和諧進步。
為促進孝道在社會中影響力的提升,可以通過樹立道德模范的方式對孝道典型進行表彰。將孝道作為評判標準之一,大力弘揚孝道,使社會以行孝道為榮,從而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提高道德意識,實現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
孝道是實現民族凝聚力提升的關鍵因素。孝道的樹立需要從小抓起,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在學校教學中增加德育教學,并將孝道教育作為重點內容,能夠有效促進德育教學效果提升,提高學生道德水平。為促使孝道教育效果的充分發(fā)揮,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需要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重視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用。為實現道德教育,使學生對孝道教育有著切實體會,需要著眼于生活中的小事,將教育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重視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行為的榜樣,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從自身做起,對孩子關心愛護、尊重他人、向自己的父母盡孝,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教育。第二,消除代溝?,F代社會中引導人與被教育者之間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代溝。子代和父代生活的時代和經歷不同,他們的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且信息時代,信息更新速度極快,年青人易接受新事物、新觀點,隨著子代年齡的增長,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交流與表達的方式,與父母的距離和矛盾就更為凸顯。所以,在教育學生或孩子時,首先得跨越代溝,真正了解他們的思想和思維特點,在這當中肯定有阻力,要采取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協(xié)調,拉近與他們的距離,避免與他們發(fā)生正面沖突,低調處理一些敏感問題。第三,孝道教育要注意選取的教學內容,既要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要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小學階段可開設傳統(tǒng)文化課程,把中華民族“崇孝”的傳統(tǒng)美德教給學生,讓其成為學生道德認知的一部分,再落實到行動上,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以推動整個公民的道德教育。很多學校把“幫父母洗一次腳”或“幫長輩搓一次澡”,作為孝道教育的“家庭作業(yè)”,并在學校樹立關于“孝道”的先進典型,營造“盡孝為榮”的校園氛圍,訂立新的“行孝”要求,鼓勵學生去實踐。這樣,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意識逐漸提升,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提高社會道德水平。孝的教育,不是灌輸“愚孝”,束縛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聽話、順從的“乖孩子”。
結束語
《論語》中關于孝道的闡述并不是盲目地要求子女聽從父母的話,雖然由于所處時代的不同,其中某些思想已經不再適用于現代社會,但從整體思想來說,《論語》仍然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指引著方向。將其與現代社會相結合,能夠使其再次煥發(fā)光彩,為社會建設提供保障。孝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有著密切聯(lián)系,加強孝道教育,促進人們道德水平提升,是實現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因此要深入研究《論語》中孝道的含義,將其與現代社會結合,充分挖掘其中的價值,為社會經濟水平提升與道德素質提高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蔣曼.淺析《論語》中的孝道思想[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46-48.
[2]田占峰.論孔子孝道觀的時代價值——對《論語》中“孝”的解析[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20(1):56-58.
[3]杜國偉.《論語》中孝道思想之探究[J].教師教育學報,2010,8(1):174-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