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課教育以其高品質(zhì)的教育內(nèi)容,高效率的教育成效以及高濃縮的知識含金量在越來越多的學校教育中得以利用。因此,如何在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中進行微課程教學模式的應用,并保證其教學質(zhì)量的優(yōu)化作用充分發(fā)揮,是高職院校需要研究和思考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計算機;微課程;教學模式
1 引言
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在理論知識的難度上有所加強,并且更注重其具體應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在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育中適用性已經(jīng)有所下降,這不僅與大學階段的知識層次和知識結構的變化有關,還與大學生對課堂教育的接受程度有關。進入高職院校學習階段的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已經(jīng)不是最主要的學習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通過課程學習促進他們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并且越是進入高等教育的階段,對于模式化的傳統(tǒng)課堂教育就越容易產(chǎn)生抵觸或厭煩情緒,因此,微課教學這種模式的引進是高效教學方式的一種新的嘗試和改進。
2 教學現(xiàn)狀
2.1課程設置不合理
大學生對計算機和網(wǎng)絡的接觸頻繁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在大學生的生活中,計算機網(wǎng)絡幾乎無處不在[1]。無論是學習資料的查詢,還是其他相關各種應用,幾乎都是通過計算機網(wǎng)絡平臺來完成和實現(xiàn)的。所以他們對計算機的運用有更大的興趣。而我國目前的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大量的理論知識講解還是占主要的比重,且這些理論知識雖然是大學階段應該掌握的,但在學生本身的感受上,他們會覺得這些課程與他們的學習生活的相關度并不高,學習意義不大,因此會造成部分理論基礎差的同學學習興趣不高。
2.2 課時分配不充裕
計算機課程除了基礎的理論講解外,要提升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就必須通過大量的實際操作來實現(xiàn),但目前的大部分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的課時分配并不充裕,造成了學生理論知識理解不深刻,實際操作中的應用能力水平也達不到一定的要求的局面。
2.3 教學效果評價不全面
從本質(zhì)上來說,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考察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課程,其考察方式或評定標準不適宜采取太固定的方式進行,而在我國的高職教育中,對一個學生計算機水平的評定和考察,常常是通過一套固定的計算機平臺的試題來實現(xiàn)的,雖然從試題類型上來講涉及到了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兩方面,但其包含的內(nèi)容比較固定單一,并不能真實的反映出實際的教學效果[2]。
3.微課程教學模式的應用
3.1教學準備
首先,微課教學基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準備包括對核心課程內(nèi)容的選取,要注意選取教學內(nèi)容比較豐富,且涵蓋的重點知識比較多的課程內(nèi)容,并且要注意所選取的課程片段的知識點要具備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便于微課教學的整體開展。其次,教學準備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對教學重點或知識點的引入階段,由于微課教學的傳播媒介是小視頻,所以在課程引入設計時,一定要注意在短時間內(nèi)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
3.2 教學實施
首先,微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實際上是非常短的,當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行微課教學模式時,在教學實施時教師要注意把握住微課視頻內(nèi)容中的關鍵知識點,及時對學生提出問題,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微課教學的整個過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師在進行輔助講解時,還可以從這些比較精彩的知識點上入手,強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其次,為了使微課教學的實施在短時間內(nèi)達到更強的豐富性,教師可以將抽象的計算機知識轉(zhuǎn)化為動態(tài)的原理圖,通過視頻的方式向?qū)W生展示傳播,一方面加強教學模型的直觀性,便于學生觀察理解,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在具體的視頻操作中為自己今后的實際操作找到合適的方法和指導。
3.3操作測評
教師結合微課教學中的應用能力需要掌握的重點,設計不同難度層次及不同側重點的實際操作練習,供學生們通過實際操作來提高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并且教師要注意了解學生在接受微課教學模式時提出的實際問題并及時進行解答。操作測評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它不僅要求教師在進行測評時了解學生的微課教學效果,還要求對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進行考察。
4.結束語
總之,微課教學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應用是非常有必要并且有一定的實施效果的,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多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化要求來進行微課教學的整體設計,把微課教學的優(yōu)勢和特點充分的體現(xiàn)在高職院校的計算機課程教學中。
參考文獻:
[1]湯穎.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15,11(11X):99-100.
[2]高楊.淺談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J].知識經(jīng)濟,2014(15):152-152.
作者簡介:莫新菊(1978.9-),女(漢族),廣西恭城人,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