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永輝
[摘 要] 清遠市的農產品品種繁多、獨具特色、產量豐富,但滯銷的現象每年都有,既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和積極性,也不利于清遠市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其原因是缺乏規(guī)劃與引導、宣傳與品牌塑造、體驗與休閑功能的打造以及物流基礎設施與流通效率。在流通升級背景下,清遠市應對農產品的產銷加強引導、包裝宣傳、增強體驗、重視流通、發(fā)展農村電商,以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解決農產品的產銷問題。
[關鍵詞] 清遠市;農產品;產銷問題;流通升級
[中圖分類號] F3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12-0085-02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2015年我國人均GDP超過了8000美元,第三產業(yè)在產業(yè)結構的占比也首次超過了50%,這意味著我國已經進入到工業(yè)化中后期,流通業(yè)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基礎產業(yè)、支柱產業(yè)和先導產業(yè)。伴隨而來的是,流通革命正在我國發(fā)生,流通產業(yè)在不斷的升級轉型。在這種背景下,清遠市農產品如何利用好流通升級的契機,提高清遠市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解決產銷問題,是值得思考與研究的。
一、清遠市農產品產銷現狀
(一)品種繁多
清遠氣候條件好,雨水充足,農產品品種多樣,是廣東省農業(yè)大市之一,全市已形成糧食、水果、蔬菜、牲畜、家禽、烤煙、蠶桑、竹筍、優(yōu)質稻、水產等13個優(yōu)勢農產品生產格局。清遠雞、鳥鬃鵝、風干辣味、連州菜心、菜干、紅蔥、香芋、筍干、淮山、生姜、板栗、砂糖吉、單貴茶、靈芝、溪黃草、瑤鼎腐竹、金瑤山茶油、稻田魚、稻魚共生米、有機米等等,種類繁多,數不勝數。
(二)獨具特色
據有關資料顯示,清遠全市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農產品9個,通過綠色食品認證農產品25個,獲國字號區(qū)域品牌19個,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品牌20個,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同時,全市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企業(yè)144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95個;擁有涉農廣東省著名商標10個,農業(yè)類廣東省名牌產品15個,中華老字號1個,原產地證明商標1個?!傍P中皇”清遠雞、“鴻雁”英紅九號、“林中寶”粵北香菇等3個農產品獲選廣東省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
(三)產量豐富
清遠市是廣東省農業(yè)大市,地理區(qū)域范圍廣。近些年,隨著規(guī)模農業(yè)的發(fā)展以及農業(yè)種養(yǎng)技術的進步,清遠市農產品的產量逐年上升。比如陽山板栗有7萬多畝、年產量達1萬多噸;連州菜心種植面積已有3萬畝,年產量4.5萬多噸,年產值近3億元;東陂臘味年產量2000噸,近幾年的年產量以約20%的速度遞增;佛岡砂糖桔,目前年產量高達5億斤;生豬飼養(yǎng)量達100多萬頭,家禽飼養(yǎng)量1000多萬只。
2015年農作物播種581.5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268.70萬畝、蔬菜播種面積195.95萬畝。糧食總產量79.88萬噸,比2010年增長2.24%;蔬菜產量291.97萬噸,比2010年增長49.00%;水果產量82.8萬噸,比2010年增長49.24%;肉類總產量達23.18萬噸,比2010年增長3.95%;水產總產量12.42萬噸,比2010年增長19.42%。(數據來源:2010-2014年清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計公報,2015年清遠市統計數據。)
(四)滯銷?,F
2015年11月27日,南方日報報道有5000至6000噸左右的大肉姜滯銷;2016年1月27日,南方日報報道英德5萬畝沙糖桔“遇冷”滯銷;2017年2月1日,筆者到連州市大路邊鎮(zhèn),一菜農告知他種的連州菜心很好,但是有大量的菜心賣不出去也賣不上價錢,所以大量的菜心爛在地上了。清遠農產品滯銷的現象每年都有,既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和積極性,也不利于清遠市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二、清遠市農產品產銷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缺乏規(guī)劃與引導
清遠農產品生產主體和流通主體組織化程度較低,大多數是單個農戶,許多農戶獲取市場信息的手段不足,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單一,因此他們對農產品的信息把握是有限的,信息失真現象嚴重。許多農戶在生產種植時具有盲目性和滯后性,往往是看到或者聽聞周邊的人生產種植某種農產品賺錢了,就盲目跟進,導致第二年市場供應大量增加,供大于求,導致價格下降甚至滯銷,最終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
(二)缺乏宣傳與品牌塑造
近年來,清遠市在農產品品牌宣傳與塑造上下了不少功夫,打造各種農產品節(jié),比如連州水晶梨節(jié)、連州菜心節(jié);與阿里巴巴、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網絡平臺合作,宣傳推廣特色農產品;2017年郭鋒市長還做客《觸電新聞》推介清遠特色農產品,講述英德紅茶的故事。但是品牌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許多農產品的知名度依然較低,產品缺乏統一的商標,沒有整體的形象,這是農業(yè)企業(yè)以及農民大都品牌意識不強,不同程度缺乏長遠意識和品牌眼光。在2014年“廣東省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評選”推介活動中,清遠的烏鬃鵝、砂糖橘、竹筍、臘肉等知名產品竟然連參選資格都沒有,就是因為缺少品牌塑造。
(三)缺乏體驗與休閑功能的打造
隨著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體驗,喜歡在閑時外出觀光旅游,利用周末去各種果園、生態(tài)園進行采摘體驗、休閑觀光。近年來,清遠市各地也有一些果園、農場推出觀光體驗內容,但是存在著園區(qū)功能不夠強大、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園區(qū)內部布局欠缺特色等問題,體驗效果較差,欠缺競爭優(yōu)勢,同時未能與其它商旅項目結合,沒有形成聯動效應。
(四)缺乏物流基礎設施與流通效率
近年來,清遠農村物流條件在改善,但物流基礎薄弱的面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缺少現代物流倉儲設施、冷凍保鮮設施,農產品損耗較大;農村地區(qū)缺乏有效的市場信息交換平臺,網絡通信欠發(fā)達。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農村市場和物流體系發(fā)育不全,農業(yè)組織管理水平較低。據統計,清遠有近70萬戶農戶,但參加農民合作社的農戶只有2.4萬戶,僅占全市總農戶數的3.4%。物流基礎設施的缺乏,導致流通成本增加,流通效率缺乏。endprint
三、流通升級背景下清遠市農產品產銷對策
(一)加強引導:提供信息,引導產銷,因地制宜
建立健全農產品信息收集和發(fā)布制度,整合農產品信息資源,推動農產品信息數據收集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比如,建立一個農產品信息發(fā)布平臺,及時發(fā)布每一年農產品品類、產地、產量、需求、價格等信息,并培訓引導農戶查看信息,合理安排生產,減少盲目性。同時,在清遠市范圍內,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的地理和氣候等條件,合理規(guī)劃各市縣、鎮(zhèn)村的農產品生產。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信息學院院長蔣盛益指出,地方政府應該對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做好規(guī)劃引導,實現一村一產品、一鎮(zhèn)一品牌。
(二)包裝宣傳:嵌入文化,增強特色,塑造品牌
充分挖掘清遠市農產品背后的文化故事,通過包裝,傳遞出農產品的文化特色。農產品出身天然,天生帶感,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傳播性。比如陽澄湖大閘蟹、黃河大鯉魚等,都有背后的故事。清遠市也應該得到啟示,對清遠雞、烏鬃鵝等農產品進行品牌塑造和傳播。為清遠農產品制作品牌標識,突出品牌的綠色無公害主題和區(qū)域特色,通過商標注冊、綠色認證、專利申請等方式,不斷提高產品的知名度、信譽度、認同度,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利用好互聯網,讓互聯網成為農產品傳播的新引擎,形成“互聯網+農產品”體系,宣傳農產品特色和各種產品節(jié)特色與樂趣,形成品牌效應。
(三)增強體驗:結合城市定位,增強功能,商旅結合
清遠要發(fā)展成為國際旅游休閑目的地、生態(tài)宜居城市,并以現代農業(yè)、旅游業(yè)和生態(tài)環(huán)保產業(yè)為主導的綠色產業(yè)基地,以主題公園、山水田園和民族風情為亮點的國際生態(tài)旅游休閑目的地,具有山水特色的生態(tài)宜居城市。那么,清遠農產品的生產基地要結合清遠的這一城市定位,通過對農產品采摘園區(qū)內涵為主題的合理規(guī)劃、設計與施工、把農產品景觀、農產品展示、農產品加工與旅游者的廣泛參與、體驗融為一體,為游客提供以休閑采摘為主,兼有垂釣、野炊、拓展,增強農產品生產基地的體驗功能,成為人們旅游休閑娛樂的圣地。
(四)重視流通:加強基建,提高效率,保證品質
過去,受“重生產、輕流通”思想的影響,重數量輕質量效益、農產品市場秩序不規(guī)范等原因制約著農業(yè)發(fā)展。農業(yè)規(guī)模小、分散、管理水平低的問題已成為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制約農業(yè)向更高層次發(fā)展的主要瓶頸。流通業(yè)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基礎產業(yè)、支柱產業(yè)和先導產業(yè),清遠市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要轉變觀念,把農產品的流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農村流通組織建設,如交易市場,供銷社等,提高農產品在采摘、倉儲、運輸、銷售等環(huán)節(jié)的效率。
(五)發(fā)展農村電商:打造“互聯網+農產品”,打通“最后一公里”
1.加大對各市縣、鎮(zhèn)村網絡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好電子商務服務站,為農戶提供快遞存取、網絡代購、農產品銷售等服務,著力解決農村電子商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2.搭建電商平臺。重點扶持縣鎮(zhèn)兩級農村電商孵化基地、電商產業(yè)園建設,淘寶特色清遠館及京東商城、蘇寧易購、1號店等大平臺縣級館的建設和運營。并大力支持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對電子商務供貨平臺、倉儲平臺、專業(yè)網站、應用軟件等項目給予支持。
3.加強對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yǎng)。對市縣鎮(zhèn)村相關領導、農戶進行電商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電商使用水平。
[參考文獻]
[1]白樺.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物流發(fā)展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6(3).
[2]張傳秀.當前我國農村電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6(1).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