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媛
回望李正敏先生
◎文/周媛
在秦腔藝術的天空,李正敏是一顆璀璨的巨星。
一
20多年前,大約1995年,陜西省秦腔名家楊鳳蘭主演的戲曲藝術片《王寶釧》與觀眾見面了。楊鳳蘭的演唱風格委婉深情,令人陶醉。當時有人告訴我,她傳承的是“敏腔”藝術,也就是由秦腔大家李正敏開創(chuàng)的一種聲腔流派,從此我便對有“秦腔正宗”之譽的李正敏先生有了一些認識。
在陜西戲曲界,每提及李正敏,幾乎無人不嘆服。2015年先生迎來百年誕辰,不少人的悼念方式,就是演唱他流傳下來婦孺皆知的經(jīng)典唱段,特別是《五典坡》中王寶釧的演唱,可謂余音繞梁,百聽不厭。
1915年,李正敏出生在西安東郊白鹿原張李村一個貧寒農(nóng)民家庭。1926年,11歲的李正敏隨父親到西安謀生,入正俗社學戲,師從高登岳、黨甘亭、陳雨農(nóng)、“船戶娃”梁箴這些戲曲界的頂尖人物,13歲時就在名師們的精心傳藝中顯現(xiàn)才華,出科后成為正俗社的“臺柱子”。他清麗端莊的劇裝照曾長期懸掛于西安老字號——南院門大芳照相館的櫥窗內(nèi)。
李正敏在《五典坡》中扮演的王寶釧,堪稱經(jīng)典,也成為他的傳世之作。在他的思想意識中,王寶釧是相府千金,大家閨秀,盡管苦守寒窯十八載,但在氣質(zhì)上絕對有別于普通鄉(xiāng)野村婦,因此在表演中要突出人物守節(jié)中的骨氣,貧寒中的端莊?!袄夏锊槐販I紛紛……”一段唱腔,可以說濃縮了李正敏唱腔的精華:含蓄樸實,抑揚頓挫,剛柔兼?zhèn)?。秦腔音樂家楊天基曾說:“李正敏的嗓音在同輩同學中并不是太好,但成就是最大的。他根據(jù)自身條件,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弦法規(guī)律,別人從高(聲)處拿人,他從低(音)取勝。”李正敏在臺上演的不光是“戲”,更是“人”,他以唱傳情,情之所至,觀眾也忍不住“淚紛紛”了。
讓整個秦腔界為之轟動、也讓李正敏名聲大噪的一件事,發(fā)生在1935年。這一年,經(jīng)陜西籍的電影明星周伯勛推薦,上海百代公司邀請李正敏赴滬錄制秦腔唱片。錄制過程中,每張唱片的片頭,都是周伯勛用地道、樸實、渾厚的陜西話來報告劇目。此次,李正敏共錄制《趕坡》《探窯》《二度梅》《斷橋》《血淚鴛鴦傳》等8張唱片,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堪稱空前,李正敏“秦腔正宗”的名號被正式叫響。
二
李正敏的一生,始終都在艱辛地奔波。從上海錄制完唱片回到西安的第二年,他離開正俗社,創(chuàng)辦正藝社,自任社長。李正敏名正堂,字藝華,正藝社因此得名。正藝社駐演于西大街橋梓口正街劇場,因李正敏的影響力,劇社火爆一時。后來因劇場倒塌和日本飛機轟炸,演職人員被迫離開西安,輾轉于陜西關中、甘肅諸鄉(xiāng)鎮(zhèn),搭臺唱戲,賣藝度日,最終劇社因負債重重而解體。
當時西安戲班眾多,相互競爭,藝人們生存困難。1946年,李正敏又與秦腔名旦何振中籌備大華社,并任導演及主演,但大華社也只支撐了兩年就倒閉了,李正敏只好另搭江湖班社演出,維持生活。1949年,已經(jīng)在秦腔界打拼了23年、大名鼎鼎的李正敏來到大荔朝邑劇團任職,這里雖然地界小,但總算有了相對安穩(wěn)的落腳點,不用再過顛沛流離的日子了。
1952年,李正敏赴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會演,有幸見到梅蘭芳先生,同為旦角名家,兩人進行了親切交流。那次會演中,李正敏在一出現(xiàn)代戲中扮演一個沒有名字、沒有一句臺詞的民兵,這么大名頭的演員跑“龍?zhí)住保S多人很不解,然而在李正敏眼中“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1953年,李正敏迎來事業(yè)的春天,他進入西北戲曲研究院
三
舞臺上,李正敏扮演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角色,王寶釧、白素貞、李艷妃、胡鳳蓮……舞臺下,許多人覺得他很神秘。戲劇導演王小民說他第一次見到這位“粗眉毛的黑臉漢子”,根本不相信他是演旦角的。秦腔老演員吳德回憶當年的李正敏“體態(tài)勻稱,舉止不俗,平易近人,和善慈祥。身著傳統(tǒng)的對襟黑色夾衣褲,白襯衫、圓口鞋,莊重樸素。在劇院時,他從不與人高聲和紅臉,以身作則,在圈內(nèi)口碑極佳?!?/p>
李正敏多次說過,演旦角不容易,要把男人的嗓子變成女人的嗓子,一個是練,一個是要吃苦,精神上還要受折磨。為了保護嗓子,即使有人找茬,也要強忍委屈,流著眼淚趕快走開,因為一激動、一吵架,嗓子就可能出問題。李先生有個癖好,每次上臺前要喝一個生雞蛋,問原因,他說不喝嗓子干。
李正敏先生的親傳弟子李鳳云,如今已是年過七旬的老人,仍然不辭勞苦地給戲曲研究院的小演員們排戲。1960年,作為訓練班學員的李鳳云第一次被人領著去拜見老師,“當時李先生的家在南院門車家巷,研究院給他分有一間宿舍,平時他和師母就住在那。”李鳳云回憶說:“頭回見李先生,他沒有給我教戲,而是叫師母、我和他下跳棋。走棋的時候我謙讓先生,不搶先,他跟師母對視一笑說,這娃懂規(guī)矩,可以教。”
在李正敏的心中,要演戲先做人。除李鳳云外,馬蘭魚、李應貞、霍慧君、楊鳳蘭、郝彩鳳、馬友仙、孟遏云、陳尚華、余巧云、肖若蘭等名家均受其教益。當時在訓練班,李正敏教戲,夫人高小霞教歷史。高小霞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理,李正敏創(chuàng)立班社最困難的時候,在西大街開有“世興奎”紙店的岳父高德庵曾慷慨解囊,為正藝社修建劇場。
“李先生給我排的第一出戲《三娘教子》的本子,就是他和師母一起寫的?!崩铠P云說。先生演戲嚴謹、規(guī)范,強調(diào)“要講究不要將就”。為唱好戲,他睡覺時在脖下墊塊磚,行話叫“堅頸”,要讓喉頭松弛。練丹田氣時,小腹上頂一個木把子,氣息上下動,就說明氣沒有沉下去,兩邊動,氣息才是正確的。他給學生們教“王寶釧跪倒送娘親”的動作時,撲通就往水泥地跪下去,膝蓋青腫了好長時間……
正當李正敏滿懷信心地要把自己幾十年的藝術經(jīng)驗傳遞給下一代、把“敏腔”發(fā)揚光大時,“文革”開始了。李正敏被誣陷為“反動學術權威”“戲霸”“舊班主”,受到欺凌和批斗。這期間,他的情緒十分低落,幾度崩潰。李鳳云記得,當時先生病重時,她到醫(yī)院探望,先生曾說,梅蘭芳從藝50年出了(今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前身)。當時擔任院長的戲劇家馬建翎對李正敏格外器重,先讓他擔任訓練班主任,后又任院里最為重要的二團團長,以教授學員為主。
筆者在走訪中還得知,1956年7月26日,李正敏曾在《陜西日報》上發(fā)表署名文章,談他對培養(yǎng)青年演員的認識。文中他告誡青年演員,不能演了幾出好戲,就驕傲起來了,“亂說亂動,賣弄技巧,使表演失去意義”;而老師,也應該徹底拋棄“留一手”的思想,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藝術傳授給下一代。他還寫道“為什么梅蘭芳先生已六十多歲的人了,仍能在舞臺上做動人的表演,而我與王天民、何振中等,年齡不過四十上下,為什么在舞臺上活動就有了很大困難,這就是沒有進行刻苦鍛煉,功底差的結果?!彼倪h見、真誠、虛心,給秦腔界樹立了好的典范。一本書,他也想寫,讓學生們把紙和筆拿來,但這個愿望還沒有實現(xiàn),他就英年早逝了,年僅58歲。
四
大約十年前吧,灞橋區(qū)幾位農(nóng)民來報社找到我,說他們想在白鹿原張李村李正敏先生的家鄉(xiāng),蓋一座紀念館,經(jīng)費由農(nóng)民們自籌,還準備搞一次秦腔義演活動,希望報社能給以報道。當時義演在案板街易俗大劇院舉行,連演三天,觀眾爆滿,一票難求,所有名家不取分文報酬,門票收入全部用于籌建紀念館。在現(xiàn)場,多年從事戲劇報道的我深切感受到戲迷們對“秦腔正宗”這一名號的崇敬,對李正敏先生的熱愛。
李正敏先生的長孫女李萍回憶,爺爺在世時最高興的一天是1972年2月7日,“這天爺爺騎著自行車回到車家巷15號的家中,興奮地說,今天院里給他徹底平反了,還給他補發(fā)了被扣的十個月的工資?!逼椒催@天是臘月二十三,但到了正月初二,先生就病倒了。病情嚴重時,不少戲迷前來探望,并帶來不少治病的偏方。1973年12月12日,當李萍帶著小米粥和爺爺最愛吃的“潼關醬筍”準備送到紅會醫(yī)院時,半道上接到爺爺去世的消息?!绊暱涕g,南院門、大小車家巷就像發(fā)生了什么大事,人們相互轉告,共同惋惜,前來祭奠的人絡繹不絕?!崩钇加浀?,著名秦腔藝術家任哲中在靈堂前深深鞠躬,一句“藝華哥,走了”,非常凄涼。有人說,聽了任哲中這句話,比看《周仁回府》還難受。
“敏腔”真正打動人的是深情,這一獨特的藝術飽含著大藝術家對人生透徹的理解。李正敏先生作為秦腔藝術的耕耘者、開拓者,他那漸行漸遠的背影永遠清晰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