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華,何文婷,陳寄,林廣玉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qū)人民醫(yī)院 兒科,廣東 茂名 525400)
新生兒高膽紅素腦病頭顱MR改變及臨床意義分析
楊雄華,何文婷,陳寄,林廣玉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qū)人民醫(yī)院 兒科,廣東 茂名 525400)
目的分析新生兒高膽紅素腦病頭顱MR改變及臨床意義。方法選取2013年1月‐2017年2月該院新生兒科救治的63例高膽紅素腦病患兒(觀察組)以及同期受檢的63例新生兒(對照組)為研究對象,對比觀察兩組研究對象頭顱MR改變情況以及觀察組患兒不同時期(前期、中期和極期)的頭顱MR異常率。結果觀察組患兒頭顱MR異常率為76.19%(48/63),顯著高于對照組新生兒的7.94%(5/63)(χ2=60.216,P =0.000);觀察組患兒前期頭顱MR異常率最低,中期高于前期,極期最高;觀察組患兒前期、中期和后期頭顱MR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78,P =0.036)。結論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腦病早期應用0.35 T磁共振機開展頭顱MR檢查,可有效降低頭顱MR異常率,對改善新生兒結局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
新生兒;高膽紅素腦??;頭顱MR改變
新生兒高膽紅素腦病發(fā)生在新生兒出生1周以內,是由膽紅素毒性作用所致,根據作用程度的不同可分為慢性腦損傷和永久性腦損傷。發(fā)病早期患兒通常表現為嗜睡、肌張力減弱,重則出現驚厥和角弓反正,甚至導致昏迷以及中樞性呼吸衰竭。因此,在發(fā)病早期加以診斷,及時控制病情發(fā)展,可避免永久性腦損傷的產生,從而大大降低死亡率。據高金萍等[1]報道,目前臨床上診斷新生兒高膽紅素腦病的方法多樣,其中特別對頭顱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術的應用情況進行了細致分析。為證實該研究的真實性,本文特選取63例高膽紅素腦病患兒以及同期受檢的63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分析新生兒高膽紅素腦病頭顱MR改變及臨床意義。
選取2013年1月‐2017年2月本院新生兒科救治的63例高膽紅素腦病患兒(觀察組)以及同期受檢的63例新生兒(對照組)為研究對象,兩組研究對象均未見膽道閉鎖、肝炎綜合征;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研究對象男女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情況比較
1.2.1 病情分期 按照美國兒科學會的標準以及《實用新生兒學》分為前期、中期和極期。具體表現如下:①前期 嗜睡,吸允力和肌張力減弱[2];②中期 嗜睡、肌張力減弱、高度興奮、高聲尖叫、反應遲鈍、易怒、角弓反張以及頸部后仰;③極期 角弓反張、昏迷、極度興奮、遲鈍、呼吸暫停、哭聲尖銳及食欲不振[3]。
1.2.2 檢查方法 入院后,通過水合氯醛鎮(zhèn)靜,海綿墊固定頭部,采用西門子0.35 T磁共振機開展頭顱MR檢查,選擇含橫斷面T1加權像(T1W1)和T2加權像(T2W1),厚層5 mm,利用單盲法閱 片[4]。
統(tǒng)計兩組研究對象頭顱MR異常率;對比觀察組前期、中期和極期頭顱MR異常情況[5]。
應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63例患兒中頭顱MR異常48例,占76.19%;對照組新生兒63例受檢者中頭顱MR異常5例,占7.94%,但無膽紅素腦病,僅表現為對稱性蒼白球T1W1高信號。兩組研究對象頭顱MR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0.216,P =0.000)。
經統(tǒng)計學對比可知,觀察組患兒前期頭顱MR異常率最低,中期高于前期,極期最高;觀察組患兒前期、中期和后期頭顱MR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由此可見膽紅素腦病癥狀持續(xù)時間越長,對稱性蒼白球T1W1出現高信號的可能性越大。見表2。
表2 觀察組患兒前期、中期和極期頭顱MR異常情況比較
黃疸(jaundice)在新生兒期普遍發(fā)生,同時也是引起膽紅素腦病的主要原因。膽紅素水平上升后將造成不同程度腦損傷,比如可逆性損傷和可復性損傷,以及不可逆性損傷[6]。由于以上損傷所引起臨床表現無明顯差異,故在臨床診斷過程容易出現誤診或漏診。另外不可逆性損傷具有致死性,據調查近70%的患兒因不可逆性損傷而死亡,存活中也有近90%的患兒受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的嚴重影響,以致患兒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低下、視覺異常和聽力障礙等不良表現[7]。造成以上現象的病理機制主要為角弓反張、頸部后仰、高度興奮以及呼吸暫停。
為控制高膽紅素腦病帶來的負面影響,臨床上主張采用頭顱MR檢查,據檢查結果顯示對稱性蒼白球T1W1高信號改變[8]。血清內游離膽紅素急劇上升導致大腦半球、延腦、小腦以及基底節(jié)等部位聚集大量膽紅素而造成神經中毒[9]。頭顱MR檢查可見蒼白球聚集大量血清膽紅素,導致神經膠質細胞線粒體功能改變和神經元細胞凋亡。
諸多研究認為隨著高膽紅素腦病的臨床癥狀越明顯,對稱性蒼白球T1W1高信號改變率越高,經頭顱MR檢查確診的可能性越大。但信號改變并不意味高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比如,當膽紅素出現短暫性沉積時,神經系統(tǒng)受到可逆性損傷會給臨床診斷造成干擾。以上結論與劉曉燕等[10]報道一致,證實高膽紅素腦病的臨床癥狀可通過診斷T1W1高信號改變而觀察到,該研究還進一步指出非結合膽紅素的濃度和高膽紅素血癥的持續(xù)時間在非結合膽紅素腦病以及以后持久的神經失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臨床診斷要在綜合觀察患兒的臨床癥狀以及病理改變的基礎上作出,采用辯證分析方法才能減少漏診或誤診的發(fā)生[11-12]。本文所選取的研究對象證實基于以上診斷原則而開展,通過對照試驗可知,觀察組63例患兒中頭顱MR異常率為76.19%,顯著高于對照組63 例受檢者中頭顱MR異常率的7.94%(P <0.05),且對照組5例頭顱MR異常的新生兒無膽紅素腦病,僅表現為對稱性蒼白球T1W1高信號,符合以上關于可逆性損傷的分析。開展對照試驗前按照美國兒科學會的標準以及《實用新生兒學》對觀察組患兒病情進行分期,結果顯示前期31例,中期10 例,極期7例,經頭顱MR檢查后可知異常率依次為41.94%,60.00%,71.43%,即隨著病情發(fā)展,頭顱MR異常呈逐漸升高趨勢。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腦病早期應用1.5 T磁共振機開展頭顱MR檢查,可有效降低頭顱MR異常率,對改善新生兒結局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
[1]高金萍,王琨.腦脊液膽紅素、頭顱MRI、BAEP及NBNA在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1(29):775-776.
[2]李冰.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急性期的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3(A1):155-156.
[3]李瑞琪,王劍杰,葛旭霞,等.3.0T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3(13):858- 859.
[4]李明山.無癥狀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MRI檢查的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6,44(6):96-98.
[5]田丹丹.新生兒急性膽紅素腦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分析[J].罕少疾病雜志,2017,6(1):705-706.
[6]莊凱帆.頭顱MR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腦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6):1332-1333.
[7]王艷麗,顏慧恒,張永,等.膽紅素腦病患兒內在因素及外在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5,9(2):785-786.
[8]胡月圓,李貴南,周勇.新生兒膽紅素腦病臨床危險因素分析 [J].兒科藥學雜志,2015,8(12):963-965.
[9]石安斌,龍娟,楊秋云,等.MRI在新生兒急性膽紅素腦病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3,9(3):777- 779.
[10]劉曉燕,曾雅麗,刁詩光.新生兒高膽紅素腦病頭顱MR改變及臨床意義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4(29):546-548.
[11]Allen RP,Barker PB,Wehrl F,et al.MRI measurement of brain iron in patients with restless legs syndrome[J].Neurology,2015,84(1):263-265.
[12]Stone L,Cofield S,Gustafson T,et al.Depression and MRI Metrics in the CombiRx Tria (P5.198)[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5,32(4):312-319.
R445.2
B
10.19338/j.issn.1672-2019.2017.10.034
2017-07-09
(劉東京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