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仙 ,陳澤慧,陳安林,董澤令 ,陳先戀 ,楊 歡 ,周 婷 ,劉 鳳
(1.遵義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貴州 遵義 563003;2.遵義醫(yī)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3)
臨床微生物實習成績形成性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實施
周小仙1,2,陳澤慧1*,陳安林1,董澤令1,陳先戀1,楊 歡2,周 婷1,劉 鳳1
(1.遵義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貴州 遵義 563003;2.遵義醫(yī)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3)
結合實習帶教的經驗,根據學生在臨床微生物實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xiàn),構建臨床微生物實習成績形成性評價模式,將考勤、培訓考核、解答問題、溝通交流、操作技能等納入實習成績形成性評價體系。該評價模式關注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整體表現(xiàn),使得出科實習成績更加客觀、合理,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臨床微生物;實習成績;形成性評價
臨床微生物檢驗作為醫(yī)學檢驗專業(yè)重要的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臨床實習是該課程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也是鞏固所學理論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我們在實習帶教過程中,不但要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臨床微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鉆研的精神和提高學習能力。一直以來,終結性評價在臨床微生物實習中占主導地位,缺少對學生實習過程的關注。實習結束后導致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臨床溝通能力、報告分析能力、崗位勝任能力不強。因此,找出實習帶教中存在的不足、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提高學生實習的綜合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分析以往臨床微生物實習成績評價方式的缺陷,構建臨床微生物實習成績形成性評價體系,現(xiàn)介紹如下。
以往學生在臨床微生物實習結束后,出科成績形成單一,僅限于上班考勤、結束前的理論考試和操作技能考核。其中考勤在出科成績中占5%,這就造成部分學生不重視組織紀律;出科成績權重比最大的是理論考試,占65%,且考試內容局限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每批學生涉及的考點變化不大,學生在考前采取突擊方式就可以得到較高的分數。操作技能考核占30%,選擇考核的項目沒有代表性,與實際操作的內容脫節(jié),沒有完整的評分細則,有時候主要是帶教教師根據學生平時的印象片面地給出分數,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按ISO15189的管理理念[1],科室層面設有一名主任,各專業(yè)組設有一名教師負責學生管理工作。學生的考勤不僅限于上班,還將組內的每次培訓學習考勤納入實習成績進行評價,負責學生工作的教師,詳細記錄每名學生上班、培訓學習的考勤情況,并按我科實習生管理做如下處理:上班、培訓等遲到、早退1次者扣1分,曠工1天扣5分,2次以上者,停止實習送回學校;培訓學習無故缺席1次扣2分。
臨床微生物室的組長根據教學大綱及本專業(yè)的特點制訂詳細的培訓計劃,每周1~2次,包括生物安全、項目SOP、儀器SOP、質量控制、臨床案例分析、檢驗結果解讀、操作技能等內容。對培訓內容進行考核,考核形式可采用筆試、口試、現(xiàn)場提問等。將培訓效果、存在的問題做好記錄,對于學生未掌握的內容再進行培訓。
臨床微生物室有大量的標本,每天帶教教師對前一日接種的標本,詳細分析處理流程、平板的選擇、標本的接種量及分區(qū)畫線位置等是否正確,對不同種類的標本,根據菌落的生長情況分析下一步如何處理,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當天出現(xiàn)的錯誤以及涉及的相關理論知識進行現(xiàn)場提問,如果學生不能回答或回答錯誤,教師讓學生次日再回答,而且告訴所有學生都可能被提問,這樣學生將會認真查閱相關資料,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
臨床微生物標本眾多,在檢驗前、中、后將會有很多疑惑需要解答。因此,我們利用“互聯(lián)網+教育”模式[3]的理念,選擇學生和教師都歡迎的微信,建立了臨床微生物室?guī)Ы探處熀蛯嵙晫W生的微信群,教師和學生可將臨床工作中遇到的細菌、真菌等圖片、特殊報告、臨床案例、該學科的新進展以及新動態(tài)上傳到微信群,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樣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理論和實踐結合,拓寬知識面,鞏固學習內容。
臨床微生物實習內容較多,其中我們選擇標本接種、革蘭氏染色、藥敏實驗K-B法作為出科考核的內容,考核時間安排在出科前一周的下午,這樣不影響臨床工作。每一個考核內容制訂詳細的考核方案和評分細則,分別發(fā)放給3位監(jiān)考教師,每一步做好詳細的記錄,并將考核的最終結果上傳到微信群,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給出技能考核分數。接種選定有細菌生長的痰液和尿液標本,全面考核細菌接種技術包括平板的選擇、編號、接種環(huán)的使用、標本的接種量、分區(qū)合理性、菌落分布、生物安全意識及實驗材料擺放整潔情況等;革蘭染色包括涂片厚薄、染色的步驟、染液的用量、顯微鏡的使用、染色結果的判斷等;藥敏實驗K-B法包括藥敏紙片的準備、菌液濁度的調節(jié)、細菌涂抹方法、藥敏紙片的間距、細菌的厚度、抑菌圈測量等。
將平時工作表現(xiàn)納入實習出科考核內容,學生將會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實習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按以下內容記錄學生的表現(xiàn)(見表1),并給出恰當的分值。
表1 臨床微生物室實習學生工作表現(xiàn)
將常見微生物形態(tài)及基本的鑒定實驗納入出科成績,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技能,為臨床微生物工作打下堅實基礎[4]。每次出科考試選擇10~20張圖片作為考試內容,主要為平時工作中上傳到微信群的球菌、桿菌、抗酸菌、墨汁染色、曲霉菌、青霉菌、衛(wèi)星現(xiàn)象、OP實驗、CAMP實驗、kPC酶實驗等細菌、真菌及鑒定實驗的圖片。
臨床微生物實習結束前兩天進行出科考試,考試內容包括基本理論知識、儀器SOP中操作流程及簡單的維護保養(yǎng)、質量控制的菌株選擇、微信群中上傳的知識點及該學科的新動向、臨床案例分析等。
綜上所述,以往學生在臨床微生物實習結束后,出科成績形成單一,主要是以出科前的理論考核為主,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將實習學生從入科到出科的考勤、培訓學習、微信群的活躍度、基本技能、生物安全意識、臨床溝通能力等每一環(huán)節(jié)均納入評價,使得出科實習成績更加客觀、合理。
[1]黃健,黃美容,閔迅.以ISO15189質量管理體系平臺推動檢驗專業(yè)實習生臨床技能培養(yǎng)[J].科教文匯,2015(26):70-71.
[2]孫展鵬,梁春娥,任鳳云,等.醫(yī)學生學習全過程成績評定體系的構建[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6(5):156-158.
[3]石麗娜,韋薇.“互聯(lián)網+教育”模式下網絡教學平臺在課程建設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7(3):263-264.
[4]陳洪葉,曹學成,陳軍,等.大學物理實驗成績的形成性評價模式[J].大學物理實驗,2014(4):129-131.
G423.3
B
1671-1246(2017)24-0031-02
注:貴州省教育廳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資助項目(SJJG2016-05-99);遵義醫(yī)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資助項目(XJJG2015-02-82)
(*
陳澤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