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開陽,曹李勇
SHEN Kai-yang1,CAO Li-yong2
●體育社會科學●
基于拉斯韋爾模式下日本柔道全球化傳播對中國武術的啟示
沈開陽1,曹李勇2
SHEN Kai-yang1,CAO Li-yong2
日本柔道的發(fā)展對于中國武術全球化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運用文獻資料法,基于哈羅德·拉斯韋爾的5W模式下,分別從柔道文化的傳播者、信息媒介、接受者以及傳播效果,對日本柔道文化全球化傳播進行深入分析,旨在從傳播學的角度為中國武術全球化的推廣提供借鑒經(jīng)驗。
5W模式;傳播;柔道;中國武術
日本,一個位于亞歐大陸東端四面臨海的島國,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1],在整個日本文化發(fā)展中,根據(jù)歷史的發(fā)展有原始文化、封建文化、明治文化、大正文化等等,而“柔道”一詞源于明治初期,來源于“日本傳講道館柔道”,在之前稱之為柔術或體術,現(xiàn)在統(tǒng)稱為柔道,分為傳統(tǒng)柔道和競技柔道,在競技柔道方面,男、女柔道分別是在第18屆、第25屆被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
1948年,哈羅德·拉斯韋爾發(fā)表發(fā)表了《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奠定了今后傳播學的研究的基本內(nèi)容:傳播者(Who)、信息(Says What)、媒介 (In Which Channel)、接 受者(To Whom)、效果(With What Effect)[3]。 如圖 1 所示
本研究利用文獻資料法,基于拉斯韋爾的5W模式,從傳播學的角度對日本柔道的全球化傳播進行分析,旨在為中國武術的全球化推廣提供借鑒經(jīng)驗。
圖1 哈羅德·拉斯韋爾5W模式圖
1.1 柔道的傳播者—控制分析
傳播者是整個傳播活動的起點,同時也是在整個傳播的活動中,處于一種中心位置。在整個傳播的過程中,傳播者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在1947年庫爾特·盧因在其著作《群體的生活渠道》中守門人理論也強調(diào)指出“守門人”具有重要作用,在整個信息的搜集、整理、選擇、處理、加工與傳播消息,傳播者具有重要意義,好的守門人意味著成功一半。因此有必要對于我們的傳播者(守門人)進行分析[4]。
1.1.1 傳播者自身的分析
談及柔道,我們不得不提及一位大師,被譽為“柔道之父”的嘉納治五郎,在嘉納治五郎之前的戰(zhàn)國時期到德川時代一直是把柔道稱之為柔術或體術,而柔道一詞來源于“日本傳講道館柔道”。嘉納治五郎其家族是關西重要財閥,從小聰明但個頭矮小,對武術充滿興趣,讀大學(東京大學)期間,練習傳統(tǒng)柔術,并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對方的體重與力氣,從而能以柔克剛,將大漢拋出去。在武士特權被削弱,柔術日益衰敗的社會背景下,嘉納治五郎在18歲的年紀先后拜師福田八之助、磯正智、飯久保恒年等傳統(tǒng)柔術大師,自身具有較高的技藝[5]。
1882年,嘉納治五郎在位于下谷稻荷町永昌寺內(nèi)開始教授學生。在此期間嘉納治五郎對柔術進行了改良,由之前復雜危險的柔術改為動作簡單由身技、寢技、舍身技三部分組成,同時主張柔術的精神意義,注重“道”的學習,給予柔術賦予了精神層面的價值,由此柔術向柔道的轉(zhuǎn)變。他說“柔道的目的在于通過練習鍛煉、修養(yǎng)身體和精神,完善自己,有益于社會”[6]。
從嘉納治五郎的前后經(jīng)歷,作為一個傳播者,首先自身家境充裕,且具有較高的文化學識,同時具備高超的技藝,在對柔術的改進的道路上,進行整理完善,復雜危險動的減少,增添了時代的精神財富,更加符合時代的潮流,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1.1.2 傳播者所處的時代分析
1868年,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被推翻,木仁開啟了明治時代,開始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發(fā)展。此時的國內(nèi),愿來的諸侯貴族和上層武士轉(zhuǎn)換為地主或資本家,中下層的武士和農(nóng)民大批破產(chǎn),“廢刀令”的頒布,武士特權的直線下落,資本主義的科學氛圍日漸興盛,柔術的地位也日漸衰敗,而日漸衰敗的柔術卻成為一些浪子用來打架斗毆侮辱人的工具,社會各界噓聲一片。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傳統(tǒng)柔術面臨著將要被時代淘汰的困境,嘉納治五郎敏銳的抓住時機對于國內(nèi)柔術的變化和以及社會風潮的改變,給予柔術的變化,讓他具有了新的感染力。
1.2 信息—內(nèi)容分析
在貨車的運輸過程中,貨物是運輸?shù)闹饕蝿?,在傳播過程中,傳播內(nèi)容是傳播的中心,基于傳播者進行的篩選與整理后形成的傳播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特性。
1.2.1 綜合性
柔術到柔道的轉(zhuǎn)變不僅是從“術”到“道”字面的轉(zhuǎn)變,更多的是變的更加綜合。從之前的單純的一種技擊,現(xiàn)在賦予了一種教育意義,在二者之間從生理和心理上綜合到一起。
1.2.2 公開性
柔道從一開始的傳播就是面向整個社會的,而不是私密進行傳播。在整個社會傳播中,他公開面向整個社會進行傳播,從設立講道館傳授柔道以及到后來成為學校課程及進入奧運會這個世界性的大舞臺。
1.2.3 開放性
傳播的內(nèi)容是不斷的進行輸入和輸出,因而它是靈活變化開放的系統(tǒng),柔道在自身意義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土壤的變化,而順應時代的變化。如巴西柔術的出現(xiàn)。
1.2.4 大眾性
柔道的傳播內(nèi)容是為大眾設計,滿足廣大群眾需要健身活動的同時賦予了精力善用、自他共榮的教育意義。而在柔術由柔道的改進過程中,復雜危險的柔術,被改為具有教育意義的簡單易學安全的柔道。同時也設計了段位制度,為競技類柔道人群設計,這樣的改革,從普通人群到專門人群均有覆蓋,無疑是增加了接受者的范圍。
1.3 媒介—媒介分析
傳播媒介是傳播過程的基本組成部分,威爾伯·施拉姆在《傳播學概論》中提到:“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7]。目前國內(nèi)外對于傳播媒介的研究主要從媒介的傳播手段、媒介時效性、媒介的持久性以及受眾參與媒介的程度幾個方面進行展開。本研究將從媒介的傳播手段、媒介的時效性、及媒介的持久性進行分析,將受眾的參與程度放在受眾分析層面。
1.3.1 柔道媒介的傳播手段
在《傳播學原理中》,媒介的傳播手段通常是指媒介用什么來傳播信息[8]??v觀柔道的整個發(fā)展史,1883年東京學習院設立柔道場;1887年東京帝國大學海軍學校設立柔道場;1949年歐洲成立柔道協(xié)會;1951年成立國際柔道聯(lián)合會;1964年男子柔道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期間日本國內(nèi)外舉辦的柔道比賽等等。我們可以看到在日本的柔道的傳播手段上,充分利用了其他優(yōu)勢群體:學校(學生群體)、奧運會(世界大眾)歐洲國家(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我國學者郭玉成在2004年的時候?qū)θ岬赖膫鞑ズ王倘?、空手道、之間進行了分析研究,他指出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或者大學,人流量、新知識的接受程度,都快于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地區(qū),而新事物常常是伴隨著發(fā)達地區(qū)的優(yōu)勢文化傳入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口流量較少的地區(qū)[9]。在廣告心理學中名人的聲譽越高,其影響力越大,在其推薦的品牌離中性態(tài)度越近,消費者的態(tài)度越容易改變[10]。日本柔道在傳播的過程中也充分利用了社會精英人士的影響力,在當時日本的政界、軍界、企業(yè)界都有較好的反響,其中明治政府海軍大臣的財部彪、內(nèi)務大臣的若槻禮次郎、原日本《每日新聞》的總裁正力松太郎、豐田汽車公司的董事長奧田碩(柔道六段)、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我國學者魯迅等都進行學習,并且很多成為柔道高手[11]。在傳播的過程中,同時采用表演與派遣教練員相結合的方式、方法,向國外進行柔道的傳播與推廣。
在柔道的傳播手段中我們可以看到其手段的多樣性,無論是地域還是人群的選擇,對于推動柔道的傳播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1.3.2 柔道媒介的傳播的時效性
媒介傳播的實效性主要是指不同的傳播媒介在信息上的傳遞上有不同的傳播速度且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柔道在傳播的過程中在地域選擇的過程中首先選擇的是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人流量比較大的地區(qū),在人群的選擇上,選擇的是大學生、名人等在社會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群。從地域、人群的選擇,對于柔道傳播的速度是一個促進加快的作用。1964年抓住東京奧運會的機遇,柔道進入奧運會正式的比賽項目,使得全世界人民開始接觸并熟悉這項運動。柔道進入奧運會,憑借奧運會在全球的影響力無疑是對柔道的全球化進程加速了傳播。
1.3.3 柔道媒介傳播的持久性
媒介傳播的持久性是指媒介保存信息以足夠時間與受眾接觸的特性與媒介傳播的時效性成反比[12]。而柔道的傳播,每年固定派遣與表演的交流團、開設學校成為必修課,交流團的短暫和學校課程的長久的開設,利用二者結合的辦法進行。同時出版關于柔道的相關書籍《大日本武德柔術形》對于柔道的規(guī)則有了明確的統(tǒng)一,使柔道在整個的傳播過程中,接受者持續(xù)長久的氛圍中感受柔道。其次,成立專門的組織—國際柔道聯(lián)合會,分為單雙年進行舉辦世界性的柔道比賽。
1.4 接受者—受眾分析
在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中,傳播者是傳播過程的起點,接受者是一個傳播過程的終點,二者相對存在,接受者在對接受到的信息進行再次的收集與整理,進行二次傳播,在一定條件下,二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轉(zhuǎn)換。在柔道的傳播過程中,我們將其受眾從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柔道本身就是一項技擊運動,具有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在對柔術向柔道的改良過程中,難度的減小,危險動作的減少,使得普通群眾易于接受。其次它傳遞的教育意義“精力善用、自他共榮”。在柔道難易程度的劃分上分為競技柔道和傳統(tǒng)柔道。在受眾層面上,學生在學校需要的體育鍛煉、教育活動都可以通過柔道進行,同時柔道的教育意義中是“完成自我修養(yǎng)、輔益社會”,校方通過一種活動既可以鍛煉到學生的身體,同時又可以起到教育意義,而且還繼承了民族傳統(tǒng)。其次社會普通民眾,柔道運動在健身方面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特別是呼吸系統(tǒng)與內(nèi)臟器官的功能增強[13]。滿足了普通民眾對于對身體健康的需求。對于社會專門從事柔道工作的人群來講,柔道在傳播的過程中比賽及比賽的規(guī)則段位、技術動作,有專門詳盡的規(guī)定。所以從受眾的對象來看,柔道的傳播覆蓋范圍廣,從受眾的需要看,柔道的傳播滿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同時在一定的程度上,接受者和傳播者的角色是可以相互替換,如俄羅斯的總統(tǒng)普京多次在個人的采訪中提到柔道會教你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教你尊敬對手[14]。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柔道在俄羅斯及世界的傳播。
1.5 傳播效果—效果分析
傳播效果是指傳播者發(fā)出的信息經(jīng)媒介傳至受眾引起受眾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的變化[15]。從全球的范圍僅從數(shù)量來看,嘉納治五郎從開設第一個講道館的9名學徒到1936年日本的352所學校開設柔道課到今天數(shù)以萬計的人們了解學習柔道,柔道的教育理念也逐漸的被更多的人接受。根據(jù)國際柔聯(lián),目前全球加入到國際柔道聯(lián)合會的國家有187個,而聯(lián)合國的成員國是193個,五大洲均有分會設立。
什么是武術?劉德在《國粹精髓—武術》解釋道:武,止戈為武;術,思通造化、隨通而行為術[16]。中國武術,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停止(止)戰(zhàn)斗(戈)的技術;是消停戰(zhàn)事、維護和平的技術;是物質(zhì)文明的保障和導向,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guī)律的傳統(tǒng)教化方式[17]。中國武術擁有幾千年的歷史,聚集了數(shù)代人的智慧與才智,然而在今天社會,中國武術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世界上的地位及影響力十分尷尬。
2.1 派系復雜,缺少具有統(tǒng)治力的傳播者
縱觀中國武術的史料上,陜西紅拳、杭州長拳、福建南拳、四川梅花拳、佛山南少林拳、陳家溝太極拳以及南派北派、少林武當、內(nèi)家外家等等,中國武術在神州大地具有明顯的區(qū)域特色,然而始終沒有絕對的領軍人物,對中國武術進行提煉與整合,使其滿足與時代的發(fā)展,我們通常所了解到的李小龍、張三豐、黃飛鴻、葉問、霍元甲等他們都屬于自己流派的傳播者,如李小龍的截拳道以及雙截棍法、張三豐的太極十三式、葉問的詠春拳,某一種拳術或者流派能否代表中國武術的全部有待考量。反觀日本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說“學習柔術,不應該局限在某一個流派或者兩個流派,要將眾多流派綜合起來,各取所長,這樣不僅達到掌握武術這樣不僅達到掌握武術攻防的目的,進而有助于智育、德育、體育3方面發(fā)展。相對于中國武術目前的情況來看,缺少這樣的一批傳播者[18]。
2.2 對武術的價值解讀不夠
中國武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融合了許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術的靈魂”“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相生相克”的自然規(guī)律,“內(nèi)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這種內(nèi)外兼修的身體鍛煉方式等在世界的武術舞臺上是熠熠閃光且為數(shù)不多的武術[19]。根據(jù)傳播學拉斯韋爾的5W模式,中國武術在內(nèi)容的解讀上存在對武術的價值解讀不夠。中國武術想到發(fā)揚光大,要“走出去”,雖然中國傳統(tǒng)的武術“剛健有為、天人合一、崇德和諧”但是想要跟著時代的潮流與發(fā)展,符合現(xiàn)代的人的思想,要放眼世界,懂得吸取有益文化元素,豐富完善自身文化體系[20]。近年來國家對于傳統(tǒng)武術更加的重視,從評選的武術之鄉(xiāng)到武術進校園以及海外武術協(xié)會和舉辦武術節(jié)等,形式活動做的如火如荼,然而對武術文化內(nèi)涵的學術交流或活動,卻是非常有限。由于缺少對武術的深層解讀,以至于習武者多為動作形態(tài)之間的學習,對其深層含義知之甚少。所以武術傳播的內(nèi)容分析上,缺乏大眾性的基礎,以及綜合性的內(nèi)容。
2.3 傳播形式多流于表面
近年來武術走近校園、武術之鄉(xiāng)的設立、武術節(jié)的舉辦等等,系列賽事活動搞的可謂風風火火,我們不禁在問,這樣的活動是中國武術嗎?我們對于校園武術進行了跟蹤,發(fā)現(xiàn)武術在校園的開展僅僅處于活動肢體方面,對于武術里面的深層含義知之甚少,這樣和普通的徒手操又有何異呢?之前學者朱君對于中國武術“技擊論的”研究表明,中國武術應適當?shù)募尤搿凹紦簟钡膶用?,如今對于武術類型的比賽,辦成了“舞”林大會,炫技的套路動作表演,前段時間,徐曉東20s打敗雷公,在網(wǎng)上引起輿論嘩然,以至于民眾對中國功夫到底能不能“打”產(chǎn)生了懷疑,民間對于中國武術“技擊”產(chǎn)生了一種寄托與期待。
2.4 缺少專門的研究機構以及出版國內(nèi)外發(fā)行的核心期刊
我國目前中國武術研究機構,主要依托于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且?guī)в胁糠中姓毮埽?1]。具體對于武術的研發(fā),主要是依靠于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研究發(fā)展部和推廣培訓部來完成且目前市場上沒有一本出版發(fā)行專門武術的國內(nèi)外核心期刊,對于武術內(nèi)涵的研究沒有一定的學術氛圍。
中國武術華夏幾千年文明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民族意義。隨著近現(xiàn)代西方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達,改革開放后西方經(jīng)濟文化的沖擊,中國武術的發(fā)展不容樂觀,為此黨和國家先后出臺很多政策以及措施,然而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總是在摸索中前行,本文從傳播學角度基于拉斯韋爾5W模式,對日本柔道的全球化推廣進行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中國武術的一些問題,從而給出一些相關建議。
3.1 設立專門的武術研究機構深入解讀中國武術,承擔傳播者的角色
中國武術派系復雜,地域特色明顯,成立專門的武術研究機構,對于中國武術進行分類研究與總結,在不改變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武術的哲學、醫(yī)學、氣功等,進行整理修繕,恢復“技擊”層面的競技武術,注入新的時代元素,配合當前時代特色,同時對于武術進行合理的分類,傳統(tǒng)武術和競技武術的區(qū)分,做到對于不同需要的群體有不同的要求。對以后的傳播內(nèi)容有高瞻遠矚的把控。
3.2 拓寬傳遞渠道,加強傳遞質(zhì)量
3.2.1 線上傳播
地球村時代,信息的傳遞變得跟加快捷與便利,首先積極的進行線上的宣傳。武術的傳播應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對于武術進行拍攝制作詳細的教學視頻,讓學習者可以免學費學習,打造武術的網(wǎng)絡傳播平臺,進行互動交流學習。
3.2.2 線下傳播
在武術走進學校層面,應加強武術老師的質(zhì)量,學生是社會傳播的重要群體,也是新生的時代力量,在傳授武術同時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而不僅僅是類似徒手操的活動,體現(xiàn)武術的獨特文化含義。然后,積極利用名人及社會精英的影響力進行宣傳,在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率先進行突圍,不斷擴大影響力。出版專門的武術核心期刊,營造武術學術氛圍,吸引高校及相關的研究機構進行分析研究同時積極發(fā)行銷售。同時鼓勵廠商生產(chǎn)研發(fā)武術相關的掛件及裝飾。
3.3 相關部門加強引導,完善經(jīng)營管理
在中國武術的繼承方面,有很多陋習,傳男不傳女,派系之間互不學習等等,主管部門應積極宣傳引導群眾走向相互學習,互通有無的正確道路。在武術館(院、校)經(jīng)營管理方面,應嚴格把控,樹立武術武人的良好形象。同時鼓勵創(chuàng)新性企業(yè),進行武術類項目的研發(fā)。
3.4 舉辦不同類別的交流賽
在對武術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武術進行分類的賽事活動,改變現(xiàn)在武林大會而非“舞”林大會的現(xiàn)狀。傳統(tǒng)武術以及競技武術進行分類進行,促進群眾的對于武術的理解以及成果的展示。同時定期向國外輸送優(yōu)質(zhì)的武術代表團進行出國交流學習。
3.5 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再接再厲
奧運會作為一項巨大的體育賽活動,不僅僅是單純的體育賽事舞臺,更是各個地區(qū)個國家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流碰撞的舞臺,盡管中國武術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仍需要再接再厲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擴大武術的世界影響力。
[1]小野寺優(yōu).漢日諺語對比研究——以關于動物、自然、人的諺語為例[D].哈爾冰師范大學,2016.
[2] NO.093嘉納治五郎と熊本,日本熊本縣官[EB/OL].http://kumanago.jp/benri/terakoya/?mode=093&pre_page=5.
[3] 哈羅德·拉斯維爾.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48.
[4] 盛思鑫.誰在誤導你的決策:無處不在的守門人[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 周世彬.柔道起源與發(fā)展的探討[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1(04):4-6.
[6] 劉學謙.現(xiàn)代散打·跆拳道·柔道教程[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7] 吳峰敏.論軍事文化傳播交流中的軍事文學傳播[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3(02):16-21.
[8] 李正良.傳播學原理[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9] 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傳播對武術傳播的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2):44-48.
[10] 馬謀超.廣告心理學[M].世界圖書出版社,1997.
[11]鄭旭旭,袁鎮(zhèn)瀾.從術至道:近現(xiàn)代日本武術發(fā)展軌跡[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12]李正良.傳播學原理[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13]翁信輝.日本柔道現(xiàn)代化改革指導思想與方法的研究——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現(xiàn)代化改革的啟示[J].體育科學研究,2003.
[14]耿學鵬.普京從柔道悟出如何處理人際關系[N].新華每日電訊第007版人物·故事,2005.
[15] 曾美桂.傳播效果與受眾個人信念[J].新聞界,2012(06):34-37.
[16] 劉 德.國粹精髓-武術[J].拳擊與格斗,2016(08):61-61.
[17] 詠春時代-關于習武 [EB/OL].http://news.163.com/14/0923/13/A6R3SMMO00014AED.html,2014-09-23.
[18]鄧正龍,趙岷.教育體系下日本柔道的現(xiàn)代改革歷程——兼論嘉納治五郎的重要貢獻[J].體育學刊,2013(02):115-118.
[19]邱 偉.審視傳統(tǒng)武術中的古典美學元素[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2011.
[20]閆 民.武術“走出去”的形象定位及哲學反思[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1):62-66.
[21]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要職能[EB/OL].http://wszx.sport.gov.cn/n5393/c668857/content.html,2011-11-18.
Enlightenment of Japanese Judo on Chinese Wushu Based on Lasswell's Model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judo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Wushu.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based on Harold Lasswell's 5W model, separately from the disseminators,information media, recipient and propagation effect of Judo Culture, in-depth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Japan Judo cultural globalization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Wushu globalization.
5W model; Communication; Judo; Chinese Wushu
G852
A
1003-983X(2017)11-0941-04
2017-9-27
沈開陽(1974~),男,湖北孝感人,中級教練員,研究方向:柔道訓練與推廣.
1.湖北省體育職業(yè)學院,湖北 武漢,430074;2.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1.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4, 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