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C爸媽 來源/微信公眾號“CC爸媽”編輯/春苗 設計/侯宇
1
CC小時候是睡渣,每次錯過了睡覺時間,就會大發(fā)脾氣哭鬧不止。如果這個時候遇見外人想要親近她,她立馬變成一頭暴躁的小獸。面對他人的尷尬,我每次略帶歉意,脫口而出的一句話都是:這孩子又困了,每次鬧覺都又哭又鬧。
后來覺得這個理由著實好用,當她在公共場合暴怒,我需要給大家一個解釋時;當她在親友面前表現(xiàn)失控時,我都會說:她就是又困了,所以又開始鬧了。
不知不覺,這個借口大概用了快2年。
直到CC話可以說利索后的某一天,她跟小伙伴起了爭執(zhí),搶了別人的玩具,我令她歸還并道歉。她拒絕并大喊大叫,我堅持要求她道歉,對方的父母趕緊幫忙圓場,說沒事沒事。然后CC說了一句我這輩子都不會忘的話,她一邊大哭一邊委屈地說:“我就是困了。”
天知道她才睡醒不到兩個小時!
我這才知道,我犯了多大的錯。
我錯在幫她找借口逃避責任;
我錯在幫她找理由不直面問題;
我更錯在,讓她覺得有了借口,就能讓隨意犯下的任性行為不了了之。
所以,你知道了,我為什么反對家長幫孩子找借口。
2
這種無意間地找借口,從出生就沒有斷過。
沒走穩(wěn)—都是路不平害得;
磕倒了—都是因為桌子礙事;
被噎了—都是這蘋果不好;
鞋子穿不上鬧氣—寶寶別生氣,都怪這雙鞋子太不好穿了;
作息混亂,夜夜不睡—跟他爸爸小時候一個樣,都是這樣不讓人省心。
當孩子對外人沒禮貌的時候,爺爺奶奶脫口而出的是:我們家這個,平時在家跟我們沒大沒小慣了。
當寶寶特別嬌氣的時候,我們會說:哎,這幾天生了場病,還沒好利索,最近就變得嬌氣了點。
當寶寶搶玩具的時候,我們會說:其實他平時不小氣,拿了玩具還跟別人分享呢,但就是喜歡球,今天可能是太喜歡你們家這個球了。
當他無理取鬧的時候,我們會說:今天沒睡好,一困了就愛發(fā)脾氣。
……
總之,我們成功地傳輸給了孩子這樣的思想:他能力不行、行為出錯,都是外界因素所致,都是別人的問題!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和障礙,如果我們習慣于為孩子的錯誤找借口,那么孩子就會更加理所應當?shù)叵硎苓@個借口。
當孩子習慣于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為他遮羞時,他便會認為出錯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就像CC,她不認為自己發(fā)脾氣是自己錯了,而是把原因推到“我困了”身上。
也許“因困鬧覺心情不好”最開始確實是事實,但誰也不知道事實是從什么時候變成了借口。
孩子們總是會根據(jù)家長的言行來判斷、認識和評價周圍的世界。他們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家長們言傳身教的結(jié)果。當他不會表達自己的時候,你幫他找好了借口。等他有了獨立意識、會自我表達的年紀,你會發(fā)現(xiàn),他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甚至找借口的方式,簡直跟你如出一轍。
心理學家說:“童年時期記錄在大腦中的‘家長意識’,即由家長或相當于家長的人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經(jīng)驗’,將永久不衰地記錄在每個人的‘人格’磁帶上,并在人生過程中不斷自動播放。”
當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時,影響卻早已發(fā)生、存在了。
如果我們不做出改變,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學會用的將不僅僅是你幫他找過的那幾個借口。
錯誤的習慣比錯誤本身更可怕。
今后人生路上的很多問題,他也許都會傾向于通過找客觀原因和推卸責任來解決。
3
所以,接下來要聊的就是:我們該怎么做?
我們應該做的是:一旦遇到問題,應該幫助孩子找到錯誤的本質(zhì)所在,通過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理論總是說起來簡單,但孩子的行為本身就是不可控的,很多情況下,如果我們處理不當,就會讓外人跟著一起尷尬,讓情況變得更糟。
拿“搶玩具”舉例吧。
這是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他沒允許你玩,你就不可以搶。
現(xiàn)在把玩具還回去,跟小朋友道歉好嗎?
除非本身孩子性格比較溫順,否則,走到這一步幾乎是必然的!
在人前管教孩子,自己尷尬,別人更尷尬,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孩子自尊,也會影響管教結(jié)果。
畢竟,大多數(shù)人即便心里100個不愿意,也會強顏歡笑著勸你:沒事沒事。
1.讓他平復心情(抱著他允許他哭);
2.跟他共情(說出他的感受,“我知道你也很想玩那個玩具?!保?/p>
3.幫他接受解決方案(“可是那是小朋友的,不能搶,你可以先問一下他可不可以玩,如果不行的話,可以問他可不可以交換玩?但是現(xiàn)在你搶了,就需要還回去并道歉。”對于是非觀或邏輯能力還沒那么明確的小寶寶,媽媽們可以選擇用想象的方式幫他平復心情);
4.解決問題(同意之后才能接著一起玩);
5.如果還是不同意,再重復上述步驟。直到讓寶寶知道,這才是正確而且唯一的選擇。
如果不方便當下解決,或者確實需要父母來圓場的,可以先打圓場。(這種情況也不少,比如你帶兒子去單位,正好領導過來了,想要抱抱他以示親近下屬,結(jié)果你兒子毫不領情,上去就給了人家一巴掌)。例子雖然極端了點,但是這種情況顯然不適合帶離現(xiàn)場,然后做通工作之后再找回去道歉。
中國是一個講人情的社會,打圓場有些時候就是當下最好的解決方式,一味地追求原則不懂變通,也是不現(xiàn)實的。
遇到這類情況,當下不能解決的,事后,一定要跟孩子交流清楚問題的所在,而不是打完圓場之后,就黑白不提地不了了之。
不要讓孩子覺得找借口的行為是值得肯定和被鼓勵的。
幫孩子找借口,尤其是在外人面前,有時候不僅是為了掩飾孩子的熊,更是為了讓自己不那么難堪。
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看起來沒有教養(yǎng),也不希望自己看起來是一個教養(yǎng)不好孩子的家長。
實際上,避免尷尬和遮羞是一種本能。
但親愛的,只有你自己知道在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孩子表現(xiàn)不好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覺得管教出現(xiàn)阻力的時候,想一下,如果當下管教了,他們看見的只是“眼前的熊”;如果當下面子保住了,那就是烙印在身體里的“永遠的熊”。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與諸君共勉、共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