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勝
古代青銅紋飾在篆刻藝術中的應用(上)
孫智勝
中國古代青銅紋飾豐富多彩,這些經典藝術的文化內涵深刻地影響著浸潤著中國篆刻藝術。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可分為三大類:幾何紋,動物紋,人物活動紋。古代青銅紋飾對篆刻藝術的影響體現在:青銅器形制對印鈕藝術上的影響及運用;青銅紋飾在印章邊款藝術上的應用;青銅器紋飾在篆刻印面章法和字法上的應用。
青銅紋飾;篆刻
中國青銅器,始于原始社會末期二里頭文化期,后經歷了長達十六個世紀的青銅時代,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青銅時代文明。特別是夏商周青銅器有其獨特的令人震撼的造型,工藝精美絕倫,其裝飾紋樣和銘文更是因其豐厚的藝術與文化含量而享譽世界,是中華古代藝術寶庫中最原始、最純樸、最華麗,令人們陶醉、敬仰和敬畏的古老紋樣。幾千年來,這些紋飾藝術精華和文化內涵,已滲透在歷朝歷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學科、多藝術門類中,它煥發(fā)出無窮的藝術魅力,也培育出許多新文化品類。古代青銅紋飾豐富多彩的經典藝術和文化內涵,也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浸潤著中國篆刻藝術,極大地提升篆刻藝術的表現空間和文化魅力。筆者就中國古代青銅紋飾在篆刻藝術中的應用,作些淺論與思考。
中國古代青銅器不僅造型精美,而且表面往往鑄或刻有精美的紋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幾何紋。幾何紋是以幾何圖案為基礎組成的有規(guī)律的紋飾,其由線形變化和結構變化呈現出豐富的形式美。在商周饕餮紋盛行時,幾何紋多數作為主紋的陪襯或地紋使用。主要有連珠紋、弦紋、直條紋、橫條紋、斜條紋、云雷紋、乳釘雷紋、曲折雷紋、勾連雷紋、三角雷紋、菱形雷紋、網紋、貝紋、繩紋、繩格紋等。
第二類動物紋。它是青銅器紋飾的主體,在青銅藝術中一開始就是以動物紋為主的,占有1500多年的統治地位。主要有馬、牛、羊、雞、犬、豬六畜和野生動物虎、犀、兔、象、鹿及蛇、龜、蟾蜍、魚、蟬等動物的側面或全軀形象。動物紋中最突出的是神秘的動物紋,主要有獸面紋、龍紋、鳳鳥紋、竊曲紋、蟠螭紋、蟠虺紋等。獸面紋舊稱饕餮紋,《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逼涮攸c是突出表現獸的頭部,兩側帶有(或無)身軀,巨睛凝視,令人望而生畏。
第三類人物活動紋。在早期青銅器上,人物形象多為輔助圖案的圓雕,如舉鼎的跪奴、被猛獸追逐的奴隸等。戰(zhàn)國時期中原地區(qū)的青銅器上出現了一些狩獵、宴樂的場面,人文色彩強烈,集中反映了帝王和貴族的生活??傮w來說,人物形象出現在銅鏡上的居多,多為宗教題材。如“東王公”“西王母”“羽人”等。人事活動紋春秋中晚期才出現,主要有宴樂歌舞、狩獵、水陸攻戰(zhàn)紋等。
四羊方尊
中國青銅器的審美理想和美學精神,可概括為充實與空靈,即現實與浪漫兩大類。這三大類紋飾,從篆刻藝術的角度去分析,它在造型、構圖上有其重要的美學特征,這可充分借鑒和運用篆刻于藝術之中。
1.造型簡約之美。簡,即真,是一種至情至性的真誠流露,提倡樸素的審美傾向,其表現為它的造型和紋飾方面的簡約。商周時期在銅器造型風格上,樸實舒暢,形成簡潔流暢的時代特征,透視出濃郁的理性精神。如銅爵的工藝形象設計,它的形體比例的適中、直曲線條的妙合、造型和裝飾的簡練,給人一種高聳向上而又沉穩(wěn)有力的美感。方形鼎為四足,剛健穩(wěn)重;圓形鼎為三足,圓潤安寧。這讓人們對鼎的直覺,從寓意著安定平穩(wěn),繼而上升為個人地位與(或)國家安定的象征。先民們觀物取象,視像立意,在形象的直覺審美中,摸索、總結出審美規(guī)則,把族群乃至國家的道德認同和價值取向,體現在對器物、紋飾造型簡約、形象簡潔審美趣味之中。
2.對稱反復之美。青銅器藝術有著重要的裝飾規(guī)律,即對稱與反復。商周青銅器紋飾的設計,更多地追求具象的姿態(tài),同時主題花紋和輔助花紋的交替出現,如饕餮紋與云雷紋,即顯現出繁縟華美的裝飾效果,層次分明,井然有序。饕餮紋,其特征是一個正面的獸頭,以鼻梁為中軸線,兩側對稱展開雙角、雙眉和雙目,鼻梁下是翻卷的鼻頭和張開的巨口。紋飾是怪異猙獰的,甚至是夸張的,線條是滯澀、粗狂的。這種對稱形反復出現,則表現出鮮明的節(jié)奏感、韻律感,呈現出強烈的對比效果和對稱之美。
3.肅穆獰厲之美。青銅器的發(fā)展始終貫穿著莊嚴、神秘、獰厲乃至恐懼的浪漫主義審美風格,此意蘊就是神權與王權的交融,使受眾直覺始終感受在宗教情懷的神秘與恐懼之中,認識王權的莊嚴與敬畏。饕餮紋是貫穿商周時期的青銅主樣紋飾,其寓意警誡貪婪無度;鴟鸮也是重要的青銅紋飾,是通過鴟鸮的文化屬性警示時人避害趨吉,使自身言行合乎社會規(guī)范,這充分體現了等級社會莊嚴肅穆的氛圍。許多青銅器造型和精細紋飾、銘文所展示它內在莊嚴、威勢和權威,讓人感覺怵目驚心,其藝術表現具有肅穆獰厲之美。
4.人文寓意之美。青銅器的造型與紋飾高度重視形式美,具有美與善、情與理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認識與直覺的統一,道與器的統一的特征。從造型、紋飾到銘文都有獨特的政治寓意和文化內涵。夏商以后,玉器的事神功能逐漸被青銅器代替。青銅銘文涉及德行與修德的內容有近200處,作為禮樂文明物質載體的青銅器,則成了符合社會教化的物化載體,其造型、紋飾的藝術作用和人文內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情操和精神。西周以來青銅器的教化功能和理性精神,體現了美與善的有機統一。
5.有紋飾繁錦之美。青銅器造型多變、紋飾繁縟、絢爛多彩,裝飾紋飾刻鏤手法更淺細,前期之粗花變?yōu)楣ふ募毣?。青銅器主導的紋飾饕餮、夔龍等形象出現于商代前期,是單層的線刻花紋,但到商代后期形成了浮雕與線刻相結合的紋飾。在凸起的主紋上加刻陰紋裝飾線,主紋之下再刻出細密的地紋,構成多層次的視覺效果。這些圖形在構成上具有方中寓圓、圓中寓方的特點,既柔和又方正挺拔,富于變化,適應器物的各種部位。從紋飾鏤刻工藝看,夏、商時代為陶范鑄成,一范一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的紋飾繁蕪、華美、威嚴而神秘,在這種形象面前,一方面人們因恐懼而屈服,達到了君王政治目的和造物者的藝術匠心與苦心;一方面青銅器的審美功能被更加強調、突出了,呈現出一派藝術盛世繁錦之美。
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不但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精華,也是世界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對世界藝術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就篆刻藝術而言,古今篆刻家也都極為重視中國古代青銅紋飾的應用,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發(fā)掘研究和探索應用仍將是當今和今后藝術家們和印人一個恒久的藝術課題。
1.青銅器形制在印鈕藝術上的運用。
形制是指器物的外形表現。從中國古代青銅器就能洞見出我們祖先卓越的審美想象能力和巨大的創(chuàng)造能力:一是實用裝飾并重,追求實用與審美的完美統一。二是幾何形體與動物形體等單用、并用與復合使用。三是蘊含多種美學規(guī)則,如平衡對稱、單純多樣、剛柔相濟、靜中寓動、背離規(guī)則等。這些美學特點,對后世經濟社會、文學藝術影響巨大,也對中國古老的篆刻藝術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自然對印鈕形制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印鈕形制上留下了中國古代青銅器形制的藝術身影。
首先,青銅器形制印鈕所呈現的藝術效果,突出了中國古老的審美意趣和文化內涵。印鈕型制古風化,使一些印材凸顯了古樸氣質而又煥發(fā)出一種嶄新的藝術魅力。
其次,歷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工藝匠人及篆刻家、收藏家們十分注重篆刻和印鈕藝術,大大促進了印鈕藝術向古韻、精細、審美化方向發(fā)展。篆刻藝術的繁榮也必然促進印鈕藝術的發(fā)展。許多雕刻高手在易于受刀的石印上隨心所欲地雕鐫出精美的印鈕,使篆刻與印鈕藝術相得益彰,石印自此開始盛行。北宋大觀年間,宋徽宗命人編繪一套《宣和博古圖》,共30卷,收錄了宣和殿所藏商至唐代銅器800余件,將器物紋飾作詳細分類與定名,還詮釋了各種紋飾含義。因集宋代所藏前朝青銅器之大成,故得名博古。這些博古紋絕大多數是古代青銅紋的精華。清康乾年間是印鈕藝術發(fā)展的高峰期,且無石不鈕,雕鈕高手眾多,精美絕倫的鈕飾遠超過歷代,流傳至今;甚至還招募名工雕手在宮內為寶璽制鈕,許多世間罕見名石名工的印鈕,被帝王及其權戚所擁有。這樣將博古紋應用于印章雕鈕之上,體現了社會對印石使用與收藏審美情懷的需要,猶“如銅器,古者淳厚,雖樸素而神氣喜其韞藏,常邀百世之賞”。如青銅回紋、饕餮紋、獸紋在印鈕上的應用。
青銅器回紋
青銅器饕餮紋
青銅器夔紋
壽山芙蓉石回紋方章
壽山石饕餮紋長方章
壽山石桃花紅獸紋方章
2.青銅紋飾在印章邊款藝術上的應用。
鄧散木 糞公等二方印獸紋邊款
鄧石如刻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獸面紋邊款
朱復戡 何氏樂石篆印
朱復戡 虎踞龍盤印章邊款
邊款藝術是整個篆刻藝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源于隋唐,明清當盛,時下流派紛呈、風格各異。邊款成為敘事、抒情、考辨,涉及題材廣泛的重要藝術載體,是一門集書法、章法、繪畫及文學、史學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古代青銅紋飾在邊款上的應用,多方面還處于一塊待開發(fā)和運用的處女地,亟須現代印人去開發(fā)應用。如鄧散木的“糞公”邊款,以商周青銅虎頭紋刻就,使整枚印章顯得古樸典雅,富有藝術感。再如,鄧石如這方極著名的“江流有聲斷岸千尺”朱文印,章法結構緊密,除布局上的疏曠對應,虛實交叉,給人印象深刻外,此印三面刻有不規(guī)則布局的邊款,還刻有一面獸面紋,古樸典雅,使印章從整體上體現了豐厚的美學內蘊。還有篆刻家朱復戡的許多印章邊款上亦多有古代青銅器紋飾元素的應用。
J292.1
A
1005-6009(2017)69-0060-03
孫智勝,《印說》(南京,210000)編委,南京印社社員。著有《中華古代體育文化新畫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