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金術超
2017年高考北京卷試題分析及備考策略
北京 金術超
通過對2017年北京卷試題及高考成績分析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復習備考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常見問題,下面通過對試題的分析來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有效進行2018年的復習備考,避免常見問題的重現(xiàn)。
表1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試題細目表
從試卷整體上看,在保持較大閱讀量的同時,命題情境新穎、形式靈活,加大了對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考查。在知識分布、能力考查等方面與往年差異不大,考查內容涵蓋了必修與選修的相關內容,突出對必修知識的考查,側重對獲取信息、綜合運用、實驗與探究能力的考查,這與學生在復習備考中的側重點基本一致。
試題側重于對核心概念和主體知識的考查,加強了對生物實驗方法、實驗技能及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同時還強化了對新的研究情境中認知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的考查。
從難易度上分析2017年北京高考生物試題,選擇題難度比2016年略有增加,但非選擇題難度有所降低,其中30題難度下降尤為明顯,因此很多人最初都認同2017年試題整體難度與2016年相比略有降低這一結論。但是試題得分統(tǒng)計結果表明,2017年北京高考生物平均分比2016年低2.12分,難度系數(shù)比2016年高0.03。
(1)選擇題:以考查基礎知識為主線,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運用。試題設計巧妙,既關注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的構建,也側重于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綜合應用。試題考查情境比較新,學生只要基礎知識掌握扎實,得分相對不難。
(2)非選擇題:題目信息新穎,對學生信息獲取的能力要求較高,加大了對現(xiàn)代生物學技術和生活熱點的考查。采用新情境、新材料進行實驗試題設計,命題人將部分信息融入到圖、表等信息中,考查考生利用基礎知識與技能進行圖文信息轉換的能力。從整體上看,三道非選擇題考查的知識面廣,綜合性強,要求考生具有較強的信息分析能力和新情境中的認知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第29題是圍繞神經(jīng)調節(jié)專題展開的實驗探究和信息獲取題,巧妙地融合了信號傳導這個熱點內容,重點考查信息獲取的基本技能。第30題以玉米為實驗材料,主要考查自由組合定律和單倍體育種、基因間相互作用,并首次考查了電泳技術。第31題結合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發(fā)現(xiàn)的青蒿素,研究了青蒿素的抗瘧機制,考查考生的新情景下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為什么初見試題得到的結論和閱卷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呢?這里面存在哪些影響因素呢?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探明,以備2018年的備考復習。
在5道選擇題中,第2、4、5題題干都提供了文字與圖像信息,而第1題和第3題,只提供文字信息。綜合學生選擇題的答題結果表明,第1題和第5題的正答率明顯低于其他3道題,其中第2題和第4題的正答率最高,而從試題的直觀難度上分析,這兩道題無論從信息獲取還是綜合分析上來說都應該是5道選擇題中最難的兩道題,學生能夠取得很高的正答率表明學生的識圖、圖文信息轉換能力比較強。
第1題考查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知識,有絲分裂是高三復習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而試題考查也比較基礎,但得分率比較低,結合5道選擇題整體分析,除了整卷的首題學生會緊張外,錯誤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學生不善于完成文字到圖像信息的轉換。圖像到文字信息轉換是每位老師側重訓練的,學生已經(jīng)基本具備這個思維和能力,而文字到圖像信息轉換是容易被忽略的,學生也欠缺這部分能力,從而出現(xiàn)題目不難但失分率較高的現(xiàn)象。
選擇題第5題學生出現(xiàn)錯答率比較高的原因,并不是信息獲取存在問題,而是對基因工程的相關知識比較陌生,從而影響到答題的準確性。
從答題的整體情況來看,學生普遍存在漏讀題干信息,尤其是某些關鍵詞的情況,并因此不能有效獲取準確信息。在非選擇題的答題過程中,第29題(2)中學生針對“Ca2+進入細胞的方式” “C酶發(fā)揮作用的機理”有一定的理解,但因表述不規(guī)范而丟分。第30題(2)中要求寫出“紫粒玉米與白粒玉米雜交,結出的籽粒中紫∶白 = 3∶5,出現(xiàn)性狀分離的原因”,這是非常常見的題目,但是學生在表述時容易只突出 “雜合子”而忽略了“紫粒”或“親本”這一重要信息,雖然分析是正確的,但是表述不嚴謹依然會丟分。
生物實驗探究能力對學生來說是要求比較高的能力。3道非選擇題中都有不同層次的考查,第29題中考查了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設計、結果分析、實驗評價與設計;第30題考查了實驗設計與分析,學生在這些內容上的失分比較多。備考中關于實驗探究的復習是老師和學生重點關注的內容,但往往考查的結果并不是很理想。
必修模塊知識在整個高考中所占分值比例較大,復習過程中要注重三個必修模塊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網(wǎng)絡。近年高考中必修1是考試最易失分的部分,這部分知識比較瑣碎、文字信息比較多。復習過程中建議教師通過搜集相關內容的圖像信息,指導學生把文字信息轉換成圖像信息,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學生從文字到圖像的信息轉換能力,也能讓相對分散的知識形象化。必修2有關遺傳的內容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復習的難點。復習這部分知識首先要讓學生克服畏難情緒,高考中的遺傳題中至少2/3是比較基礎的,耐心去做即可得分,其次要分析各類試題,幫助學生建立起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模型,讓學生在遇到同類題型時能夠解決問題,品嘗到成功的快樂。
多數(shù)教師在指導高三復習時,會按照教學計劃先進行必修內容的復習再進行選修內容的復習。建議在進行必修內容復習時,同時兼顧選修內容的復習,通過“前進”與“回顧”、單項復習與整合復習同時進行,通過“短時多現(xiàn)”的方式解決好選修內容的復習與鞏固。
獲取信息能力是高考中重點考查的一種能力,復習備考時要非常重視。針對如何解讀圖像信息的能力訓練與培養(yǎng)方式有多種,但如何做好文字到圖像信息的轉換常常被人們忽略。獲取信息不是單向的,而應該是多向多維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備考時應注意對文字信息轉換成圖像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可以把有關細胞自噬的文字信息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根據(jù)信息自己繪制出細胞自噬過程中內部發(fā)生的變化,進行文圖信息轉換的訓練。
在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捕捉關鍵信息,并能夠根據(jù)關鍵信息進行解答。如第29題中“使C酶的_____發(fā)生改變,C酶被激活?!钡年P鍵信息有“C酶”“發(fā)生改變”“被激活”,根據(jù)關鍵信息進行分析C酶被激活表明其發(fā)生改變后具有了一定功能,而酶的功能與其結構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可以得出其結構發(fā)生了改變。當然結合圖像信息進行分析答案會更快得出。
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僅僅通過專題復習。這類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在高三復習的每一階段中進行有計劃的滲透。把實驗探究能力進行整體分析并以分段訓練的方式滲透到每個階段的復習中,會讓學生對如何設計實驗、評價實驗、修改實驗、分析實驗等各方面的內容都比較熟悉,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與實驗結論、實驗原理與實驗過程的關系以及實驗結果和實驗結論的區(qū)別等,讓學生真正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高三備考知識復習、能力培養(yǎng)必不可少,但更應該關注到學生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有目的性地進行復習必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京市第二中學亦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