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張 華 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指委委員、《中美比較文學》雜志主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雜志副主編。曾出版《閱讀哈佛》《全球倫理讀本》《跨學科研究與跨文化詮釋》等多部專著。
《美文》“漢風??痹?jīng)發(fā)表同濟大學文學院院長,留德、英、法回國青年學者葉雋撰寫的一篇《懷念外公外婆》的散文,在這篇文章的文末,葉雋教授寫道:“每個個體,都難免其在大時代下掙扎的命運。祖父如此,外公亦復如此。他們的生命歷程,都是渺小的,在大時代的襯托下,顯得那般的微不足道。我常在想,如果沒有我的記錄和思考,他們的生命史是否必然就如同秋日里凋零落下的一片孤葉,孑然而來,寂寞而去,不會在大歷史中留下任何星點的丹青痕跡?可當我聽到這樣的生命史闡述時,我卻怦然心動,不僅是作為個體的同情心與感傷懷,也還有史家意識的自覺和觸動?!背鲇趯θ~雋教授學術的了解,當我讀到此處時,我感受到的是,這篇懷念自己外公外婆的散文,乃其治學寫史學術思路的延展,是從以往傳統(tǒng)的學術史、思想史和生命史上的名人、大師,延展到其中的無名小輩,再延展到最為普通的生命個體;從宏大敘事、重大建樹、偉大歷程延展到普通而又普遍的情懷、心路歷程甚至生活細節(jié)……
葉雋,《懷念外公外婆》這篇散文的作者介紹中這樣說: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文化史與文化哲學博士生導師。曾在英、法、德等國學術機構做研究。專著有《變創(chuàng)與漸?!獌S易學的觀念》《德國學理論初探》《異文化博弈》《主體的遷變》《另一種西學》《歌德思想之形成》《歌德學術史研究》等;學術隨筆集有《大學的精神尺度》《時代的精神憂患》《中德文化關系評論集》等;主編有《中德文化叢書》《民國學術叢刊》《留學史叢書》等;合譯有《教育與未來》等。學術興趣現(xiàn)集中于德國古典文學、知識史與僑易學等。這份學術介紹中,有幾處提到“僑易學”,而“僑易學”也是最能集中代表和體現(xiàn)葉雋教授學術成就的一個術語。那么,什么是“僑易學”?
“僑易學”的基本理念是因“僑”而致“易”,前者強調空間維度的整合,后者關注時間維度的演進,其中既包括物質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個體思想觀念形成與創(chuàng)生,也包括不同的文化子系統(tǒng)如何相互作用與精神變形。通俗地說就是,通過仔細觀察研究對象的物質的或物理的“僑動”或位移,來把握其精神層面的“易變”規(guī)律?!皟S”源自李石曾的《僑學發(fā)凡》,“易”,則來自《易經(jīng)》。這也構成葉雋提出“僑易學”的兩個理論依據(jù)。葉雋希望通過對學術史的梳理,挖掘僑易學的豐富資源,確立僑易學研究對象、核心內容、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應用這一方法分析學術史中的大量案例,以印證和完善這一理論。
顯然,這個世界是一個僑易的世界。今年的洪堡論壇再次設立了僑易學分論壇,來自不同國家和不同人文學科的學者再次對僑易學進行了交流。這也充分說明,僑易學是一門跨學科、跨文化的學術方法和視野,在其理論體系得以完善之后,將會出現(xiàn)文學僑易研究、哲學僑易研究和史學僑易研究等不同學科的僑易學研究。我本人對此非常期待并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