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石頭發(fā)光的地方(十二)

        2017-12-13 21:04:21安黎
        美文 2017年23期
        關鍵詞:麻子村莊

        安黎

        26

        在耀州,錦陽川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區(qū)域,原因在于,自古它就是耀州的天心地丹。

        錦陽川與我也有著血脈上的聯(lián)系,因為它既是我母親的故鄉(xiāng),也是我祖母的故鄉(xiāng)。

        除了我的故鄉(xiāng)麻子村,我最熟悉的地方,大概就屬錦陽川了。甚至,我對錦陽川各個村莊的熟稔,遠遠超過了關莊塬上的其他村莊。

        在關莊塬上,我家的親戚只有寥寥的數戶,但在錦陽川里,從北到南,幾乎每一個村莊都有親戚,總數有三四十戶之多。村莊里沒有親戚,似乎就缺乏出入它的理由,即使偶爾從村旁經過,至多也就瞥上一眼兩眼,望得見房舍與柴垛,卻看不見街巷,更別提與那個村莊的人交誼了。親戚是婚姻的衍生物,當親則有親戚,不當親則無親戚。

        我的故鄉(xiāng)麻子村位于關莊塬的東南角,屬于關莊鎮(zhèn)的末梢與邊界地帶,與錦陽川的人連畔種地。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嫁娶的相互交叉相當頻繁??缃绲幕橐觯斐扇诵睦須w屬的搖擺不定。實話實說,麻子村人對關莊鎮(zhèn)很是三心二意,甚至懷有隱隱的抵觸與拒絕,他們心靈的箭頭,更愿意瞄準與射向錦陽川。他們對錦陽川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津津樂道,卻不太提及關莊塬。偶有談論,都是冷嘲熱諷,一副不屑的口吻。

        這等心理特征的形成,一點兒都不足為怪。因為很多家庭的女主婦,其娘家就在錦陽川,男主人的岳父岳母家自然也在錦陽川,孩子的舅家姨家更是在錦陽川。更為重要的是,村里的女孩子,十之八九都嫁給了錦陽川。

        錦陽川,顧名思義,就是一條川道。一個“錦”字,便已突顯出了這條川道的特征——它是一片錦繡膏腴之地。

        川是河的產物,無河不成川。錦陽川是由石川河沖擊形成的。

        錦陽川在低低的川道,麻子村在高高的塬畔。如果石川河的泛濫再猛烈一些,沖刷更兇狠一些,也許麻子村都不復存在了——它完全有可能融化為錦陽川的一部分。

        錦陽川不寬不長。長二十六七華里,最寬處不過三四華里。但這條略顯狹窄的川道,卻擁擠著八個村莊、一個研究所和一個縣城,人口密度足以創(chuàng)造陜西乃至全國之最。

        從最北端的蘇家店(即村民口里的死娃店)起始,至縣城南郊的寶鑒山結束,中間分布著蘇家店、阿姑社、寺溝、陰河、楊河、方口、新城、劉家河等村莊。研究所與蘇家店毗鄰,坐落于一塊盆狀的洼地里,和我的家鄉(xiāng)麻子村坡上坡下;縣城當然是耀州城,地處錦陽川的最南端,與方口、劉家河隔河相望。

        比起那些村莊的胡須飄飄來,研究所則稚嫩得像一個新近誕生的嬰兒。研究所始建于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屬于航空研究機構,它之所以駐扎于此,無疑含有隱匿與保密的意圖。研究所里的工作人員,來自五湖四海,操持著南腔北調。

        和研究所相比,土著的村莊才是這片土地真正的主角。研究所是浮萍,而村莊是古樹。古樹一落地生根,動輒就是千年。古樹的面目也許有幾分頹唐,但根系卻已深入大地的腹部,風雨搖不動它,雷電撼不動它。每個村莊,都拖著長長的尾巴,幽深得望不見盡頭。

        阿姑社和寺溝,為耀州人口最多的兩個村莊,一個居北,一個居南,相距二里路。錦陽川里的村莊,與麻子村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第一要數阿姑社,第二就要數寺溝了。阿姑社的村莊過于龐大,地盤又過于狹窄,這等情形,宛若一件嬰兒的緊身衣里,硬是塞進去一個無比壯碩的相撲運動員,緊身衣難免被撐得四處開裂。巴掌大的一隅,蓋滿了密密匝匝的房舍,僅剩余少量的河川地,還可以用來耕種,但那些像手絹一樣的片片田畦,要滿足三四千人的口糧,顯然難以為繼。于是,大量的阿姑社人,就把活下去的希望,寄托在了向周邊的突圍和擴張上。東塬相距較遠,期間還有河水阻隔,于是西塬就成了擴充地盤的理想場地。阿姑社委身于西塬之下,這也為它向西塬挺進,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阿姑社與西塬的距離,或者說與麻子村的距離,其實就是一面坡的距離。

        拓展的路徑有兩條:一是遷徙,一是購地。阿姑社仿佛一個急于瘦身的胖子,單從它身上甩出的贅肉,就聚合成了兩個村莊,一曰元古莊,一曰北塬。

        北塬堆坐于阿姑社的頭頂,與麻子村緊鄰。北塬村屬于阿姑社的一部分,村里的住戶,無一例外皆為阿姑社的移民。阿姑社四大姓氏,即支、安、趙和楊,在北塬村都有所顯現(xiàn)。家族中的某戶人家過紅白喜事,塬上或塬下的人,都要相互往來和幫襯。

        比起塬下的母村,塬上的子村北塬人,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皆遜色不少,唯有在糧食的擁有上,比塬下的人略勝一籌。塬上和塬下的人,相互羨慕,又相互歧視。北塬原有一所非全日制小學,但卻找不到合格的教師,于是總是像抓壯丁那樣,遇到誰就拽住誰,也就逼迫誰去站立講臺——今天這個進去教三天,明日那個進去教五天——臨時抱佛腳那般逼上梁山的老師,有些連簡單的字都不會寫,卻也裝模作樣地給學生授課并批改作業(yè)。即便如此,他們大多還心不在焉。工資低微,身份依舊是農民,于是他們的主要精力,無疑更多傾注于自家地里莊稼的長勢,以及豬圈雞窩里豬雞的肥瘦。教師在潛意識里,把自己當成了監(jiān)獄長兼保姆,即只要把這群亂跑亂動的野孩子看住,不讓他們像滿坡滿溝的羊那般散漫得無法收拾,就已達到了目的。隊長時不時地跑來學校,蹭抽老師一鍋煙,蹭喝老師一壺茶,閑談之中,免不了叮嚀老師要好好地教,下勢地教,爭取教出個能考上初中的學生。隊長的叮嚀,在老師看來,那是白費唾沫。老師心里明白,隊長的話之于自己,那是把棉襖當鑼鼓敲,即使再用力,都敲不出響聲來。隊長是個大老粗,他怎能判斷出何為好何為不好呢?隊長不識幾個字,他拿起老師批改過的作業(yè)翻看,用村里人的話說,那是“狗看星星一片子”,決然看不出個究竟來。最為重要的是,隊長還把學校當成自家的私有領地,予取予奪。今日其父三年祭日,搬走學校的全部桌椅;明天其兒完婚,干脆在學校砌灶架鍋……有他在前面開路,其他村民也紛紛效仿,于是學校隨時都會關門停課,學生們的讀書,便演化成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吊兒郎當。學校爛得不能再爛了,教育主管部門對其予以取締,但簡單化的一筆勾銷,卻給孩子們的入學制造出了極大的難題。五六歲的孩子,僅有一棒槌高,就要背著沉沉的書包,摸黑起床,摸黑上路,其短短細細的兩條小腿,日復一日地沿著荒涼而偏僻的坡路,下到塬下讀書,爬回塬上食宿。好在農村的孩子皮實,他們累得大口喘氣,卻并不呻吟。

        北塬人羨慕塬下人的還有一點,那就是飲水。塬下的人喝的是水泵抽出來的井水,而塬上人喝的卻是從水窖里打撈上來的稀泥水。井水清清亮亮,像鏡子一樣,能照出人影來;而稀泥水則混混沌沌,倒進水甕,沉淀大半天,才能勉強飲用。燒開的稀泥水,吞到嘴里,一股土腥味。有稀泥水喝已算很不錯了,問題在于,一遇春旱,窖里就干涸,連青蛙都已聾啞。于是老嫗們邁動著土豆般的小腳,遙赴深山燒香求雨,男人們則挑著擔子,擔子的兩端掛著兩個空蕩蕩的水桶,晃晃悠悠地去塬下挑水。中午從家里出發(fā),于機井接滿兩桶水,在彎彎繞繞的陡峭坡路上搖來擺去地緩緩而行,等將水掙掙扎扎地挑回家,已是日頭西斜。汗水浸透了幾重衣服,腿困腰疼,鞋底似乎都被磨薄了幾許。

        年少時,看到北塬的老嫗——包括我大姑——總是路過麻子村,結伴去深山求雨,自小就深受唯物主義熏陶的我,心里對此很是不屑,總覺得她們都是些迷信頭子,過于愚昧。現(xiàn)在想來,我當然是飽漢不知餓漢饑——沒有身處她們那樣的生存環(huán)境,就無法體驗她們的焦慮與渴望。她們看到莊稼在地里干得擰繩,看到自己的兒子為兩桶水而汗流浹背,自是心如刀絞。她們的祈禱語,帶有哭腔,如泣如訴,聽了讓人心顫:天大大,地媽媽,下些雨救娃娃……

        北塬和麻子村屬于同一座土塬,塬的形狀,頗像一個躺臥的人:麻子村像是人的腰身,而北塬則像人的頭顱。北塬三面環(huán)溝,孤零零的,唯有一條細脖子,與麻子村連綴。談論起北塬人的種種,麻子村人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北塬人的苦好得很”。北塬人能吃苦,在相對懶散的麻子村人看來,簡直就是一則笑料。北塬人去川道挑水,去坡地砍柴,去山坳挖地,似乎總是在忙碌,有著干不完的活計,從來都不曾袖手清閑過。與他們相遇,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幾近于“武裝到牙齒”:肩上扛著犁鏵或■锨,腰里纏著捆柴繩,褲帶別著砍柴刀。也就是說,每一次出發(fā),他們都身兼數職,在耕種之余砍柴,在砍柴間隙耕種,舍不得浪費一丁點的時間,仿佛休息原本就屬于一種罪過似的。就連走親戚,他們大多也是一手拎著禮品袋,一手握著鐮刀繩索。從親戚家吃飽喝足,在返回的路上,都要將路邊地畔上的野草,悉數割除,捆扎成一束,背回去喂羊。

        北塬人耕種的地,來自于一镢頭一镢頭地開墾。多為臺階地,一窄綹,又一窄綹。臺階地已算不錯了,還有更多的地,則是斜斜的坡地。這些所謂的地,在麻子村人的眼里,形同荒山野嶺。地里的撂跤石很多,一镢頭下去,镢刃很有可能缺牙掉齒。加之,腳踩出來的細腸般扭捏的小徑時斷時續(xù),架子車難以在其上運行,于是所有收割的小麥與玉米,都要靠人的肩膀,一捆一捆地往坡頂上背。老人背,孩子背,男人背,女人背,經年累月,個個都彎腰駝背。古詩中“粒粒皆辛苦”的詠嘆,在北塬人這里,有著最為貼切的現(xiàn)實樣本。

        有付出,就有回報。辛勤的勞作,換來的是一家老少飯碗的飽滿。地少,地薄,縱然如此,在饑荒的年代,北塬也沒多少人餓肚子。相反,比北塬人土地肥沃許多的麻子村人,在糧食短缺方面,遠超北塬人。一到春天,麻子村一戶戶的人家,都面臨斷炊之憂——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饑荒的形成,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遠非村民懶惰一項就能涵蓋得了。

        倉廩殷實,這大概是塬上人榮耀于塬下人的唯一資本。每遇春荒,塬下的許多人都會迎著暮色,夾著空空的口袋,到塬上來借糧。他們白天不來晚上來,主要是怕碰見熟人,從而丟失臉面。人活臉,樹活皮,關住家門哪怕吃糠咽菜,但出了門,卻一定要像剛吃了一頓大餐似的,呈現(xiàn)出一副酒足飯飽的神態(tài)。面子,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比肚子更重要。

        敲開某戶本家或某戶親戚的家門,塬下人的頭,再也高昂不起來了。他們囁嚅著說明來意,言詞軟軟的,乏乏的,好話溢流,甚至在主家流露出婉拒的意思時,個別人不惜下跪乞求。畢竟,家里老少數口嗷嗷待食,眼看著就要餓死,下跪就算不了什么了。多數情況下,寬厚的北塬人,都會從自己的牙縫里,擠出一些余糧,來接濟上門討食的親人。沒有多,還有少嘛!讓人家夾著空口袋來,又夾著空口袋回,不但自己覺得不好意思,而且以后相見,情面上也會疙里疙瘩的。于是,凡借糧者,很少有空手而歸的。

        親戚割不斷,本家鋸不斷,連接塬下人和塬上人的,是一條隱隱的血親之線。他們在血脈上難解難分,在親情上錯落交織,只是為了吃飯,塬下的一部分人才背井不離鄉(xiāng),爬上一面高坡,把自己變成了塬上人。

        比北塬人走得更遠的還有一群人,他們?yōu)榱松?,干脆移居到另一道山梁,與母體徹底切斷臍帶的關聯(lián)。這些人組成的村莊,名曰元古莊,很早就歸屬關莊鎮(zhèn)管轄。但如果刨根究底的話,就不難知道,他們的根在阿姑社,他們全都是阿姑社人的后裔。那道山梁,也許曾經住有一戶兩戶人家,也許本就荒無人煙。大片撂荒的土地,吸引來一些無地可耕的阿姑社窮人。他們攙老扶幼,舉家遷移至此,挖窯而居,墾土而耕。也許他們也曾想過,等日子好過了,再回故土,但春秋交替,日月流轉,待他們的后代出生并逐漸長大,竟發(fā)現(xiàn)自己已回不去了。根須深扎土里的樹,再想遷移,已實屬不易。這部分阿姑社人在這道土梁上世代繁衍生息,竟至于最終遺忘了回家的路。

        元古莊與麻子村相隔一條大溝,站在麻子村的溝岸,極目北望,那叢無序排列的土窯洞,就是元古莊。元古莊人和麻子村人鮮有通婚,因此也鮮有親戚往來。隔絕產生猜測,在麻子村人看來,元古莊不但蠻荒,而且丑陋。不說別人,單就我而言,對元古莊也充滿了偏見。讀書時,老師一講到山頂洞人,一講到原始部落,我的腦子里總能浮現(xiàn)出元古莊的圖影。關莊塬上,窯洞并不稀缺,但大多數村莊,都是亦房亦窯。也就是說,既有一排排的房舍,也有一孔孔的窯洞,唯獨元古莊,似乎一間房舍都沒有,村民全都住在窯洞里。窯洞一脈土色,遠看像骷髏一般。重要的是,元古莊是大骨節(jié)病的重災區(qū),村里的多數人都長成了侏儒模樣,脖子粗,腿短胳膊短,每走一寸路,都要咬牙切齒,東扭西歪,其生活的艱難艱辛,可以想見。更為致命的是,他們還要面臨因身體殘疾引發(fā)的各種歧視。尊嚴感過于強烈的人,不愿出村,不愿逛街,甚至不愿走親戚,原因在于,他們畏懼于面對那些輕蔑的目光和嘲諷的言辭。從街上過,很多人圍著他們看,把他們視作怪物。有一些頑劣的孩子,還很有可能追逐著朝他們吐口水和扔石子。

        元古莊距離阿姑社十余華里,兩者疏遠與隔膜得宛若兩個世界。阿姑社的后生們,鮮有人知道元古莊這一血親支脈的存在。翻看阿姑社人新寫的村志,竟無一字有關元古莊的記述。

        27

        阿姑社就像一個碗,卻要盛一盆的水,水往外溢流自是難免。除了遷移人口,還有一種擴張的辦法,就是在塬上購置土地。

        川道里的田地有限,且早已名花有主,于是大量的人就把目光瞄向背倚的西塬。西塬的麻子村,人口區(qū)區(qū)數百,土地面積卻擁有數千畝之多。在土地可以買賣的年代,阿姑社人在搞清楚某片土地的歸屬后,便跑去敲開那戶人家的家門,一番拉鋸式的磨牙之后,雙方達成買賣協(xié)議。大量的阿姑社人長途跋涉,參與羊皮、瓷器和食鹽等日用品的販運,將其所得積攢下來,用以購買土地。土地是根本,其他都是浮葉。中國歷朝歷代的起義與革命,說穿了,都是為爭奪土地,即所謂的土地戰(zhàn)爭。因為在信奉“民以食為天”的農耕經濟條件下,一個人即使擁有滿箱的金銀珠寶,卻無尺寸土地,那么,就談不上真正意義的富有,也難以喚起人們對他的羨慕。金銀財寶再多,一到饑荒年月,都抵不住一個饅頭。

        麻子村的土地,像一塊攤開的大煎餅,今天被切去一角,明天被撕去一綹,不斷地萎縮著。至民國末年,阿姑社人的耕種,已擴展到麻子村的村邊場畔。兩個村莊的土地,或交錯,或并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乎糾纏得已無法縷析清楚。

        麻子村人和阿姑社人在情感上,也如那粘連在一起的土地一樣,縱橫交錯。原因在于,大部分阿姑社人在麻子村都有親戚,所有的麻子村人在阿姑社也有親戚。在阿姑社人的中間,很早就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麻子村有娃,給阿姑社捎話;麻子村人吃湯水不顧眉眼,走得只留下了門館。意思是,麻子村一旦“有女初長成”,就把信息傳遞給阿姑社人;阿姑社有兒子尚未定親的人家,便會打發(fā)媒人前來麻子村提親。到了結婚那天,麻子村人“送女”出嫁,全村傾巢而出,每戶人家走得僅只剩下一個看門的。

        這則順口溜,含有對麻子村人的貶損與嘲諷,言下之意是麻子村人特別愛占便宜,赴婚宴不論親疏,都要跑去大吃一頓的。大概唯有婚宴,才不清點人數,來者皆為客,主人礙于面子,不好拒絕任何人坐席舞筷子。麻子村人是否如順口溜所描述的那樣,喜歡蹭吃蹭喝,我看并不盡然。但這則順口溜所折射出的信息,卻并非虛妄。事實是,麻子村的女孩子,十之六七都嫁往了阿姑社,這等景況,使兩個村莊的聯(lián)系,變得如膠似漆,誰也無法將其硬生生地切割拆分。每到大年初二,阿姑社通往麻子村的那條坡路上,總是人潮洶涌,騎摩托車的,推自行車的,步行的,都朝著同一個方向進發(fā)。年幼的要去給舅舅家拜年,新婚的要去給岳父家拜年,中年人要去給老舅家拜年。

        麻子村人和阿姑社人因為親戚和連畔種地而相熟,他們能彼此喊出對方的名字,并能知道那個留著羊角頭的少婦是誰的妻子,也清楚那個走起路來有點腳跟不穩(wěn)的小伙子是誰家的老幾,甚至明白那個看起來人模狗樣的媳婦曾經的不堪入目——她竟然背過丈夫和婆婆,與公公在柴垛后面偷歡。

        阿姑社人氣喘吁吁地爬上塬種地,若一晌干不完,就要像出遠門那樣,背上饃和水。餓了,坐在樹蔭下啃幾口干饃;渴了,仰著脖子往口里灌一通涼水。但一旦遇到麻子村的親戚,親戚就會拽著他們去自家吃飯。他們推辭一番,就跟著去了。畢竟,熱飯吃起來,熱湯喝起來,要比冷饃冷水舒心許多。有時,麻子村人在這塊地里耕種,阿姑社人在那塊地里耕種,打過招呼后,相互間就像老朋友似的,奚落與揶揄起來,你罵我是“老不死的”,我罵你是“挨木梭的”。當然,一旦心有間隙或言語不合,也有撕破臉相互罵架的。

        阿姑社就像個大蜂箱,數千人附著其內,顯得過于擁擠和密匝。我家在阿姑社有近二十家親戚,因此,通往阿姑社的那條坡路,從我記事起,就不斷地爬上爬下。我祖母的娘家,我的姨婆家,我的姑姑家,我的兩個姐姐家,以及由姨婆這棵大樹延伸出來的枝條,諸如表叔表姑表侄表妹等,分散搖曳于各個巷道。從半坡俯瞰,阿姑社的房舍擠成了一團,屋脊勾連疊加,密不透風。

        阿姑社舊巷很窄,一家挨著一家,這家的門樓,幾乎要與對面那戶人家的門樓接吻。一輛架子車從巷道里經過,都要格外地小心,稍有不慎,就會蹭掉兩側墻壁的泥皮。大多數人住的都是土墻廈房,收拾得極其整潔。房舍的樣式,印證著陜西八大怪之一種,那就是“一邊蓋”?!胺孔右贿吷w”這一特征,在關中很多地方無痕無跡,但在耀州卻異常突顯。何以要“一邊蓋”?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土地狹窄,如阿姑社這樣,必須一家緊挨一家,否則斗小米多,容納不下。二是抱團取暖,彼此有個照應,一旦一家有事,另一家很快就能知曉,并施之以援手。狼很多,土匪亦很多,唯有擠在一起,人才擁有安全感。日久漸成習俗,縱然已沒有了狼和匪,但還是要挨在一起建房筑舍。房子貼身而建,想要住得安生,就得遵守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即自家的屋檐不能伸進人家的院落,自家屋檐上的雨水不能滴濕人家的臺階。要做到互不相擾,就得把屋檐向自家一方偏斜,于是“一邊蓋”也就在所難免。

        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大戶人家,阿姑社也不例外。大戶人家不論房舍,還是田疇,與普通人家相比,都要高出幾等,大出幾圈。大戶人家不是指兄弟多人口眾,而是指地位高錢財厚。大戶人家的形成,有多重因素:有的在朝廷或衙門有背景,有的依靠“一心只讀圣賢書”而從布衣轉為士族,有的依靠數代人的持續(xù)勤勉節(jié)儉而積攢了相當厚實的家業(yè)。需要說明的是,劫匪永遠都成不了大戶人家,因為大戶人家最為看重的“德”字,恰是劫匪最為稀缺的。劫匪打劫,有可能成為富裕人家,但縱然再做漂白美容的努力,都難以躋身大戶人家的行列。再說了,依照天命原理,劫匪劫財,屬于不當得利,難免要遭遇天譴和報應。本不屬于自己的財富,卻硬要據為己有,無疑有違天理,天必以降禍殃為手段,沒收其“非道”所得。厚德載物,有多厚的德,才配擁有多大的物。麻稈一樣羸弱的身軀,是扛不起一塊巨石的。硬要扛,必被巨石壓斷脊梁。

        大戶人家的房舍,常常不是“一邊蓋”,而是“兩邊蓋”。那些房舍,不是潦草而單薄的一排廈房就能了結,而是由多棟建筑組合而成的綜合體。有前樓,有后樓,有廂房,有偏房,有前院,有中院,有后院,有繡樓,有藏書閣,有馬廄,有牛圈,有糧倉,有傭人宿舍,有供三四十號人吃飯的大灶房,甚至還有一座中等規(guī)模的戲臺。

        除了糧倉灶房和馬廄牛圈,其他的建筑皆頗為講究。一般匠工的手藝,大戶人家是看不上的,其所雇傭,皆為名噪一方的能工巧匠。這些人被重金請來,不負眾望,總能把蓋房當作刺繡或雕刻,其一絲一縷,一磚一瓦,都精益求精。讓每一個屋檐都飛翹起來,并亭亭玉立起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磚鴿;給每一塊外露的磚塊,都雕刻上植物的圖案;把每一塊映入人眼簾的石頭,都通過鑿刻賦予其動物的造型。窗欞上花朵嬌艷,木門上仙鶴翔飛,門墩石九龍戲珠,拴馬樁人蛇共舞……經過描摹與粉飾,整個建筑群,宛若一座藝術的宮殿,格外雄渾華美。

        匠工們很在乎自己的名譽,他們把給大戶人家蓋房,看作是展露自己藝術才華的絕佳機會,因此,不會敷衍了事。他們窮盡自己全部的看家本領,從而把每一個細微末梢,都做到極致。而今,很多人一提起日本人的精細,就贊不絕口,豈不知,我們先輩們的精細程度,毫不輸于現(xiàn)在的日本人。只是到了后來,由于戰(zhàn)亂,由于饑荒,由于異族的文化侵蝕,當然,還由于很多不便明說的其他原因,中國人很多時候都奔波在逃荒或逃亡的路上,丟失了儒雅和教養(yǎng),更丟棄了對美的信仰,從而使一個很早就接受文明沐浴的民族,內心一片粗糲,言行一派粗俗。相反,善于借鑒的日本人,不但對我們祖先的優(yōu)點進行了移植和效仿,而且予以了繼承,予以了發(fā)揚光大。有一種說法,言之中國的國學在日本,中國的傳統(tǒng)在日本,聞聽這樣的言論,不管真假,總能讓人痛徹心扉。

        大戶人家是一個村莊的高山,不但吸引人的耳目,而且吸引人的心魄。一則,大戶人家是一個村莊榮譽的象征和符號。有無大戶人家,在側面證實著這個村莊的開化與蠻荒。唯有窮人而沒有大戶人家的村莊,是被人瞧不起的。因為大戶人家,在公眾的潛意識里,是知識、文化、倫常的綜合體,而不僅僅是單一的財富聚集地。因此,大戶人家在村民中間享有很高的威望,具有良好的口碑。在相當意義上,大戶人家擔負著調解委員會的角色,誰家婆媳不和,誰家兄弟反目,誰家與鄰居因地界和墻根而拔刀相向,都會跑來讓大戶人家評理。大戶人家的一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便能化干戈為玉帛。大戶人家的斷案即使有所偏差,但當事人也得咽下這口氣,吃了這個虧,依他的旨意遵照執(zhí)行。因為眾人心里都繃著一根弦,那就是大戶人家一言九鼎,違逆不得。

        二則,大戶人家的凝聚力,也來自于實際的利益輸送。很多人家的青壯勞力都被大戶人家雇傭,男性流汗于田間,女性忙碌于鍋灶。干了活,就能領到工錢。工錢對于貧窮人家而言,猶如雪中之炭,格外重要。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被大戶人家雇傭的幸運,那些未被大戶人家撿到籃里當菜的人,比剩飯還要凄涼,于是他們也紛紛向大戶人家獻媚,以取悅人家,從而討得掙錢的機會。按照“剩余價值”的觀點,被大戶人家雇傭,毫無疑問是遭受了剝削,但這樣的“剝削”,在窮人的眼里,更像是恩賜——他們個個削尖腦袋,都極想躋身于“受剝削者”行列中去——村里近乎三分之一的村民,或扛長工,或打短工,都把自己的生活與大戶人家關聯(lián)在了一起。如此這般,對大戶人家言聽計從,自在情理之中。

        三則,大戶人家的樂善好施,也為自己威望的提升錦上添花。誰家無地種,就租種大戶人家的地,到了收獲季節(jié),給大戶人家繳納一定數量的租金后,所余的部分,就拿來養(yǎng)活自己的家人。誰家無錢給兒子娶妻,無錢給父母治病,或者想買一頭牛,或者想逮一頭豬崽,也會跑來向大戶人家借貸,大戶人家在滿足他們的同時,卻也捏住了他們的脖子。另外,每逢大災之年,大戶人家都會敞開糧倉,賑濟災民,這一善舉,像神話一樣,口口相傳,猶如滔滔之河,在數代人話題中奔流不息,這也為大戶人家涂上了一層“厚德仁愛”的油彩。

        大戶人家是一個村莊的基石。村莊的秩序,有賴于他的維持;村莊的事務,有賴于他的出面解決;村莊的辦學修路之類,有賴于他的推動并慷慨解囊;村莊的民風,有賴于他的管護;村莊的文化根脈,有賴于他的繼承并傳遞……大戶人家屬于士紳階層,是聯(lián)系官衙和民間的紐帶。他們并未頭戴烏紗,甚至連村官都不是,但其號召力,遠遠超過單純替官衙跑腿的保長甲長之類。保長甲長容易從彪形大漢中產生,只對上負責,依靠的是自身身體的強壯與性格的彪悍,這等架勢,給村民以威懾力。他們催糧收款,吆五喝六,對不馴服的“刁民”,不惜以鞭子棍棒伺候,甚至于將村民捆綁起來扭送官衙。僅有他們,村子里肯定雞飛狗跳墻,今日這個喝藥自殺,那個跳澗身亡。但士紳的存在,是村莊的緩沖劑與鎮(zhèn)靜藥。士紳既要討好官家,還要體恤村民,所信奉的是兩方都不得罪的信條。有士紳們坐鎮(zhèn),保長甲長的鞭子和棍棒,就不敢任意揮舞,其主因在于士紳腿長嘴長,出入官衙而不受阻擋,可以將他們的種種劣跡,調鹽加醋地直接輸入縣令的耳孔??h令對官逼民反至為懼怕,他們寧愿碌碌無為,都不愿自己分管的轄區(qū)出現(xiàn)騷亂。一旦出了亂子,便要逐級上報至最高層。頂層一旦震怒,下達“斬立決”的口令,縣令就小命難保——在頂層的眼里,縣令的生命也渺小得堪比草芥。

        當然,士紳也不單純地站在民眾一邊,如果有村民抗糧抗稅,士紳也會在村官的央求下,親赴那戶村民家里勸說。村民們見了甲長保長橫眉冷對,但見了士紳卻和顏悅色。士紳開口勸說兩句,多數村民都會將其話頭打斷,說:別說了,別說了!您老能親自來一趟,我們咋樣都要給你個面子的!哪怕砸鍋賣鐵,我們都認了。

        士紳無權,但有面子。面子,是他的本錢,也是他無往而不勝的權力。

        士紳的能量,村官們看在眼里,于是若想推動村里的事務,自然就要和士紳套近乎,攀親戚,以搞好關系。逢年過節(jié),村官們常常提著一個沉甸甸的貨籃,給士紳送禮。禮多人不怪,貨籃里盛著一斤點心、兩瓶燒酒、半斤紅糖以及四個花饃等。村民與村官的貨籃半路相逢,就嚷嚷著要瞧個究竟。他們揭開捂在禮品上面的蓋頭一看,個個咋舌不已。這些禮品,在村民看來,皆為稀罕之物,于是議論聲飛揚而起。這個說,人比人,氣死人,人家的一根腳趾頭,都比咱的腿粗!看看人家吃香的喝辣的,咱到底活啥哩嘛!那個說,都怪咱祖上沒積德,祖墳沒風水,不然,咱也能靠著躺椅看戲,倚著被褥抽煙,蹺著二郎腿掙錢,腳跺一下,村子都搖晃。

        除了士紳,還有族長。每個村子的住戶,姓氏都不會單一,只是有多有少罷了??傆幸粋€或幾個姓氏,占據主體地位。以關莊塬上的村莊為例,麻子村的安姓,稠桑東堡的楊姓,稠桑西堡的焦姓,關莊村的柴姓,安王村的邊姓等,從人口數量上,皆處于絕對的多數。但村莊猶如一個樹園,縱然園子里以某種樹木為主,但時間久了,也免不了長出其他雜木。有的大村莊,比如阿姑社,在村莊的雛形初現(xiàn)之初,也許就那么三兩個姓氏。但千年過去,在不斷地遷移和演化中,村莊里的姓氏已演化得很是紛紜。如今,儼然一個小小的聯(lián)合國村,竟有五六十個姓氏的人雜居期間。

        中國社會從原始部落脫胎而來,于是在不斷的演進中,不論走到哪一步,都無法擺脫部落的印痕。部落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以氏族為軸心,并以氏族來劃界。人仿佛叢林中的猻猴,每一個猻猴都有自己所依附的那棵樹。這樣的生存模式,盡管伴隨歲月的推進有些許的松動,但并未真正地動搖。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精神歸屬,而以血親扭結在一起的氏族,就被人視作可以用來遮風擋雨的屋檐。單個的人,是飄忽的,是屑小的,是不安全的,只有抱成一團,才不孤單,才有力量,才不易受到侵犯。偎依氏族,與氏族共榮辱,與氏族共存亡。氏族烙印的揮之不去,是社會動蕩與法理缺失造成的。在氏族里,人不講理,只講情。一個氏族成員與另一個氏族成員發(fā)生糾紛,人不關心彼此的對錯,而是各就各位,站立于自己氏族成員的身后,為自己人鼓勁撐腰。

        現(xiàn)代社會的標識之一,就是氏族的瓦解。人與人的組合,不再以地域、國籍和氏族為核心,而是以物質層面的利益和精神層面的志趣乃至價值觀為紐帶。親情依舊綿延,但已縮減成了一條隱伏于地表之下的潛流。朋友重于族人,合作伙伴優(yōu)先于親戚,理性占領思維高地,感情退而其次。朋友和合作伙伴,源于選擇的自覺自愿,而非來自于血親的綁架。

        每個村的每一個氏族,幾乎都有一個頭面人物。這個頭面人物,宛若一根豎立的旗桿,本族的人紛紛聚攏而來,聚集于旗桿的身旁。家族中誰家過事,他一聲令下,族人便集體出動;族內出現(xiàn)紛爭,諸如兄弟分家切割財產之類,他被邀去充當裁判;本族人與外族人產生糾葛,他既要關住門為本族人出謀劃策,又要跨出門代表本族與對方交涉……頭面人物,一定是本族中最“能行”的人,見多識廣,思維縝密,能言善辯,且還得具有一顆相對公正的心。無公正,就失去信任,族人必然會漸漸地遠離他。

        中國底層社會根基的穩(wěn)固,氏族中的頭面人物和村莊里的士紳均功不可沒。一個看起來很平坦的村莊,其實則高低不平,等級分明。人并不以個頭為高低,而是以財富與道德多寡為層級。族人聽從本族頭面人物的,本族頭面人物又聽從士紳的,而村官,則像個敲邊鼓的角色,鼓能不能敲響,還得看士紳與氏族頭面人物的臉色。

        阿姑社是個大村寨,姓氏眾多,大戶人家也不止一家一戶。在諸多的姓氏中,支、安、趙、左等姓氏人口數量排位前列。這四個姓氏,構成了阿姑社這棵大樹的主根,除此之外,還有楊、陳、姚等姓氏,則像枝條搖曳,使樹木更為充盈而豐富。我的祖母姓田,屬于村里的少數派,其戶族人丁不旺,現(xiàn)僅余一戶人家。祖母家原先算不上大戶人家,但也家境殷實,在村里很是顯山露水。這一點,從祖母嫁給我祖父,以及我的兩位姨婆的婚嫁中,就能看出些許的端倪。我的祖父是典型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且熟通文墨,算得上一介秀才,肯定在婚娶上進行過一番斟酌和挑選。舊式的中國,婚姻一定得講究門當戶對,如此才不辱門第。窮人不能嫁給富人,低房檐的不能嫁給高門樓的,一經違反,則遭人恥笑。我祖母在其家中排名老大,沒有兄弟,只有兩個妹妹。我祖母的婚事暫且不論,單就她兩個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婆——而言,嫁入的皆為鄉(xiāng)村富裕戶。據我父親講,我的大姨婆嫁給了本村,夫婿家是村中的大戶,有自己的豆腐坊和染坊,銀圓填滿了好幾個老甕;我的小姨婆嫁給了西塬一戶人家,那家人在方圓數十公里內外,也是響當當的富裕人家,房舍高大,土地寬廣,騾馬成群。我祖父母去世后,給予我父親和我姑姑關照和接濟最多的,就是他們的兩個姨媽。兩個姨媽施之以援手,除了念及姐妹親情,還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她們都具備資助的能力。

        草綠三季,花艷一時,大戶人家難以恒存恒在,而是隨年月的更替而更替,隨社會的沉浮而沉浮。社會是一艘船,大戶人家也好,小戶人家也罷,都不過是船上的乘客而已。船一旦傾覆,乘客都得遭殃,而損失最為慘重的,常常是那些攜帶的行李超多超重的大戶人家。一次次地洗牌,一次次地推倒重來,從而使大戶人家的面孔像幻燈片一樣地不斷地翻新,也使中華民族的貴族精神難以根深葉茂。中華民族大部分成員,始終徘徊于吃飽穿暖的生存線上,很難擁有優(yōu)雅而精致的生活情態(tài),及至于吃不飽耷拉著腦袋很卑賤,吃飽了又張牙舞爪地很張狂——諸如此類,自然與貴族精神的稀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性。

        唐朝時的大戶人家,到了宋代,也許會淪落至一窮二白;宋代時的大戶人家,到了明代,也許會衰敗得只剩下了一道頹墻;明代時的大戶人家,到了民國時期,也許已經蹤跡難覓,正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阿姑社的歷史上,究竟涌現(xiàn)出多少大戶人家,已難以考證,僅民國時期的大戶人家,似乎還能隱隱地望見其項背。但那個背影是模糊的,是雜色的,讓人很難對其善惡做出評判。民間的傳聞和官方的說辭相互矛盾,給后世的人埋設了一座需要重新開棺驗尸才能辨識其真正面目的墓冢。

        據阿姑社尚未印刷成冊的村志草稿記述,阿姑社原筑有一座城墻。城墻繞村而砌,方方正正,厚實高大。三座城門,一座面南,一座面東,一座面西。城墻修建于明代的“高筑墻”時期,為支姓和安姓兩個戶族的人籌劃構筑并出錢出力。那個時候,阿姑社的事務,由人口占據絕對多數的兩個姓氏的頭面人物輪流坐莊,涉及比較大的事項,須雙方協(xié)商一致。建造城墻,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歷時七八個春秋,耗資萬貫。兩個姓氏的頭面人物經過反復磋商,從責權方面對其進行了預先約定:這方出多少勞力,那方出多少銀兩,這方出多少騾馬,那方出多少糧食,指揮是誰,監(jiān)工是誰,領隊又是誰,等等,皆一目了然。城墻的筑砌完成后,按照區(qū)域劃分,安姓人家連片居住于城內的東南一隅,支姓人家集中居住于城內的西北一隅,其他姓氏的人分散而居,哪里能買到地皮就在哪里安家。

        猜你喜歡
        麻子村莊
        鼓師高麻子
        我的小村莊
        村莊,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窗邊的媒人
        故事會(2020年7期)2020-04-03 15:40:42
        村莊及其他
        散文詩(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04
        村莊
        散文詩(2017年18期)2018-01-31 02:43:50
        雞毛蒜皮的事兒
        故事會(2017年23期)2017-12-08 19:16:31
        尋糧
        村莊在哪里
        演狀元
        国产av一级二级三级| 精品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2区三区| 成人亚洲av网站在线看| 美女国产毛片a区内射|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av在线播放| 毛片毛片免费看| av天堂手机一区在线| 日本伦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色窝|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黄污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老妞| 久久最黄性生活又爽又黄特级片| 免费观看91色国产熟女| 香港日本三级亚洲三级| 91啦视频在线观看| 美利坚合众国亚洲视频|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精品久久综合日本久久综合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 亚洲熟妇20|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亚洲|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区别在线观看 | 538任你爽精品视频国产| 亚洲无人区一码二码国产内射| 亚洲日韩小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99久久久久| 国语对白在线观看免费| 又色又爽又黄还免费毛片96下载| 國产AV天堂| 国产特黄a三级三级三中国|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av有码精品天堂|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