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指的是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既要注重文章的內(nèi)容,又要觀察語言表達的形式。所以,教師必須懂得平衡“得意”與“得言”,并將“言意兼得”作為閱讀教學的追求目標。
一、精讀細品,品出文章字里行間之意
通常,追尋“意”是閱讀教學主要的驅(qū)動任務,但“意”的追尋又是對“言”的一種感知,因此,二者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正確引導學生學會在閱讀時“沉入”文章文本中,將文本當做自己的知音,對文本細微之處進行認真地探究與觀察,然后再從中理解并掌握作者遣詞造句的相關方法,并仔細感受作者傳神而又準確的言語,從而取得“既得言,又得意”的效果。
以《木蘭從軍》為例,該文章主要闡述了木蘭為何代父從軍,又如何在戰(zhàn)場中屢建奇功的故事,其中文章段落中就描述了木蘭告別家人后,就立即披戰(zhàn)袍,跨駿馬,渡黃河,過燕山,最后到達前線戰(zhàn)場的過程,而這些動詞簡潔易懂,不僅直截了當?shù)氐莱隽四咎m從軍的決定以及動作的優(yōu)美,還生動地描述出了木蘭的英姿颯爽。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詳細品評“披、跨、渡、過”這幾個動詞,并讓其獨立思考,想一想作者如此寫的目的與作用。而當學生對上述幾個動詞進行品讀之后,便會覺得這些詞語越品越有味道,進而就會很容易在腦海中想象花木蘭的英雄形象。另外,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還需在文章細微之處指導學生于對比中進行深刻的體會與感悟,進而讓這些詞語變得更加生動,鮮活,并讓學生深深的感受到語言美,從而達到“沉入詞語”的效果。
二、情隨文動,領會文章別有深意之情
一般情況下,每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都是作者表達情感的形式。如果,文章的靈魂是語言,那么文章的精髓就是情感,尤其是文本語言總是能通過一種獨特的方式來表達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在文章深情之處引導學生盡情地潑灑,并鼓勵他們主動在閱讀過程中將沉積已久的情感抒發(fā)出來,進而有利于言意兼得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
以《我們愛你啊,中國》為例,該文章是這樣描述的:“當燦爛的太陽跳出東海的碧波,帕米爾高原依然是群星閃爍;當北國還是銀裝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著盎然的春色。啊,我們愛你,中國!”當學生閱讀完這兩句話后,教師可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就說了“祖國的大地山河是如此的美麗,讓我忍不住遐想......”等,而當學生表述完畢后,教師還可進行下一步的引導“你們是否覺得這篇文章中的句子很美?你們喜歡這篇文章中美麗的言語嗎?”等;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儼如一個小詩人,爭先恐后地將自己閱讀時所沉淀的內(nèi)心情感盡情地抒發(fā)出來,進而有助于活躍課堂的氣氛,并使課堂變得更加精彩。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難看出,學生其實是感性的,極容易被文章中美麗的詞匯感染,并產(chǎn)生獨特的情感。另外,教師在教學課堂中,讓學生對文章中的句式進行模仿,并將情感充分地抒發(fā)出來,不僅能促使學生對文章的體會與理解得到加深,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文章語言的魅力,進而輕松達到言意兼得的教學目的。
三、疑點互論,強化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通常與其語言的表達同步發(fā)展,這是課堂教學中顯著而又成功的標志之一。另外,有些文章作者并不會按常理出牌,故意設置一些矛盾,而這些矛盾又會導致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沖突;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大部分教師都會從看似矛盾的地方進行合理的推敲,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猜想、發(fā)現(xiàn)、思考、探討,然后辯證;這樣的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進行讀思結(jié)合,還有利于促進言意兼得目標在思辨中的實現(xiàn)。
以《李廣射虎》為例,教師可讓學生自行閱讀文章,并標出自己感到疑惑、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在閱讀完后進行全班探討。此時,就有學生說出:“李廣不是去射老虎的嗎?怎么射中的是石頭?這不是和文章對李廣百發(fā)百中,神勇善戰(zhàn)的描述自相矛盾了嗎?”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上下文進行聯(lián)系,并反復閱讀文章,使其自己認識到問題出在了哪里;而這樣的教學方式主要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及其作用。另外,學生之間通常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思辨,使其對文章進行感悟與理解,進而促進學生情感與語言的融合,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言意兼得不僅僅只是一種閱讀教學理念,還是一種閱讀教學策略,且其還在教學中打破了“意與言”之間的失衡狀態(tài),進而有效促使學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中感受美,欣賞美。
俞雪梅,浙江新昌縣七星小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