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玲
摘 要:什么是兒童的游戲,兒童為什么喜歡玩游戲,兒童游戲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何獨特價值,本文從這三個方面娓娓道來,論述了游戲與兒童健康成長的關系,提醒教育者應該關注和支持兒童的自發(fā)游戲,做好兒童健康成長路上的守護者。
關鍵詞:游戲;兒童;健康成長
游戲,雖然作為幼兒園的主要活動形式被寫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教育工作者也都強調兒童游戲的重要性,但是在很多學校、教育機構、家庭的生活場域中,隨意干擾、阻撓兒童游戲的場景依然比比皆是,究其根本,是大多教育者并不真正理解兒童游戲及其價值,本文的寫作起源于此。
一、如何理解兒童游戲
兒童游戲是兒童自動發(fā)起的,能夠引發(fā)快樂情緒的充滿虛構和假裝的活動,它不同于手機電腦上的電子游戲,而是孩子不需要被教就會玩,自然而然就會了的無特定目標的活動。比如兒童玩過家家、搭積木、捉迷藏、蕩秋千、跳皮筋、玩沙玩水等等,這些活動充滿童趣,孩子們非常喜歡,玩起來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不讓他們玩簡直像要了他們的命一樣,所以陳鶴琴說:游戲是兒童的第二生命。
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是從小時候走過來的,回顧我們自己的童年都有在外面和小伙伴玩瘋了被父母拎回家吃飯的場景,而這些內容就是兒童的游戲。這些游戲有幾個共性的特點:①自發(fā)的,即不需要強迫,主動自愿的去玩。②快樂的,即游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體驗,甚至會出現(xiàn)興奮地大叫。③充滿幻想的,即游戲中充滿了虛構和假想。④非功利的,即孩子們重視的是游戲的過程,而不是結果,輸了也還是要玩。
二、兒童為什么喜歡游戲
(一)從生物進化視角看,游戲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游戲的歷史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還要長。在生物界,智慧越高的動物,玩游戲的時間越長,許多學習也在游戲中發(fā)生。如小獅子之間的相互嬉戲、追逐、奔跑和打鬧,為日后他們捕捉獵物做好了速度、力量和靈敏性的準備。人類作為高等動物,游戲幾乎也是一種本能的行為反應,兒童從幾個月就開始游戲了,比如4個月的嬰兒玩啃自己的腳丫,8、9個月的嬰兒和成人玩躲貓貓,抓扔物品,這已經在為他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和周圍的關系做準備了。到2歲表現(xiàn)更為明顯,過家家,扮演各種角色,為成為一個社會人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顯然,兒童游戲具有幫助孩子更好認識自己、認知環(huán)境和周圍世界的功能。
(二)從腦神經發(fā)展的視角看,游戲是充滿快樂體驗的活動
游戲中充滿夸張、幻想、刺激和笑,容易引發(fā)大腦神經的興奮。據(jù)現(xiàn)代科學研究:當兒童處于興奮大笑和愉悅體驗狀態(tài)時,腦部會分泌有益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是大腦神經系統(tǒng)健康發(fā)展必需的物質,被稱為“內源性類鴉片”[1],可以增強兒童的掌控感,活躍兒童的記憶力,讓兒童產生親近他人的感受,是無可替代的神經營養(yǎng)劑,有利于兒童的情緒健康。兒童的感覺良好,自然對游戲樂此不疲,沉浸其中。
(三)從兒童的視角看,游戲世界里的孩子是絕對的王者
游戲世界里的孩子擁有最大的自由,他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他可以建造一座大山,一座城池;他可以征服它、攻克它,甚至瞬間把一切夷為平地。孩子在游戲的世界里可以不受現(xiàn)實能力的局限,無憂無慮,盡情馳騁,滿足了其內在的全能感受,有效抵消來自現(xiàn)實的挫敗和打擊。比如:在醫(yī)院打針的孩子,回家后就開始玩打針游戲,在游戲中,他不再是那個被動的任人擺布、毫無還擊能力的病人,而成了個擁有絕對權威的醫(yī)生,可以決定給誰打針、打哪里、怎么打,這種帶有補償性質的游戲緩解了孩子內在的恐慌和緊張,滿足了孩子內在的需求。
游戲是孩子的工作和生命,他們寧愿不休班也要全神貫注、不遺余力的游戲,因為那是基于本能發(fā)展和自愈天性上的一種自然需求,是生命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三、兒童游戲的獨特價值
(一)游戲是兒童探索和體驗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途徑
游戲為兒童探索他人心智,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情境和場域。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重要的情緒經驗在游戲中得以表達并被賦予意義。比如:兒童玩過家家游戲,這是3-5歲年齡段的兒童最熱衷最典型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兒童扮演成年人的角色,或爸爸媽媽或老師、醫(yī)生,把日常生活中對成年人的觀察,通過游戲的方式模仿、演繹出來。通過相互的對話、互動和碰撞,學會站在另一個視角上看問題,學會移情、體驗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交朋友,學會解決問題。這類游戲拓展了兒童的生活體驗和技能,培養(yǎng)了孩子的自信和勇敢,為其未來更好的與人交往,處理生活實際問題做了準備。
(二)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擴展知識范圍的重要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游戲給兒童提供了鞏固他們所獲得新的認知結構以及發(fā)展他們情感的機會。游戲是學習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形成和擴大的知識與技能的方式,把思維和行動結合起來的方式。兒童在游戲中擴大認識,形成一些概念,思維變得更靈活,用實物、動作和語言來表現(xiàn)周圍世界。比如:兩三歲的嬰兒拿著玩具扔到了地上,別人給他撿起來,他又再次扔下,反復重復,樂此不疲。大人覺的頭疼,對孩子來說卻可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玩耍的孩子也許在探索物體的垂直運動,了解地心引力。對大人來說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在孩子眼里卻是令他們著迷的奇妙事件。所以對兒童游戲的支持,也是在支持他們學習新知識,認識新世界。
(三)游戲對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保護和治療的作用
“目前兒童發(fā)生問題的比例所以較從前為高,主要的原因是現(xiàn)在的兒童可以游戲的機會較少所致。單純從游戲的觀點來看,預防兒童產生問題的最經濟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兒童有更多游戲的機會”[2]游戲能幫助兒童消化處理各種不良信息,將現(xiàn)實中無法處理控制的情景改變?yōu)橄笳餍缘目煽刂频?,讓游戲成為其表達和宣泄的載體。游戲治療是當前兒童心理咨詢領域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在心理咨詢師的陪伴下,兒童能自然而然地用游戲表達出他(她)的心境、困惑和日常生活中遭遇和挫折,一旦這些經驗被處理后,兒童的適應力會提升,因而更有能力來面對和解決心理上的挫折和創(chuàng)傷。
總之,游戲是兒童不可剝奪的權利,是每個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讓每個兒童有一個無悔的童年,教育者必須要支持并尊重兒童的游戲。
參考文獻:
[1][美]勞倫斯·科恩著,李巖譯,游戲力[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1,5.
[2]梁培勇.游戲治療理論與實務[M].臺灣:心理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