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軍, 畢文嫻
(山東省濟南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心內科, 山東 濟南, 250022)
全程護理在冠心病并糖尿病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
張連軍, 畢文嫻
(山東省濟南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心內科, 山東 濟南, 250022)
冠心病; 糖尿病; 介入治療; 全程護理; 生活質量; 心血管不良事件
冠心病屬于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近年來隨著中國老齡化現(xiàn)象加劇,該病發(fā)生率呈顯著上升趨勢。調查[1]顯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冠心病的發(fā)病概率也明顯增大,約為普通群體的2~4倍,其中有3/4的糖尿病患者因冠心病而死亡。目前,冠脈介入術(PCI)是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方法,然而該術式僅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無法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機制,特別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因冠狀動脈病變十分復雜,累及范圍廣,患者術后再發(f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情況十分普遍,對其健康與生活質量造成了巨大影響[2]。全程護理是指從患者入院-出院-家庭進行全程跟蹤的一種延伸式護理模式,目的是保證患者的康復效果,避免疾病復發(fā)[3]。本研究對62例冠心病并糖尿病PCI治療患者應用全程護理模式,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24例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 ① 患者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與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4], 且經(jīng)影像學與實驗室檢查證實; ② 成功行PCI手術治療; ③ 具有良好的溝通與認知能力; 患者及家屬對本次干預方案與研究情況知情,自愿配合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嚴重合并癥; ② 其他器官嚴重功能障礙; ③ 意識障礙或有精神疾病史。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24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62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30例; 年齡42~72歲,平均(58.5±5.6)歲; 冠狀動脈病變情況為單支病變12例、雙支病變30例、三支病變20例; PCI支架或球囊平均(4.2±1.2)處; 冠心病病史2~18年,平均(8.5±3.5)年; 糖尿病病史2~15年,平均(7.2±2.8)年。研究組中,男33例,女29例; 年齡42~73歲,平均(58.8±5.5)歲; 冠狀動脈病變情況為單支病變14例、雙支病變30例、三支病變18例; PCI支架或球囊平均(4.4±1.5)處; 冠心病病史2~18年,平均(8.4±3.2)年; 糖尿病病史2~15年,平均(7.3±2.5)年。2組性別、年齡、冠狀動脈病變情況、PCI支架或球囊的平均數(shù)量、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構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院內護理措施,出院前進行口頭健康宣教,并發(fā)放宣教材料,鼓勵患者糾正自身不良生活方式,不斷強化對疾病的認知,積極參與院內外教育講座。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全程護理干預: ① 建立患者檔案。建立患者的隨訪登記資料與電子健康檔案,內容包括姓名、年齡、性別、居住地址、聯(lián)系方式、診斷、支架類型、病變部位、介入治療時間、血糖水平、用藥方式與劑量、出院時間、管床醫(yī)生與責任護士等。② 制定干預計劃。根據(jù)患者的病變狀態(tài)、生活方式與健康需求制定個體化全程護理內容,保證因人施教,定期接受患者的反饋意見。③ 實施干預計劃。出院后,責任護士通過網(wǎng)絡、短信、電話、選擇性家訪等方式與患者取得聯(lián)絡,全面實施為期1年的護理干預,指導合理調整生活方式,監(jiān)督用藥,建立起良好的健康行為,定期到院復查及測量血糖。出院后1~3個月時,每2周隨訪1次, 3~12個月時每月隨訪1次。每次隨訪后,認真記錄患者隨訪信息,及時評估與指導。④ 全程護理內容。向患者講解冠心病與糖尿病的危險因素、誘發(fā)原因、治療方式及糖尿病用藥、飲食、運動等相關知識; 鼓勵患者反復閱讀疾病健康知識材料,不斷鞏固與加深對疾病的了解程度; 使患者了解采用健康行為與信念的益處,繼而采取利于健康的行為,強化自我護理意識與信心; 指導患者以表格形式記錄血糖監(jiān)測值、運動時間、用藥類型、吸煙飲酒頻次等; 每次隨訪期間認真解答患者提出的各類問題,并對收集的隨訪信息進行鼓勵、評價與指導,不斷提升健康行為能力。
1.3 觀察指標
① 干預1年后,采用西雅圖心絞痛調查量表(SAQ)[5]評價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SAQ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內容效度、重復信度與反應度,其內容包括19個項目5個因子,分別為疾病主觀感受、治療滿意程度、軀體活動受限程度、心絞痛發(fā)作情況、心絞痛穩(wěn)定情況,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佳。② 對比2組患者1年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包括心絞痛、再狹窄、心肌梗死、猝死、心力衰竭、血運重建。
研究組干預1年后疾病主觀感受、治療滿意程度、軀體活動受限程度、心絞痛發(fā)作情況、心絞痛穩(wěn)定情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研究組1年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 見表2。
表1 2組干預1年后生活質量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2 2組1年內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研究[6]發(fā)現(xiàn),PCI術后若未積極控制高危因素與不良生活方式,患者冠狀動脈血管仍有再狹窄的可能性,特別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在長期高血糖刺激下血管壁物理性質已發(fā)生變化,影響脂質正常代謝,所以加快了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速度,可進一步誘發(fā)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有統(tǒng)計資料[7]發(fā)現(xiàn),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彌漫性冠狀動脈病變的發(fā)生率高于血糖正常人群,且該類患者血栓形成與斑塊破裂的風險更高。
全程護理是對PCI術后患者進行住院-出院-院外的跟蹤式護理服務,通過與患者保持聯(lián)系,有效強化了健康服務的完整性、持續(xù)性與重復性,不斷指導患者采取堅持運動、合理飲食、正確服藥、定期監(jiān)測血糖、控制危險因素、定期復查等干預方法,調動起積極因素,確保了康復效果[8]。有學者[9]對42例冠心病患者應用全程護理,結果發(fā)現(xiàn)該組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單純院內護理組。本研究結果與此結果相符,研究組干預1年后疾病主觀感受、治療滿意程度、軀體活動受限程度、心絞痛發(fā)作情況、心絞痛穩(wěn)定情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全面護理進一步滿足了患者對健康知識與行為的需求,繼而保證了康復效果,提高了生活質量。同時,研究組1年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為14.52%,低于對照組的33.87%(P<0.05)。可見,全面護理可有效發(fā)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控制各種危險因素與血糖水平,改善不良生活習慣,預防疾病復發(fā)。
綜上所述,冠心病并糖尿病PCI治療患者接受全程護理,能夠有效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趙艷萍, 郭金成, 趙京紅, 等. 北京某醫(yī)院冠心病初診患者介入治療術前后的焦慮抑郁狀況的比較研究[J]. 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014, 29(S1): 8-9.
[2] 鈕蔚琳, 吳燕霞, 王印紅, 等. 協(xié)同護理模式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江蘇醫(yī)藥, 2014, 40(11): 1357-1358.
[3] 唐梅芳, 劉蓓蓓. 老年糖尿病患者全程護理干預后??浦R及生活質量提高的效果[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4, 22(23): 3541-3546.
[4] 郭雪瓊. 自我護理對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變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廣東醫(yī)學, 2014, 35(16): 2646-2648.
[5] 戴冉, 羅崴, 張知光, 等. 不同干預模式對糖尿病患者知信行影響的評價[J]. 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 2014, 31(4): 259-262.
[6] 陶花, 林征, 黃曉萍, 等.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對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家庭環(huán)境及血糖控制的影響[J]. 中華護理雜志, 2014, 49(11): 1342-1346.
[7] 繆蘇. 健康信念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足部自我管理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20): 1913-1915.
[8] 張海華, 周冬蘭, 周澤虹.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觀察和護理進展[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3, 17(4): 45-47.
[9] 黃紅霞. 雙心護理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5, 19(4): 10-12.
R 473.5
A
1672-2353(2017)22-084-02
10.7619/jcmp.201722029
2017-06-19
山東省濟南市科技局課題(2015025139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