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芳, 夏彥昌, 曾麗萍
(1. 解放軍第一八零醫(yī)院 骨三科, 福建 泉州, 362000; 2. 長沙醫(yī)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19)
脛腓骨遠端螺旋形骨折患者外固定術后護理訓練對其腳踝功能恢復的效果
黃芳芳1, 夏彥昌2, 曾麗萍1
(1. 解放軍第一八零醫(yī)院 骨三科, 福建 泉州, 362000; 2. 長沙醫(yī)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19)
目的探討脛腓骨遠端螺旋形骨折兒童進行外固定手術后,適時開展護理訓練對其腳踝功能恢復的促進作用。方法選取本院骨外科6~15歲行脛腓骨遠端螺旋形骨折內固定手術的50例患兒,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措施,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開展康復訓練和心理護理,比較2組患者術后4個月踝關節(jié)活動度和Kofoed 踝關節(jié)評分、脛腓骨骨折愈合時間、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的差異。結果術后4個月回訪2組患者踝關節(jié)進行伸、屈、旋前、旋后、負重時外翻、負重時內翻活動度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患者骨骼愈合時間、Kofoed 踝關節(jié)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2組患者焦慮及抑郁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脛腓骨遠端發(fā)生螺旋狀骨折的兒童,在術后即時開展心理護理,初期創(chuàng)傷康復,后期床下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骨折愈合,促進踝關節(jié)活動度和功能的恢復。
脛腓骨; 螺旋形骨折; 護理訓練; 腳踝功能恢復
脛腓骨遠端骨折尤以學齡期兒童多見,及時、合理進行臨床治療和預后康復對患者腳踝功能的痊愈至關重要[1]。脛腓骨遠端的螺旋形骨折由于內固定術后不夠穩(wěn)定,部分臨床學者并不推薦進行早期負重和功能鍛煉[2-3]。鑒于康復護理對骨科患者預后的積極作用,本研究對50例脛腓骨遠端螺旋骨折手術患者進行實時監(jiān)測和評估,適時開展針對性的床上康復活動,取得了較好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就診的脛腓骨遠端螺旋形骨折患者50例。納入標準:年齡6~15歲; 術前確診單側脛骨和腓骨的雙骨折; 意外所致螺旋狀骨折; X線確定骨折位置位于脛腓骨遠端(脛腓骨下l/3); 診斷后均適合采用傳統(tǒng)的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 患者意識清醒,可以獨立配合完成測試; 該實驗設計得到我院醫(yī)學倫理協(xié)會批準; 所有受試對象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排除標準: 術后預后不良; 嚴重并發(fā)癥; 心、腦、腎嚴重疾病史。按照患者(或家屬)治療意愿,結合一般人口學情況匹配,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5例,實驗組男16例,女9例,年齡7~15歲,平均(12.7±3.1)歲; 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7~13歲,平均年齡(12.9±3.5)歲?;颊咝詣e、年齡、臨床一般表現(xiàn)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術后均接受為期4個月的臨床治療或隨訪。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護理措施包括常規(guī)的術前骨牽引、體質監(jiān)測、營養(yǎng)支持、創(chuàng)口清理、預防和積極處理并發(fā)癥等。
1.2.2 實驗組: 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在患者術后7 d開始,經過科室醫(yī)師集體討論、管床醫(yī)師同意后,在床上開展康復訓練,包括借助棍棒等簡單按摩工具對小腿肌群按摩,輔助下進行抬腿和小幅度的屈伸動作以牽拉攣縮組織,減少組織黏連的加重。出院后30 d, 在家屬協(xié)助下進行站立或短距離的行走練習,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出院后60 d, 鼓勵患者獨立完成簡單的日常生活活動,并注意按照患者恢復情況適當進行練習項目和強度的調整,嚴禁超負荷訓練。同時,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定期進行心理干預。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排解困惑和疑慮,針對性地傳授康復訓練方案,增加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心理問題嚴重者及時進行心理干預[4]。
1.3 觀察指標
① 踝關節(jié)活動度: 術后4個月,測量2組患者踝關節(jié)自主進行伸、屈、旋前、旋后、負重時外翻和內翻等活動的具體活動度; ② Kofoed 踝關節(jié)評分: 該評分方法根據患者疼痛、功能、活動度情況對患者踝關節(jié)功能狀態(tài)進行綜合評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踝關節(jié)功能狀態(tài)越好; ③ 脛腓骨骨折愈合時間: 患者進行X線檢查,顯示骨折線模糊,同時有連續(xù)骨痂通過骨折線表示痊愈; ④ 心理狀態(tài)評估: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 SAS與SDS各包含20個項目,均采用4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表明焦慮或抑郁狀態(tài)越嚴重[2]。
2.1 術后4個月隨訪踝關節(jié)活動度
術后4個月, 2組患者踝關節(jié)進行伸、屈、旋前、旋后、負重時外翻、負重時內翻活動度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踝關節(jié)活動度各項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4個月隨訪踝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 術后骨骼愈合時間和4個月隨訪Kofoed踝關節(jié)評分
2組患者骨骼愈合時間比較,實驗組(95.0±10.3) d少于對照組(107.5±12.5) d; 2組患者術后4個月隨訪Kofoed 踝關節(jié)評分比較,實驗組(88.2±1.4)分高于對照組(73.2±1.0)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情況變化
干預前, 2組SAS和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2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評分均下降,焦慮及抑郁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 2 2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分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踝關節(jié)作為機體負重最大的關節(jié),脛腓骨遠端螺旋狀形骨折的兒童進行早期肢體功能鍛煉時,肢體的不適感或疼痛在所難免,大部分患者家屬因此放棄適時的肢體功能康復治療[5]。過度考慮脛腓骨遠端骨折處的穩(wěn)定性而放棄早期床上康復措施,容易造成踝關節(jié)的僵硬和骨折處組織黏連,不利于兒童骨折處肢體功能的痊愈[6]。
實驗組兒童通過早期開展床上康復,出院后在家長輔助下進行適度的下床訓練,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其踝關節(jié)進行伸、屈、旋前、旋后、負重時外翻、負重時內翻等動作更為靈活[7]??茖W的康復訓練對于骨科患者的治療作用主要在于加快軟骨細胞的生長和繁殖,給軟骨組織的重生創(chuàng)造有利環(huán)境[8]。同時,適度鍛煉還可以通過刺激或促進骨膜發(fā)揮分泌及吸收能力,最終達到良好愈合的目的。患者術后痊愈時間的差異亦驗證了康復訓練的實用性,若康復訓練時間較晚,易導致關節(jié)處的組織形成廣泛黏連,延長患者的痊愈時間。實驗組兒童通過心理護理,降低了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嚴重程度,患兒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也有利于其康復信念的建立,有助于康復訓練的進一步開展。
綜上所述,脛腓骨遠端螺旋形骨折患者外固定術后,適當時機開展康復護理對其腳踝功能恢復具有促進作用,同時對其心理狀態(tài)有一定恢復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張雨, 戴閩, 范紅先, 等. 踝關節(jié)骨折術后踝關節(jié)功能的康復治療[J]. 實用臨床醫(yī)學, 2012, 16(4): 42-45.
[2] 劉暢. 快速康復護理路徑在脛腓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當代護士, 2017, 25(2): 46-48.
[3] 成麗, 喬鋒, 李津, 等. 脛腓骨骨折患者行3D打印外固定架治療體驗的質性研究[J]. 護理學雜志, 2017, 32(4): 26-29.
[4] 張翠梅. 不同固定方法治療脛骨骨折的療效與護理分析[J]. 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3, 19(1): 139-140, 144.
[5] 樓小英. 中西醫(yī)結合療法聯(lián)合康復護理干預脛腓骨骨干雙骨折臨床研究[J]. 新中醫(yī), 2016, 48(2): 202-204.
[6] 李波, 熊芳. 早期康復結合高壓氧治療在閉合性脛腓骨骨折后肢體腫脹患者中的運用[J].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5, 12(21): 51-54.
[7] 營霞, 陳淑芳, 嚴茹君, 等. 康復護理在外固定架聯(lián)合負壓封閉引流治療脛腓骨開放性骨折中的應用[J].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15, 40(9): 1297-1299.
[8] 李衛(wèi)國. 急診交鎖髓內釘治療脛腓骨粉碎性骨折62例[J].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14, 35(1): 123-124.
Effectofnursingtrainingontherecoveryofanklefunctioninchildrenwithspiralfractureoftibialandfibulaafterexternalfixation
HUANGFangfang1,XIAYanchang2,ZENGLiping1
(1.DepartmentofOrthopedics,The180thHospitalofChinesePeople′sLiberationArmy,Quanzhou,Fujian, 362000; 2.ChangshaMedic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19)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nursing training on the recovery of ankle function in children undergoing external fixation after tibial and fibular distal spiral fractures.Methods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thoracic and fibrosalectom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logical care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ankle joint activity and Kofoed ankle score, tibial and fibular fracture healing tim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fter 4 month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retch, flexion, pronation, supination, ectropion and varus when load bearing of the ankle joi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Th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ne healing time, Kofoed ankle scor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P<0.05).ConclusionPsychological care for distal tibia and fibula spiral fractures can help to promote fracture healing, and recovery of ankle activity and function.
tibia and fibula; spiral fractures; nursing training; ankle function recovery
R 473.6
A
1672-2353(2017)22-055-03
10.7619/jcmp.201722019
2017-04-15
湖南省衛(wèi)生計生委科研計劃科研課題(B2015-68);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7C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