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翔
一
隱喻者,隱蔽、間接而深遠的譬喻也。世界文化史上,許多最重要、最著名的思想,是通過隱喻來表達而膾炙人口的。例如,老子的“水喻”“谷神喻”“橐籥喻”“赤子喻”,莊子的“鯤鵬喻”“混沌喻”“庖丁喻”,佛陀的“筏喻”“化城喻”“盲龜喻”“火宅喻”,柏拉圖的“太陽喻”“洞穴喻”等。教育中被后世傳播和應用較多的,是蘇格拉底的“助產(chǎn)婆”隱喻。
現(xiàn)代教育思想中,成功的隱喻不多見,這大概是由于人們越來越習慣和擅長以抽象的語言和清晰的邏輯來表達。但一個恰當?shù)碾[喻,其所能表達思想能量不輸于一部專著。如果要說明道的教育(包括道的本體和可道的自然現(xiàn)象界的教育)與人的教育的相互關系和差異,“孕育者”和“哺乳者”是一對蠻不錯的隱喻。比較奇特的是,這一對隱喻具有環(huán)套的結(jié)構(gòu),前后相續(xù),密切相連。
“孕育”和“哺乳”,是和每個人的生命誕生與成長密切相關的兩件事情,蘊含著很多關于宇宙人生的奧秘,包括關于教育的奧秘。說起來,一個饒有趣味的問題是,盡管世界上每個人都無法目睹或回憶起自己母親孕育和哺乳我們的情形,但誰都不會否定它。不僅如此,一想起我們必定有過的承受母親孕育和享受母親哺乳的過程,內(nèi)心總會涌起一股熱流。人類再有本事,誰也不能說自己是從草稞里蹦出來的。這真的是一個值得回味的情況:在某些時候,我們會毫不懷疑那些我們無法實證的事情。這說明除了五官感覺和大腦思維,我們的生命中還應有一種能力,能夠“證明”世界上的某些非常態(tài)實證事物的真實性、本源性—這就是“六根”之外的所謂“信根”嗎?
成長相對降生,帶有某種固有的越來越遠的時間向度,這可以稱作人類個體成長的趨遠性(當然,遠到極點就“復歸”了,如此周而復始)。人類作為一個族類總體的發(fā)展,應該帶有這樣的趨遠性,我們會離出發(fā)地漸行漸遠。那么,人類是否會經(jīng)常想起自己的母親?是否會毫不懷疑地通過“信根”證實自己曾經(jīng)承受過的“孕育”和“哺乳”?
“孕育者”和“哺乳者”,是我近來在闡發(fā)道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差異時經(jīng)常使用的兩個隱喻。這兩個環(huán)套隱喻的獲得,可以歸為人們常說的靈感。我希望用這兩個與“人之初”關系最密切的現(xiàn)象,來分別說明道的教育和人的教育,以便使大家對二者的相互關系有一個相對清晰的概念。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突出顯示道的教育的初始性、本源性、根基性,說明教育回歸道體對于人類的無比重要性。
二
什么是“道體”和“道的教育”?為什么我們需要回歸“道體”?為什么我們需要提出和理解“道的教育”?最簡單的回答是:道體是萬物之母,是大自然終極的“養(yǎng)護者”“立法者”“成就者”“教育者”和“安頓者”。
道之所以能夠為“體”(本體),總要扮演這樣幾種角色:(1)宇宙與人類的“創(chuàng)生者”,創(chuàng)造、生成了宇宙和人類;(2)宇宙與人類的“養(yǎng)護者”,讓“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使萬物互生互養(yǎng)互補,達到整體共存協(xié)調(diào);(3)宇宙與人類的“立法者”,為宇宙與人類的存在、運行、演化提供基本的法則、規(guī)律;(4)宇宙與人類的“成就者”,讓萬物可以生長,完成自己的生命歷程;(5)宇宙與人類的“教育者”,是為整個覺性世界(有情眾生)進行合道循規(guī)的“元教育”;(6)宇宙與人類的“安頓者”,提供安全、安定的生存、成長條件,為萬物安排周而復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存在秩序和轉(zhuǎn)化機制。
道對宇宙人生的創(chuàng)生—養(yǎng)護—立法—成就—教育—安頓,是綜合一體、密不可分的,總括起來就是“大愛”。所以我經(jīng)常講“道有六德”,即大生德、大養(yǎng)德、大立德、大成德、大教德、大安德。
因為道體是無限的,而我們的本性(自性)源于道體,自然就成為無限的存在。這就是說,人類本性具有的無限性,源于道體與我們固有的一種“內(nèi)在性”:道體與人類眾生不是對立的,不是隔絕的。它不是如神一般高居于我們之上,而是一體、內(nèi)在連通、一脈相承的。道體賦予的“六德”內(nèi)在于我們,讓我們擁有、應用、成為它。
我之所以在不同場合、不同文章反復提出關于“道體”和“道的教育”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這些問題極其重要,也在于這些問題在當下的社會不被理解、不被重視。多少世代以來,我們都深陷和迷戀于感官和大腦能夠把握的現(xiàn)象界,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道體和道的教育是什么?它有什么意義?與我們所熟悉的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有什么不同?我需要找到一種更感性、更直觀的表達,讓道體和道的教育的思想能夠“直觀化”,易于被人理解并且深入人心。
“孕育者之喻”和“哺乳者之喻”,便是在這樣的思考中產(chǎn)生的。
三
“孕育者”作為隱喻,是說明道的教育的自然無為的發(fā)生和完成。孕育包括受孕、妊娠和分娩,這是一個需要按照大自然既定的法則—包括各種要素、條件、程序、時間周期等,要湊齊圓滿了才能有所收獲的過程。無中生有的“孕育”過程和結(jié)果,是大自然的核心奧秘之一。大自然以不可思議的機緣巧合,形成能夠創(chuàng)造眾生蕓蕓的生育機制,這是“自然為人立法”的一個典型證明。
大自然創(chuàng)造眾生蕓蕓的生育機制和奧秘,實非人力之所能為。對于這樣一件事,人類只是簡單的接受者和獲益者。我們是站在這件事情的結(jié)果、終點來看待它,做不了更多。我們只是因為“做不了更多”,才獲得了足額的收益。如果說我們在受孕、妊娠和分娩上還能做點什么,那只是盡量靠近自然狀態(tài),盡量聽從自然的安排。
我年輕時當兵,知道基層連隊的干部,如排長、連長、指導員等,平時帶兵很辛苦,且不能帶家屬隨軍,但每過兩三年家屬會獲準來部隊探親,一次一兩個月。每當這時,干部們會彼此開起玩笑,說一些雙關的“黑話”取樂,那段時間的連隊營區(qū)周圍彌散著一種特殊的喜樂氛圍。這段時間最重要的事情可謂是“造人”—解決生兒育女、培養(yǎng)下一代的問題。現(xiàn)在回想起來,“造人”這種事不能過分刻意,需要心態(tài)放松,順其自然,聽從大自然的安排。
而且,中國漢字的“有”,表達的內(nèi)容有時也挺微妙。它有一個特殊用法,表示“懷上了”,是一個新生命從無到有,開始孕育的過程。有,是從“沒有”來的,是無中生的“有”。它所表達的,既是一個過程的開始,又是一個結(jié)果的肯定,透露出虛空的奧秘。endprint
在《道德經(jīng)》里,老子也用“有”來表達類似的意思。他說:“有,名萬物之母?!彼o萬物之母起的名字叫“有”?!坝小焙汀盁o”一起(“同出而異名”),在道從無形無相的本體呈現(xiàn)出有形有相的“可道”(現(xiàn)象界)的過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了天地萬物。這就是老子的根本道理:道以“無有疊加”的機制生萬物,為萬物之本。瓜熟蒂落之際,道把自己的基因、“六德”,完完全全印刻、融化在萬物中,為萬物立法,為萬物施教。
在《道德經(jīng)》第六章里,老子把這個根本隱喻說得更清楚些:“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币馑际牵合鹊挠纳钇婷?,猶如母性生殖之門,是化育萬物之所從出處。這就是道,是天地由來的根本?!靶蛑T”,是老子的又一關于宇宙論的重要比喻。
萬物既生,隨著天地初開的一聲巨響(相當于嬰兒呱呱墜地的啼哭),道該做的都已經(jīng)做完了—可以剪臍帶了!
四
關于“道的教育”,我在本刊發(fā)表的《道的靈性教育:從“水喻”和“赤子喻”談起》一文中這樣說過:
我們說,《道德經(jīng)》的重心,其實并不在解說常道,而在闡發(fā)可道,因為只有可道—道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和應用價值才是可以具體闡發(fā)、具體發(fā)揮的,所以我們把老子哲學的特質(zhì)歸結(jié)為“可道哲學”。所謂“可道哲學”,即由形而上的道本體論出發(fā),通過其內(nèi)在的體相、體用的矛盾運動,轉(zhuǎn)換為實踐、認識的方法論,從而衍生出一整套社會治理哲學和人生哲學。顯然,可道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即是道的教育。老子認為道具有“可道”的本性,因而“可以為道”,就是可以作為道路引導人們。因此,可道哲學即是廣泛意義上的“道的教育學”,大自然的教育學。
那么,道的教育的基本道理是什么?換句話說,道的教育都“教育”我們什么?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里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边@一章很有愛,也很有意思,仿佛在講一個宇宙母親生育萬物的“創(chuàng)世紀”的故事,充滿大愛,深刻而感人,畫面感很強。
這章的上一句講的是宇宙生成論,涉及萬物生成、人類生成的內(nèi)在法則,核心是“道生萬物”,內(nèi)在法則是“一、二、三”。什么是“一、二、三”?我的理解是:“一”,講道為不可分的整體,即“不二法門”;“二”,講“不二法門”的“二”,即道的一體兩面,即所謂的“無有疊加態(tài)”;“三”,講道的矛盾運動,即“反”。道作為宇宙萬物的創(chuàng)生者,是用這樣的法則(“立法”)而生成、養(yǎng)護、規(guī)范、成就、教育、安頓萬物的。
道,妙不可言。老子講道,第一句是“道可道”(然后說“非常道”)。常道要變?yōu)榭傻溃倔w要化作現(xiàn)象;無形無相的本體,開始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形態(tài)?!暗郎f物”,本體顯現(xiàn)為現(xiàn)象,是隨著一次偉大的陣痛和驚天動地的痛哭開始的。
臍帶既剪,瓜熟蒂落。道作為萬物之母將要與新生兒揖別,送孩子各自上路開啟自己的生命輪回。臨別,孩子們依依不舍,眼巴巴簇擁著母親,希望母親再嘮叨幾句,說幾句“臨別囑咐”,好讓大家日后能夠健康成長。然而,大道默然—她已經(jīng)功德圓滿,不肯再做一絲一毫的增減。
老子自然明白這一切,作為道的“代言人”,他給大家送上這樣一句話:“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萬物將分,頓時又都驚縮在一起!老子太不“善解人意”了,人家剛剛生下來,還沒有開始“活”,怎么就說到“死”了呢?這就是老子!生死一如,說生就是說死,反之亦然。大家秉道之德,各現(xiàn)其身,在現(xiàn)象界走一趟,如果能夠本本分分各行其道,就能得道多助;如果不安分,離道自生,非要做大做強(“強梁”),就不得終壽(“不得其死”)。
這就是老子給萬物特別是給人類提供的“教父”—他自己就是這個“教父”。新人輩出,世世代代都不要忘了自己大慈大悲、無形無限的“母親”,不要忘了老子這個“兇巴巴”但慈悲的“教父”。
五
大自然或人類母親的分娩,意味著某些內(nèi)在、隱秘的事情已經(jīng)“顯露”“完成”,也意味著另一些事情即將在顯露狀態(tài)下“開始”。道的教育的“完成”,意味著人的教育的“開始”。人類實施教育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是哺乳。人類的教育是從哺乳開始的,哺乳是人類的第一個教育行為、第一個教育現(xiàn)象。
與“分娩者”隱喻不同,“哺乳者”作為隱喻,是說明從“道的教育”變?yōu)椤叭说慕逃钡牡谝粋€轉(zhuǎn)折點。二者相續(xù)、銜接,天衣無縫。哺乳是分娩,即母子分離后的第一個交往行為,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哺乳是人的教育的第一個開端,應該作為人類全部教育的起始點、基準點和典范。
哺乳中存在著母親與孩子交流的隱語,是心心相印的內(nèi)部語言:“孩子,你過來呀!來!來!……你要這樣靜靜地躺在媽媽懷里,頭放這邊,腳放那邊……大自然的法則和智慧已經(jīng)融入你的吸吮本能,你所做的是增加生命的熱量和營養(yǎng),維持生命存在……所以,媽媽知道你很專注,很熱切,也很快樂,從你的眼睛和神態(tài)中讀懂了這一切……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吧!”
哺乳,具備了人的教育的全部要素和品質(zhì):(1)交往(交流、對話)行為;(2)傳授(能量、生命力、知識的傳授)過程;(3)內(nèi)在的激發(fā);(4)相互理解;(5)情感互動;(6)言語或行為的鼓勵、暗示;(7)生命的欣賞。
哺乳,顯示出人類秉承道的“大六德”而實施的代際傳承的“小六德”。從本質(zhì)上講,人的教育由此展開的其他全部行為和過程,無非哺乳這一人類最早“教育”行為的變形和發(fā)展。
道的教育的根本特性是無為的,妙不可言的,此即老子所說的“不言之教”。但落到現(xiàn)象界,落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變成人的教育,自應有另一番形態(tài)。人的教育的本性是積極有為的。人類有太多的目的、愿望要通過教育實現(xiàn),所以教育成為人類大有作為的主戰(zhàn)場、根據(jù)地,但人類這種作為的前提必須是“合道”即符合道的本性,否則容易離道自生,恣意妄為。道的教育與人的教育之間的相續(xù)、銜接,應該體現(xiàn)從道到合道的自然過渡、自然顯現(xiàn)和展開。這是從“孕育者”隱喻到“哺乳者”隱喻的環(huán)套結(jié)構(gòu)所顯示的內(nèi)在蘊意。
六
蘇格拉底的“助產(chǎn)婆”之喻,不同于“孕育者”之喻,不同于“哺乳者”之喻,但具有雙關、雙向連接的意義,既揭示出“道的教育”的秘密(內(nèi)在的圓滿具足、自然、自發(fā)),又啟迪了“人的教育”的明確目的性、有為性和輔助性。后人把蘇格拉底的隱喻稱作“產(chǎn)婆術”,其實他講的恰恰是“道”與“合道”,而不是“術”。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助產(chǎn)士,父親是石匠(或稱雕刻師),蘇格拉底應該是很善于從生活中學習,從母親那悟到了教育作為“產(chǎn)婆術”—教育是幫助學生引出內(nèi)在固有的東西—的隱喻,從父親那里悟到教育作為“雕刻術”—去除石頭上不必要的部分,你希望看到的形象就從石頭里自然浮現(xiàn)出來—的道理。
蘇格拉底的雙親與他們的孩子應該有一份奇妙的因緣,否則我們就難以解釋為什么他們可以同時成就蘇格拉底領悟出世界上關于教育最偉大的真理。
“助產(chǎn)婆”隱喻是深刻的,能夠影響人類兩千多年,而且更重要的是,時至今日,我們似乎也沒有完全理解它所蘊含的奧秘。也許,當我們深刻洞悉了“孕育者”和“哺乳者”的環(huán)套隱喻,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助產(chǎn)婆”的道理。
責任編輯:孫建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