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亞軍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內科,江蘇 南通 226000)
對Ⅱ、Ⅲ期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進行術后輔助化療的效果探討
繆亞軍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內科,江蘇 南通 226000)
目的:探討對Ⅱ、Ⅲ期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進行術后輔助化療的臨床效果,總結可影響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預后的因素。方法:對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內科接受手術治療的48例老年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有31例患者在術后進行了輔助化療(將其作為化療組),有17例患者僅進行了手術治療(將其作為未化療組)。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OS)和無復發(fā)生存率(DFS)。同時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可影響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預后的因素。結果:化療組患者的5年OS和5年DFS均高于未化療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分期為T4期、N分期為陽性、合并有脈管瘤栓、術后未進行輔助化療、術前CA19-9值較高的患者,其5年DFS和5年OS均低于其他T分期、N分期為陰性、未合并有脈管瘤栓、術后進行輔助化療、術前CA19-9值較低的患者。結論: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結腸癌患者進行術后輔助化療可提高其生存率。T分期為T4期、N分期為陽性、合并有脈管瘤栓、術后未進行輔助化療、術前CA19-9值較高都是影響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結腸癌;手術;輔助化療;OS;DFS;預后
結腸癌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該病多由飲食不當、大腸慢性炎癥、腺瘤及遺傳因素等原因所致。結腸癌患者在發(fā)病的早期無明顯的臨床表現(xiàn)。隨著該病患者病情的發(fā)展,其可出現(xiàn)消化不良、便血、腹痛及腸梗阻等癥狀。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手術的方法對結腸癌患者進行治療。老年結腸癌患者因合并有較多的疾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其預后較差。有研究指出,對接受手術治療的Ⅱ、Ⅲ期老年結腸癌患者進行術后輔助化療可提高其生存率[1]。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通過對近年來在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48例老年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對Ⅱ、Ⅲ期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進行術后輔助化療的臨床效果,并總結可影響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預后的因素。
選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內科接受手術治療的48例老年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 對象。這48例患者均經(jīng)腸鏡檢查確診患有結腸癌,均不存在意識障礙、進行手術及使用相關藥物的禁忌證。在這48例患者中,有男26例,女22例;其年齡在65~8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8±5.5)歲;將其按美國癌癥協(xié)會制定的第6版TNM分期標準進行分期,其中,有28例II期患者,20例III期患者。
對這48例患者均采用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為: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麻醉起效后,將其擺放為頭低腳高的截石位。為患者建立氣腹,在其臍下做一個觀察孔,在其左、右麥氏點及左、右鎖骨中線的平臍水平線各做1個操作孔(共4個操作孔)。經(jīng)觀察孔置入腹腔鏡,探查患者腹腔內的情況,明確其有無腫瘤組織臟器轉移和腹腔種植的情況,并進一步明確其腫瘤的位置。置入棉帶,扎緊腫瘤近端腸管和系膜。用超聲刀切開腹膜、腸系膜,分離腸系膜下的血管,然后用鈦夾夾閉血管,用4號、7號線結扎腫瘤近端的血管。游離腸系膜血管,向下牽拉升結腸、橫結腸和降結腸,在腫瘤遠端約10 cm處切斷腸管。在患者的下腹處做一個長約3~5 cm的麥氏切口,將斷離的腸段提出,在腹外將距離腫瘤近端10 cm的病變腸段切除,然后拖出腹腔內的遠端腸管,將其與近端腸管進行吻合。按常規(guī)為患者縫合切口,并對其進行常規(guī)的抗感染治療。在手術結束后,對化療組患者進行術后輔助化療?;煹姆桨笧椋涸陂_始化療的第1 d,按130 mg/㎡取奧沙利鉑(生產廠家:江蘇恒瑞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4297)加入到25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在2 h內靜脈滴注完畢[2]。按2000 mg/㎡取卡培他濱(生產廠家:江蘇恒瑞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80101),令患者口服。在餐后30 min用溫水送服,連續(xù)服用14 d。在用藥14 d后,令患者休息7 d。以21 d為1個療程,共化療4~6個療程[3]。
在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5年的隨訪,觀察其5年生存率(OS)和5年無復發(fā)生存率(DFS)。同時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可影響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預后的因素。
使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化療組患者的5年OS和5年DFS均高于未化療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生存情況的對比 [n(%)]
在可影響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預后的諸多因素中,筆者選擇患者的T分期、N分期、是否合并有脈管瘤栓、術后是否進行化療、術前CA19-9值進行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T分期為T4期、N分期為陽性、合并有脈管瘤栓、術后未進行輔助化療、術前CA19-9值較高的患者,其5年DFS和5年OS均低于其他T分期、N分期為陰性、未合并有脈管瘤栓、術后進行輔助化療、術前CA19-9值較低的患者。詳見表2。
表2 對可影響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預后因素的分析 [n(%)]
結腸癌根治術是臨床上治療結腸癌的常用方法。不過,老年結腸癌患者的身體素質和對手術的耐受性差、免疫力低,因此接受該手術后的存活率較低。對于II、III期老年結腸癌患者,臨床上在對其進行結腸癌根治術后常進行輔助化療,以降低其腫瘤復發(fā)和轉移的風險,延長其生存時間[4]。在本次研究中,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對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化療組患者使用奧沙利鉑聯(lián)合卡培他濱進行術后輔助化療。奧沙利鉑是臨床上常用的抗腫瘤藥物,具有廣譜體外細胞毒性和體內抗腫瘤活性[5]??ㄅ嗨麨I具有抑制細胞分裂、干擾RNA和蛋白質合成的作用,是臨床上治療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及胃癌的常用藥[6]。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化療組患者的5年OS和DFS均高于未化療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對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進行術后輔助化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存率,改善其預后。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可影響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預后的因素為其T分期為T4期、N分期為陽性、合并有脈管瘤栓、術后未進行化療及術前CA19-9值較高。具體的原因包括:1)T4期為結腸癌晚期。病情處于這一腫瘤分期的患者多合并有多種內科疾病,且對手術的耐受力差、免疫力低下。2)N分期為陽性的患者多存在腫瘤向遠處轉移的情況,單純對其進行結腸癌根治術無法清除其體內的腫瘤細胞。3)合并有脈管瘤栓的患者其腫瘤細胞已隨血流附著在其血管壁上,這可大大地增加其腫瘤細胞向遠處轉移的風險[7]。4)CA19-9是結腸癌的腫瘤標志物,其陽性臨界值為37U/L。CA19-9值升高表示患者的腫瘤細胞已出現(xiàn)分化及功能異常,其病情較重。5)術后接受化療能夠清除患者體內殘余的癌細胞,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從而抑制腫瘤的增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8]。
綜上所述,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結腸癌患者進行術后輔助化療可提高其生存率。T分期為T4期、N分期為陽性、合并有脈管瘤栓、術后未進行輔助化療、術前CA19-9值較高都是影響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結腸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1]秦瓊,楊林,孫永琨,等.老年結腸癌患者根治術后輔助化療療效及影響預后的多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6,35(3):296-300.
[2]郝雨峰,蘇龍高娃.老年結腸癌術后輔助化療療效與安全性的臨床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18):47.
[3]吳學勇,高友福,謝芳,等.老年Ⅲ期結腸癌根治術后輔助化療臨床獲益分析[J].腫瘤,2009,29(5):464-466.
[4]陳建新,喬建國.Ⅱ~Ⅲ期老年結腸癌患者行根治手術輔助化療的預后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5,23(6):853-855.
[5]朱利明,黃新,鞠海星,等.老年結腸癌輔助化療研究現(xiàn)狀與進展[J].癌癥進展,2013,11(2):140-143+151.
[6]申煒,翟振麗,馬維紅,等.結腸癌術后輔助化療對血 Caspase-3、Survivin、CD44v6表達的影響[J].廣西醫(yī)學,2014,14(12):1766-1768.
[7]沈飛,茅力平,孫雅君,等.XELOX方案對老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耐受性的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12):1392-1394.
[8]郝玉蓮.老年結腸癌術后輔助化療療效與安全性的臨床研究[J].醫(yī)藥前沿,2013,35(15):219-220.
R735.35
B
2095-7629-(2017)19-0135-03
繆亞軍,男,漢族,1981年10月出生,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腫瘤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