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韓愛龍,蘇愛群
(中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 中山528400)
中山地區(qū)個體化生活習慣干預對超重及“三高癥”治療的有效性研究
陳潔,韓愛龍,蘇愛群
(中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 中山528400)
目的通過健康體檢抽樣發(fā)現(xiàn)干預人群,制定相應的個體化健康體重管理報告書和合理膳食建議書,評價健康生活習慣干預措施的有效性。方法選取本市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的300例體檢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50例。實驗組使用個體化生活習慣干預,對照組未使用個體化生活習慣干預。觀察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干預后,實驗組的超重率、BMI異常檢出率、高血壓檢出率、糖脂代謝異常檢出率均明顯下降,且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各年齡段的檢出率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隨著肥胖人群年齡的不斷增加,高血壓檢出率和糖脂代謝異常檢出率明顯增加。結論健康體重管理報告書或合理膳食建議書的個體化生活習慣干預可有效控制目標人群的體重、血壓、血脂,實現(xiàn)對代謝異常的一級預防,并能夠將其推廣到基礎保健措施。
體重;生活習慣干預;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心血管疾病成為死亡的重要原因[1]。人們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與較大的生活壓力而造成的過度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和重要原因[2]。通過對肥胖及其對相關疾病帶來的危害進行了解,相關研究組織將25 kg/m2和30 kg/m2分別定為超重和肥胖的國際標準[3]。與此同時,肥胖和超重也會誘發(fā)身體的其他疾病,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中風、骨關節(jié)炎等[5]。因此,本研究通過對本市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的體檢人群進行整群分層抽樣,抽取300人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給予健康體重管理報告書或合理膳食建議書的個體化生活習慣干預,并評價其干預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中山市某健康體檢中心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體檢人群的體檢檔案,根據相關診斷標準診斷患者是否存在超重和 “三高癥”,并根據相應的排除、納入標準,篩選出其中符合超重和 (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診斷標準的人群300例。干預前,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情況下行回顧性研究調查研究,調查患者的一般情況與生活飲食習慣。
通過國際常用的標準身體質量指數(shù) (body mass index,BMI) 進行判定, BMI≥25 kg/m2定義為超重, BMI≥30 kg/m2定義為肥胖;收縮壓≥140 mm Hg、舒張壓≥90 mm Hg定義為高血壓; 甘油三酯≥1.70 mmol/L和 (或) 總膽固醇≥5.17 mmol/L和 (或) 高密度脂蛋白≤1.15 mmol/L定義為高血脂;空腹血糖濃度≥7.0 mmol/L和 (或)餐后2小時血糖濃度≥11.1 mmol/L 定義為高血糖。
1.3 .1 納入標準
性別不限;年齡20~60歲;有超重和 (或)收縮壓、舒張壓、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糖其中一項或一項以上的代謝指標異常;自愿同意參與本研究,對研究內容知情。
1.3 .2 排除標準
存在明顯的惡液質、惡性腫瘤、冠心病、糖尿病、肝硬化、類風濕疾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免疫疾??;因服用藥物(阿司匹林、阿托伐他?。┗蚴中g (膽囊切除、心臟支架等)治療而影響觀察指標;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精神系統(tǒng)疾病,無法正確反映真實情況。
隨機將納入的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50例。實驗組通過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報告書和合理膳食建議書進行生活習慣干預,對照組不采用個性化生活習慣干預。比較干預前后兩組各項指標情況。
在研究對象知情、自愿的情況下,實驗組將合理膳食建議書和健康體重管理報告書按照不同的年齡、性別、身高和體重進行發(fā)放。
1.5 .1 合理膳食建議書
基本內容:①主食與副食搭配。一日三餐應將米、面、饅頭等主食與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的副食進行均衡配比。②粗糧與細糧搭配。將玉米、高粱、紅薯、蕎麥等粗糧與精米白面的細糧搭配食用。③熱量平衡。每日早、中、晚的熱量配比分別為30%、40%、30%。
1.5 .2 健康體重管理報告書
健康體重管理是指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對人的體重進行合理化管理,在此過程中,應摒棄節(jié)食減肥這種傷害身體的想法,并合理減輕體重的同時注重身體健康。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0.0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 (%)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的一般情況比較 [n (%),±s]
表1 兩組的一般情況比較 [n (%),±s]
組別 例數(shù) 性別 年齡 (歲) BMI(kg/m2)男女實驗組 150 103 (68.67) 47 (31.33) 42.36±9.45 25.2±3.52對照組 150 110 (73.33) 40 (26.67) 42.75±9.12 24.4±3.64 χ2 /t 0.793 0.364 1.935 P 0.373 0.716 0.054
按25~44歲、45~50歲、51~60歲分為3個年齡段。干預后,實驗組不同年齡段的超重率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超重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干預前,BMI異常檢出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干預后,各年齡段的BMI異常檢出率和超重率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2。
按25~44歲、45~50歲、51~60歲分為3個年齡段。干預后,實驗組不同年齡段的高血壓檢出率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高血壓檢出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干預前,糖脂代謝異常檢出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干預后,各年齡段的糖脂代謝異常檢出率和高血壓檢出率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已不再是重大傳染病,而是心血管疾病,而肥胖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相關研究[5]表明,血壓是否正常是由體重增長決定的,同樣,肥胖人群在體重增長時其體內的自由脂肪酸、胰島素、瘦素等也會隨之增加。發(fā)生高血壓的重要因素是由于肥胖人群不斷地刺激血管收縮和交感神經活動頻繁。除此之外,胰島素抵抗和內皮功能障礙導致級聯(lián)放大血管收縮也是肥胖引起的。肥胖不僅提高了心血管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還提高了 “三高癥”的發(fā)病率[6]。而高血壓是獨立誘發(fā)2型糖尿病以及導致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也是中風致死的重要預測指標[7],與人類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息息相關。
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失去平衡會導致人體血脂異常,而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異常變化則會引起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誘因。相關研究[8]表明,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均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一旦人體某一方面的指標發(fā)生變化,若不及時處理,將引起其他各方面的紊亂,甚至發(fā)病。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健康體重管理報告書和合理膳食建議書這種非藥物干預,實驗組的各項指標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而未進行干預的人群仍然保留原來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其“三高癥”并未好轉,甚至呈現(xiàn)加劇趨勢,也證明各項指標之間相輔相成。但要進一步了解其存在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表2 兩組不同年齡段干預前后的超重率和BMI異常檢出率比較 [n(%)]
表3 不同年齡段干預前后高血壓檢出率及糖脂代謝異常檢出率比較 [n(%)]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加,高血壓和脂糖代謝異常檢出率隨之提高,提示年齡是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且在年輕人群中也檢出異常,高血壓、高血脂呈年輕化趨勢。相關研究[9]表明,超重不僅是誘發(fā)代謝綜合征的危險因素,也是臨床治療的參考指標,還是一個轉變不良生活方式的突破口。盧東暉等[10]的研究表明,脂肪的過度堆積會增加胰島素抵抗,進而誘發(fā)糖尿病。肥胖可降低胰島素的受體數(shù)量而增加胰島素抵抗,因此,肥胖與2型糖尿病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肥胖人群可通過合理膳食、適當運動以及改變不良生活學習習慣等健康教育方式,將自身的體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并降低肥胖引發(fā)慢性疾病的幾率,也為后續(xù)的非藥物治療干預作鋪墊[9]。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的誘因均為肥胖[11],因此肥胖人群的死亡率高于正常體重人群,而且肥胖人群在生活、運動的過程中所受的限制高于正常體重人群[12]。另外,機體內的血壓、血脂和血糖均會隨時間變化而變化。超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目前國內常見的慢性病,其發(fā)生、發(fā)展將會對家庭和國家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危害人類健康,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會促進其發(fā)生、發(fā)展。個體化生活習慣干預能夠促進人們養(yǎng)成正確、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全民健康,對國家的意義重大。
健康教育這種非藥物性的生活方式干預能夠控制并延緩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進而促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慢性代謝異常的患者也可通過該方式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指標進行合理的控制,最終達到抑制并發(fā)癥的目的,同時也提高和改善肥胖人群的生活質量。為了預防慢性代謝異常,肥胖人群應對自身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通過該健康教育方式推廣應用到基礎保健措施中,從而為全民健康教育奠定基礎。
[1]胡大一.中國心血管疾病預防治療及康復若干思考 [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33(4):253-255.
[2]謝玲玎,邢小燕.肥胖與心血管疾病 [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2,32(10):751-753.
[3]Penkov DN,Egorov AD,Mozgovaya MN,et al.Insulin resistance and adipogenesis:role of transcription and secreted factors[J].Biochemistry(Mosc),2013,78(1):8-18.
[4]王黎一.個體化的生活習慣干預對超重、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治療的有效性 [D].石家莊:河北醫(yī)科大學,2014.
[5]Galbo T,Perry RJ,Jurczak MJ,et al.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fat induce 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 independently of TLR-4 signaling and ceramide synthesis in vivo[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3,110(31):12780-12785.
[6]Feng XT,Wang TZ,Leng J,et al.Palmitate contributes to insulin resistance through downregulation of the Src-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f Akt in C2C12 myotubes[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12,76(7):1356-1361.
[7]Ito-Nagahata T,Kurihara C,Hasebe M,et al.Stilbene analogs of resveratrol improve insulin resistance through activation of AMPK[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13,77(6):1229-1235.
[8]楊秀,高艷紅,田亞平.血脂及脂蛋白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腫瘤等不同疾病中的意義 [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11,32(2):141-142.
[9]王麗敏,楊春生,王達,等.中年人體質指數(shù)與高血壓、血脂及血糖關系的研究 [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5):503-505.
[10]盧東暉,張帆,陰慧清,等.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TNF-α、肥胖的關系 [J].中華全科醫(yī)學,2008,6(11):1113-1114.
[11]胡龍江,呂湛,茍連平.胰島素抵抗、瘦素抵抗與2型糖尿病并發(fā)冠心病的關系研究 [J/CD].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 (電子版),2011,5(2):387-391.
[12]儲真.飲食控制對代謝綜合征患者血壓、血脂、血糖的影響 [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5):26-27.
Effectiveness Study of Individual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verweight and"Three High Disease" in Zhongshan Region
CHEN Jie,HAN Ailong,SU Aiqun
(Zhongsh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Zhongshan 528400,China)
ObjectiveTo find the intervention population by physical examination sampling,develop the appropriate individual healthy weight management report and reasonable diet recommendation,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healthy lifestyle intervention measures.Methods300 people with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city from July 2015 to Nov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1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dividual lifestyle interven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After intervention,the overweight rate and detection rates of abnormal BMI,high blood pressure and abnormal glycolipid metabolism of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P<0.05).The detection rates in different ag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P<0.05).The detection rates of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abnormal glycolipid metabolis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ge of people with obesity.ConclusionsIndividual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f healthy weight management report and reasonable diet recommendation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weight,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lipid to achieve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metabolic abnormality,and can be extended to primary health care measures.
Weight;Lifestyle intervention;High blood pressure;High blood sugar;High blood lipid
R589
A
10.3969/j.issn.1674-4659.2017.11.1629
2017-03-30
2017-06-27
中山市醫(yī)學科研項目 “個體化生活習慣干預對人群超重及‘三高癥’治療的有效性研究” (項目編號:2016A020280)
陳潔 (1980-),女,廣東韶關人,本科學歷,主治醫(yī)師,從事健康體檢工作。
(責任編輯:張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