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張 梅 姜鐵民
(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014)
血清轉氨酶對老年冠心病PCI手術患者生存狀況的影響
吳 丹 張 梅 姜鐵民
(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014)
目的探討血清轉氨酶對冠心病經皮老年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手術患者生存狀況的影響。方法老年冠心病PCI手術患者765例,依據生存狀況分為存活組(n=718)和死亡組(n=47)。比較兩組生存狀況,對入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死亡組隨訪時間和左心室射血分數顯著低于存活組(Plt;0.05)。死亡組78.72%為院內死亡,死亡時間(5.99±3.27)d。死亡組年齡gt;75歲的比例、心率、血糖、門冬氨酸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尿素氮、尿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Ⅰ、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存活組,收縮壓、舒張壓、白蛋白水平顯著低于存活組(Plt;0.05)。年齡gt;75歲、門冬氨酸轉氨酶高、丙氨酸轉氨酶、尿酸、CK-MB是影響老年冠心病PCI手術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Plt;0.05)。結論年齡gt;75歲、門冬氨酸轉氨酶高、丙氨酸轉氨酶、尿酸、CK-MB是影響冠心病PCI手術老年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上應重視高?;颊?,給予早期干預和有效治療。
冠心??;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血清轉氨酶;生存狀況
冠心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1〕。臨床上多給予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但對于老年患者來說,由于其自身機體各項功能衰退嚴重,PCI手術后期生存狀況仍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血清轉氨酶屬于催化氨基酸轉移反應的細胞內功能酶,主要分布在人體的心臟、肝臟、骨骼肌內,當冠心病患者肝功能受到影響時,肝細胞膜通透性升高,導致血清轉氨酶水平升高〔2〕??紤]可通過血清轉氨酶水平預測老年冠心病PCI手術患者的生存狀況,本研究旨在明確血清轉氨酶對冠心病PCI手術老年患者生存狀況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PCI手術患者765例。其中男451例,女314例,年齡65~94〔平均(73.93±5.15)〕歲。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且經PCI手術治療;②年齡≥65歲;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患者;②既往有心臟瓣膜病、心肌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力衰竭;③發(fā)病前3個月內服用潛在肝損傷藥物。
1.2方法 收集入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隨訪時間、死亡時間、院內死亡、左心室射血分數、年齡、性別、收縮壓、舒張壓、心率、血紅蛋白、總蛋白、白蛋白、血糖、門冬氨酸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尿素氮、尿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Ⅰ、超敏C反應蛋白、總膽固醇。依據生存狀況分為存活組(n=718)和死亡組(n=47)。比較兩組生存狀況,對入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χ2、t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1兩組生存狀況比較 死亡組隨訪時間〔(48.36±16.82)d〕和左心室射血分數(0.40±0.12)顯著低于存活組〔(617.43±495.27)d、(0.46±0.15);t=2.813,2.168;P=0.005,0.033〕。死亡組78.72%為院內死亡,死亡時間為(5.99±3.27)d。
2.2老年冠心病PCI手術患者死亡的單因素分析 死亡組年齡gt;75歲的比例、心率、血糖、門冬氨酸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尿素、尿酸、CK-MB、肌鈣蛋白Ⅰ、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存活組,收縮壓、舒張壓、白蛋白水平顯著低于存活組(Plt;0.05)。見表1。
2.3老年冠心病PCI手術患者死亡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年齡gt;75歲、門冬氨酸轉氨酶高、丙氨酸轉氨酶、尿酸、CK-MB是影響老年冠心病PCI手術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Plt;0.05)。見表2。
表1 老年冠心病PCI手術患者死亡的單因素分析
表2 老年冠心病PCI手術患者死亡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冠心病是一種由冠狀動脈器質性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心絞痛、心肌梗死性心臟病,患者冠狀動脈內壁附著大量脂質,并逐漸由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為動脈狹窄,影響心肌血運和心室負荷。冠心病臨界病變是指血管狹窄40%~70%的病變,由于冠狀動脈造影只能反映出血管腔的相對狹窄程度,無法判斷病變的性質,因此冠心病臨界病變的治療難度較高〔3〕。研究報道,吸煙、高血壓、脂代謝異常及冠心病家族史均是影響冠心病患者生存狀況的重要因素〔4〕。但臨床上發(fā)現對上述因素加以干預后仍有部分患者的預后不佳,甚至出現死亡現象??梢?,除了常見的臨床指標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患者的預后。血清轉氨酶在臨床中曾經被應用于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但其特異性較肌鈣蛋白差,且肌鈣蛋白能夠在血液中保持較長時間的升高,因而后期臨床中逐漸將肌鈣蛋白作為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標〔5〕。血清轉氨酶屬于催化酮酸和氨基酸之間的氨基轉移酶,普遍存在于動植物、微生物中,參與氨基酸的合成和分解過程,轉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當患者肝臟損傷,血清轉氨酶水平會升高〔6〕。
正常情況下血清轉氨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肝臟內,血清中含量極少,檢測不出。本研究數據顯示,年齡gt;75歲、門冬氨酸轉氨酶高、丙氨酸轉氨酶、尿酸、CK-MB是影響老年冠心病PCI手術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這可能是由于血清門冬氨酸轉氨酶在患者心肌損傷后釋放出來,丙氨酸轉氨酶在患者肝細胞受損后釋放出來,發(fā)生機制如下:①冠心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壞死,且冠心病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可能會對肝臟造成可逆性損害,導致肝臟的丙氨酸轉氨酶和心肌細胞的門冬氨酸轉氨酶釋放至血液內〔7〕;②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時,門冬氨酸轉氨酶有酶譜周期,4~10 h內上升,在20~30 h內達到高峰,并維持3~6 d。而血清丙氨酸轉氨酶與胰島素拮抗、高脂血癥等有密切相關性,胰島素抵抗能夠增強平滑肌細胞的功能,促進血管內皮功能改變,促進形成高血凝狀態(tài)和低纖溶狀態(tài),加速冠心病的進展,同時心肌梗死后釋放出大量的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影響肝臟胰島素敏感性,形成肝損傷〔8〕。血清丙氨酸轉氨酶水平升高,提示肝臟存在慢性低度炎癥。慢性低度炎癥是阻礙全身胰島素信號通路和肝臟通路的重要影響因素。且血清丙氨酸轉氨酶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冠心病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而導致的內膜損傷所致,內膜損傷時血小板無法聚集和黏附,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促進了疾病進展。
1Lavie CJ,Milani RV,Ventura HO,etal.Disparate effects of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J〕.J Am Coll Cardiol,2014;63(11):1079-81.
2楊 威,王 霞.血清丙氨酸轉氨酶水平與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及預后的相關性〔J〕.臨床薈萃,2014;29(10):1178-9.
3Pisters R,Hohnloser SH,Connolly SJ,etal.Effect of dronedarone on clinical end point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insights from the ATHENA trial〔J〕.Europace,2014;16(2):174-81.
4王麗華.血清膽紅素對肺源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臨床意義〔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11(18):135-6.
5張麗霞,潘雙花,何英平,等.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心電圖與轉氨酶和電解質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腫瘤學雜志,2016;30(6):523-6.
6閆慶凱,鄧宜鸝,方 慧,等.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胺轉移酶與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相關性〔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4;36(15):1610-3.
7Farag AH,Elghetany SS,Elkashif MS,etal.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nd free thyroid hormones in vaginal washing fluid as markers for preterm pre-labor rupture of membranes〔J〕.J Obstet Gynaecol Res,2015;41(9):1352-6.
8趙 凱,藺 宇,李永健,等.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與血清 ALT 水平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2015;55(24):49-50.
〔2017-04-11修回〕
(編輯 袁左鳴/滕欣航)
R541
A
1005-9202(2017)22-5589-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2.045
張 梅(1966-),女,博士,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冠心病介入治療研究。
吳 丹(1971-),男,碩士,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冠心病介入治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