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兩代守護百年老站薪火相傳
初冬時節(jié),山風料峭。清晨,青龍橋火車站站長楊存信,身著筆挺制服,到站臺上例行每天的巡視。在這座超過百歲的老站中,楊存信已經工作了36個年頭。然而,更早時候,楊存信已經與這座老站結下不解之緣。時間的橫軸反向推移,1951年,楊存信的父親來到青龍橋站,擔任站長。楊存信指著車站旁一排如今已廢棄的老房回憶:“過去,這里是鐵路職工宿舍,我是在這里聽著火車汽笛聲長大的。”
一座百年老站,凝結了楊存信和父親楊寶華兩代鐵路人的年華。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父親楊寶華調到青龍橋火車站工作?!澳鞘且粋€冬天,三人一間的宿舍,父親的床在門邊,一覺醒來,從門縫飄進來的雪,能有厚厚一層。”楊存信深記父親給他講述的第一天到青龍橋車站上班的經歷。
“我從五六歲開始,就承擔起了給父親送飯的任務,從那時起,我對鐵路工人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印象,白天看父親和同事們在小站扳道岔、打旗語、接發(fā)列車,晚上聽著汽笛聲入眠?!睏畲嫘呕貞浾f,父親退休后,他接了班。他謹記父親教誨,從扳道工到值班員,近10年歷練,楊存信戴上了“001號”胸牌,榮任站長,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兩代人,守護一座老站,轉瞬已是半個多世紀。
作為老京張鐵路始建的13個車站之一,青龍橋站曾是熱鬧忙碌的,南來北往的旅客在這兒乘車,進出北京的火車在這里最具標志性的“人”字形鐵路進行技術性???。
楊存信在站臺上巡視
“印象最深的是,剛參加工作時,一趟趟列車還都是蒸汽機車,后來就變成了內燃機車,再后來,就是咱們的和諧號?!睏畲嫘鸥袊@。老站像是一本活的教科書,一頁頁記錄著中國鐵路的發(fā)展。2008年,老站退出客運業(yè)務,僅保留列車??抗δ?。
如今,盡管每天僅有四五趟列車???,但老站并不冷清。作為國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百年車站,這里成了探尋中國鐵路歷史的旅游勝地。眾多游客慕名而來,在歷經百年風雨的老站房、詹天佑像前,細細品味中國鐵路之源。對于楊存信而言,守護老站的文化傳承,成了另一重要責任。
“這些年來,青龍橋站和這里的‘人’字形鐵路,陸續(xù)被評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等,這賦予了我們新使命?!睏畲嫘耪f,“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特別提到了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老京張是中國鐵路建設的起點,而青龍橋站,更是古老的長城文明與近代中華鐵路起源的交匯點,我們一定要把它保護好。保護好老站,傳承好文化內涵,對我來說,是對黨的十九大精神最好的踐行。”為此,目前,楊存信在不斷搜集老站相關文物資料、修復老站設施、恢復老站舊時風貌等方面,積極奔走。
老站房后有間陳列室,里面掛著許多幅老照片。每一張照片,楊存信都能滔滔不絕地講出一段故事。
“這張照片是孫明經老先生在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到青龍橋車站拍攝的。拍攝完不久,戰(zhàn)爭就爆發(fā)了,因此特別有紀念意義?!睏畲嫘耪f,一次偶然機會,他在一本畫冊上看到這張老照片,于是輾轉聯(lián)系到孫明經的后人,這張老照片歷經半個多世紀后,終于回到了青龍橋站。
保護老站文化,楊存信一直在路上。最近,楊存信得知一位抗戰(zhàn)老兵曾在青龍橋車站接受日本投降,他打算聯(lián)系老兵的后人,將老人的筆記捐給車站永久收藏。
“如今,喜逢新時代,趕上了好時候,我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崗,當一位守護老站的好哨兵?!睏畲嫘耪f。
冰野據(jù)《日報京郊》趙語涵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