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鳳/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石碁中學
文言虛詞的教學方法初探
張春鳳/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石碁中學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文言文教學中卻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師講究實效性,在教中突出對文言知識(實詞、虛詞、句式、通假、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掌握落實,而忽略了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認識不深入,也就只停留在學習的外在動機上,即應付考試。長此以來,學生疲于應付,厭學文言文的情緒逐步加深,望文生畏,甚至排斥文言文。
文言文;虛詞;教學方法
文言虛詞與實詞相比,文言虛詞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用法比實詞靈活,往往一個詞有好幾種用法,好幾種意思,甚至分屬好幾種詞類。古漢語中許多虛詞都有好多種用法,一個虛詞可以當現代漢語好多虛詞來用。我們在閱讀時,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去找現代漢語中恰當的詞語來解釋。如 “于”字在古漢語中主要當介詞使用,它幾乎可以同現代漢語所有的介詞相對應。例如: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相當于“在”);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相當于“自、從”)③古已有之,于今為烈(相當于“到”);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相當于“對、對于”);⑤歸璧于趙(相當于“給”);⑥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相當于“比”);⑦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相當于“被”);⑧業(yè)精于勤(相當于“由于”);⑨故燕王欲結于君(與、和、跟、同)。還有用法更多的虛詞,如“其、而、以”等。二是使用頻率比實詞高處許多,許多常用的虛詞,在一篇文章中會反復出現。三是語法功能比實詞強,實詞往往要靠虛詞的組合、連接、輔助而成為完整的句子,體現不同的意思,表達不同的語氣,抒發(fā)不同的感情。清人袁仁林說過“千言萬語,止此幾個虛詞出入參伍其間,而運用無窮”。四是在漢語的發(fā)展歷史長河中,變化比實詞大得多。文言虛詞與現代漢語中的虛詞差異較大,現代漢語虛詞一般就當虛詞用,而文言虛詞因為是從實詞演化而來,所以大部分虛詞都有實詞的含義,所謂“虛詞不虛”,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文言虛詞與現代漢語虛詞的差異表現最明顯的莫過于語氣詞,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現代漢語則用“啊、嗎、呢、吧、呀”等,沒有一個相同。文言虛詞,基本不變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極個別。正因為用法復雜,才給我們現代人閱讀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難度,就連古人也覺得“實字易訓,虛詞難釋”。(阮元《經傳釋詞序》)
荀子《勸學》中有言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其中“水”字為何意,可以利用整個句子的大意加以推測?!八北疽饩褪窃丛床粩嗟亓魉词强吹靡?、摸得著的那個實在的水。而在這里它被放在了情態(tài)動詞“能”的后面,放在“能”后就有了動詞的詞性,因此,“水”這里就由名詞做了動詞。而它的意思則需要它所在的句子的前后句來推斷。根據前后語句的大意,可知“水”在這里是“游水”“游泳”之意。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有云:“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边@其中的“乃”,它的含義豐富,有“于是、就、才、你、你們、竟、竟然”等很多釋義,如何正確選擇它在這句話中的意思,可以根據它所在語句的前后語境來判斷。如果選擇“于是、就”,那么前后沒有很明顯的順承關系。如果選擇“才”,而前后兩句間也不需要這樣的條件關系。如果選擇“你、你們”,那么前后語意將會變得混亂。最后,根據前后文意,我們選擇“竟、竟然”之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愿望就越低落?!币敫淖儸F狀,就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朗讀激趣,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真意。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能夠培養(yǎng)語感,能夠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古人治學經驗的結晶,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應重視教師的范讀,教師要用自己抑揚頓挫、真情流露的朗讀來感染學生;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引導學生讀準寫音,讀準句讀,讀出感情,讀出真情。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我請同學們分角色朗讀課文,同學們的積極性非常高。雖然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不足,但同學們享受到了朗讀所帶來的樂趣。在后面的分析中,學生很快就把握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老師孔子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誘,子路的直率,冉有的謙虛,公西華的謹慎,曾皙的淡泊高潔。
某篇課文情節(jié)改編成舞臺作品并演出。這種方式非常新穎,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較高。如在一年的元旦晚會上,我班學生成功將《鄒忌諷齊王納諫》進行改編并搬上了舞臺。這是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形象的智慧結晶。他們真正做到了與課本主人公同命運,共悲喜。這種表演是很有效的激趣方式,使學生真正參與進來。但受課時、舞臺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在課堂上實際操作比較困難。
文言文的教學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虛詞也不例外。所謂的語感,就是把一種語言的表達習慣印在腦子里。腦子里有這個表達習慣,或說有各式各樣的模式,看到新的,舊的就會跳出來,新舊聯系,就會知道新的是什么意思。舉例說,讀《赤壁賦》中有“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中“此非……乎”表反問語氣,以后再讀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比照舊模式,立刻就能理解了。如果學生腦子里沒有這許許多多的模式,看見新的就會莫明其妙。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除“熟”以外別無他法。對于文言來說要想熟就得“多讀”,因為“言語實踐是培養(yǎng)語感的唯一途徑”,而文言我們生活中已經基本不使用了。
《醉翁亭記》全篇用了二十一個 “也”?!耙病痹谖闹械恼Z法功能不外乎判斷、肯定、贊嘆、解釋說明這四種。 “也”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如果僅僅是判斷解釋說明之類那還有什么意思,誰聽誰都會覺得索然寡味。從整體來看,全文由于“也”的運用,使得文章有一種獨特的韻律美和音樂美。全文24個句子,竟有21個結尾運用了“也”字,可謂一韻到底,這樣的散文不是跟詩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正因為如此,使文章形成了一唱三嘆,回腸蕩氣的抒情表達效果,讀來極具音韻之美。第二文中的21個“也”字句,每一句都是一幅色彩鮮明生動逼真的圖畫,或風景或風俗或人物或生活,每一句都再現了滁州山美、泉美、亭美、四季美、官民同樂美,“也”也是凸現文章主題美的一種技巧。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這一主旨,正是在這21個“也”字句的一再亮相登場中才得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渲染、體現并酣暢淋漓地展示給讀者的?!巴灿枚畟€‘也’字,逐層脫卸,逐步頓跌,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創(chuàng)調也”。
我們可以根據選文的特點,在一段時間內把目光集中在一兩個虛詞上,如教《師說》可以學“之”,聯系以前的知識,集中體會、集中訓練,這篇文章中“之”用于主謂之間就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加上下一篇課文《赤壁賦》中的“茍非吾之所有”、“吾與子之所供適”,可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所有有“之”的句子,反復比較,看看這類句子是怎樣說的,以后遇到類似的句子自然就知道了。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大膽探索,勇于實踐,找到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備注:本文為廣州市教育科研協作基地——基于“五環(huán)學習法”的特色發(fā)展研究基地(編號:14XZ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