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霞 / 四川內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翻譯如何應用在外語教學中
鄧春霞 / 四川內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在外語教學流派中,除語法翻譯法、暗示和社團語言學習法之外,其他諸多教學法都認為翻譯會陰礙第二語言的學習,主張只用目的語授課。但長期實踐的結果表明這些教學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外語教學是否應該使用翻譯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綜述了翻譯在各處語教學流派中的角色,結合當今人們對翻譯的態(tài)度,意圖對翻譯在外語教學中應有的作用初步探討。
外語學流派;翻譯;外語教學
幾個世紀以來,為了促進語言學習,翻譯一直為外語教師和學生所使用。但在不同的教學流派中,翻譯起著不同的作用。有的認為,翻譯是幫助學生理解和進行寫作練習的一個重要方式,有的則認為,翻譯應被拒之于外語課堂門外。正如Mallmkjaer(1998)指出,外語課堂上是否使用翻譯,各門各派,秉承各自的理論,都有相應的態(tài)度。但是,許多教育者對翻譯的態(tài)度是排斥多于利用。尤其是20世紀以來,許多語言教學的理論和教學流派都認為,二語教學不應借助于
1.語法翻譯法。
語法翻譯法應溯到16世紀的歐洲。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原本是教育,商業(yè)、宗教通用語
言的拉丁語被英語、法語和意大利語所替代,拉西語只成為一門被認為可以訓練學生心智的課程。學習拉丁語的基本方法就是死記硬背單詞、語法規(guī)則,及脫離離別境的翻譯練習。到19世紀,這種學習,拉丁語的方法成為教任何一門外語的方法,也就是我閃所熟悉的語法翻譯。根據(jù)Richards & Rodgers(2008),語法翻譯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首先詳細分析和講解目的語的語法規(guī)則,然后通過互譯句子和課文來運用這些語法規(guī)則。在語法翻譯法中,學習者的母語充光參照系的角色。但是對于許多外語學習者說,通過語法翻譯學習外語就是記語法規(guī)則、記單詞、練習翻譯文學作品,這種方法很容易讓學生對學習外語失去興趣,而且語法翻譯法不能全國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外語時得交流的能力,特別是口語能力。長期使用語法翻譯法會使學生患上“外語聾啞病”。逐漸地,語法翻譯法不再受歡迎。Catford(1965)認為,語法翻譯法的主要缺陷就是用了死的語法和不恰當?shù)姆g。他認為,模糊無用的語法和無意義的脫離上下文的翻譯。他認為,模糊無用的語法和無意義的脫離上下文的翻譯就是死的語法和不恰當?shù)姆g。
因此,盡管語法翻譯統(tǒng)治了外語教學一百年,但隨著口語水平成為衡量外語教學水平的標準之一,隨著研究者們的視角轉向第一語言的習得,逐漸地,直接法替代了語法翻譯法。
2.直接法。
直接法流行于20世紀初的平美國,之所以稱為直接法是因為目的語被直接教授,不借助于母語的翻譯(Larsen-Freeman,1986)。直接法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是:課堂上不允許使用翻譯,主張通過使用目的語教授常用單詞、句子和交流技巧。但使用直接法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完全排除母語與翻譯練習,使得學生不易掌握一些復雜的概念。同時,使用過多的外語迂回解釋某一語言現(xiàn)象往往浪費了課堂上富貴的時間。而且,直接法要求外語教師應以外語為母語,如英語教師要求是英語為母語的英、美等國人,而這一點,在外語教學中是永遠不切實際的。
3.聽說法。
二戰(zhàn)期間,美國由于軍事目的的急需大批能說外語的人才,這促成了聽說法的誕生,聽說法根植于當時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這一方法的特點是:重復句型操練,記憶對話,注重學習者的發(fā)音、重音、節(jié)奏和語調,錄音和錄像也在這個方法中起很大作用。像直接法一樣,聽說法也排斥使用翻譯,母語被認為會產生干擾而被拒之于課堂門外,外語教師只用目的語授課以免母語干擾目的語的習得(Larsen-Freeman,1986),到60年代末,教育者們又一次發(fā)同聽說法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而大量的句型操練、模仿和簡單重復使學生處于“鸚鵡學舌”的狀態(tài),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Duff(1989)認為,教育者對翻譯的批評,主要是由語法翻譯法這一枯燥的學習方法引起的。但是教育者們卻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翻譯還可以被用在許多其他方面。例如,可以作為直接法的補充而不是徹底地否定它;翻譯練習既可以是口語的也可以是書面的;翻譯也可以是有語境的翻譯。再者,衡量翻譯的成功與否應是一種標準,而不是用對等的詞匯和對等的語法來衡量(Swales,1990;Flowerdew,1992)。
近年來許多學者又開始重新評價翻譯在課堂上的作用。教育者們開始質疑把翻譯趕出課堂是否正確(Howatt,1984;Duff,1989)。Atkinson(1987)認為,教師可以把翻譯當作一種教學技巧揉合在交際法中。Husain(1994)也認為,翻譯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并不意味著你又倒回了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中,而是把它當作一種技巧、手段,是對交際法的補充,而不是一種方法。Husain(1994)總結了把翻譯融合于交際法中的基本原則:①學生應最大限度地接觸目的語;②在課堂中母語應被巧妙地運用;③教師應提供讓學生進行翻譯練習的語境;④用于翻譯的材料應真實且具有時代性;⑤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強調目的語與母語之間的差異。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外語教育者和翻譯者也認為,翻譯應成了現(xiàn)在的教學手段的補充(郭銘華,2002;Leveston,1985;Zohrevandi,1992;Chan,2000;文秋芳,郭純潔,1998),其中Zohrevandi(1992)認為,翻譯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只是一種可以讓學生學習語法,構建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只是一種可以讓學生學習語法,構建并激活詞匯知識,鍛煉聽、說、讀、寫技能的資源性工具。Levenston(1985)認為,角色扮演中的口語翻譯,會使毛毛蟲課堂中的語言應用更具交際性。例如,一個學生扮演一位只會講英語的旅行者,想在郵助這位游客。在教授閱讀和文化方面知識時,Chan(2000)認為,讓高水閏的中國學生學習中國文學作品的英譯本,能促使學生用英語表達他們早已熟知的文化概念。她認為,原著和譯本的對比學習是師生都可以采用的一種學習技巧。Upton(1997)比較高低外語水平組的閱讀過程時發(fā)現(xiàn),低水平較高水平學習者更頻繁地借助翻譯來理解文章。文秋芳(1998)的研究結果表明,在英語寫作過程中,母語的主要功能是轉換中介、內容生成中介、形式檢索中介、內容驗證中介和程序管理中介。Kodayashi & Rinnert(1992)比較了日本學生通過翻譯寫的英語作文和直接用英語寫的作文,發(fā)現(xiàn)語言水平低的學生與水平高的學生相比,明顯得益于翻譯。Liao(2006)調查了臺灣學生的使用翻譯學習英語的信念,旨果表明,大多數(shù)受方試變人翻譯在他們的英語學習中起著很重要的積極作用。
總這,在外語教學的初期,翻譯就曾是各種外語教學法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在語法翻譯法時代,翻譯是教與學的核心;在社團語言學習法和暗示法中,翻譯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在直接法、聽說法、沉默法、自然法、全身反映法和后業(yè)的交際中,翻譯和母語的使用被拒之外語課堂門外。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教師認為,翻譯應被運用于外語教學之中。桂詩春先生(1985)的看法很有道理: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學習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語為起點。郭銘華先生認為(2002),如果我們對母語使用得當,它可以起到我們外語教師所起的作用:像一根手杖,在學習者站不住走不穩(wěn)的時候,給他支撐,助他學步,以便他盡快獲得獨立行走的能力。Howatt(1984)變?yōu)椋涸跊]有任何可信服的理由之下,翻譯被人們棄之已久,現(xiàn)在應是人們重新審視它的時候了。要研究翻譯在學習者的外語學習過程中究竟起什么樣的作用,教師如何巧妙地將翻譯運用于外語教學中,還需要理論研究和外語教學實踐做很多工作,這是一片值得進一步探索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