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健
小學階段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塑造學生品格的特殊階段。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品質至關重要。筆者根據課標精神,以及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摸索出了一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模式,即“課前體驗,初步感知—課中交流,深化感悟—課后實踐,身體力行”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教學為例,介紹具體做法。
一、課前體驗,初步感知
所謂“課前體驗,初步感知”,就是在學習目標確定之后,讓學生初步了解教材,根據教材給出的范圍,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學校周邊體驗生活,并對教師給出的問題獲得初步印象,用已有的道德標準來衡量周圍的事物。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社會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通過實地觀察和參觀訪問體驗、感知學習內容,獲得社會經驗,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實踐體驗,為后期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如在開展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的教學之前,筆者首先認真鉆研教材,給學生擬出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你真切地感受過哪些快樂?你是否發(fā)現過別人的快樂?你有沒有經歷過別人主動邀請你分享他的快樂,你當時是什么態(tài)度、有哪些真實的想法?你有沒有摻雜著痛苦和汗水的快樂?你有沒有過因為幫助別人而獲得快樂?你有沒有發(fā)現,在你的生活視野里,有的人因為能夠幫助別人而感到快樂?你或者你認識的人,有沒有從煩惱轉為快樂的經歷?有人說,富裕的人和不富裕的人,他們的快樂與煩惱幾乎沒有差別,通過調查,你的答案是怎樣的?課本中的李萌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你有什么看法?你有過自己化解煩惱的成功經歷嗎?爸爸媽媽吵架了,這可是一件煩惱的事情,你有沒有幫助他們成功化解矛盾的經歷?調查你周邊的成功人士,他們是否遭遇過困苦和挫折,這些對他們的人生有何影響?在采訪過程中,你受到什么啟發(fā)?有怎樣的感受?你是否遇到過挫折,你是怎樣對待的?……
然后把問題單發(fā)給學生,讓他們對照課本初步了解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對于這些問題,筆者并不要求學生面面俱到,但是對每個問題都要做認真思考,然后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些活動去踐行,要求留有第一手資料,一周后在課堂上交流。
二、課中交流,深化感悟
所謂“課中交流,深化感悟”,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交叉教學,讓教材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讓學生已有的經驗得到升華,讓模糊的認知更加明朗化。學生由于受認知水平所限,他們對通過調查、采訪了解到的內容,或正在進行著的現實生活情境的認知并不能一步到位,甚至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與機會,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來,幫助學生提高認知水平、辨析道德行為的能力,加強道德體驗,升華道德感情,通過生活現象感悟道德本質。在學生統一思想,初步有了正確的道德觀念之后,教師再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結合課本和周邊環(huán)境中的實例進行更深層次的辨析、認知、評判和反思,使學生的道德水準通過教學實踐得到升華,獲得更深切的體會。
雖然課前項目繁多,但總有一兩項適合自己,所以每個學生都會做,也樂意去做這樣的活動。一周后的課堂上,筆者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合作小組,讓他們交流一周來的收獲,學生們的發(fā)言精彩紛呈,見解各異。有的分享快樂,有的介紹排解煩惱的經驗,有的講述周圍的人樂于公益事業(yè)的動人事跡……通過小組交流后,小組推薦一部分講得比較好的同學在班上交流,然后結合課本上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內化感悟到的行為標準,以豐富獲得的情感體驗,強化道德認知。對于一些有爭議的內容,再組織學生展開辯論。例如,對課本中“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說法,許多學生不理解,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鑒于此,就可采取辯論的方式幫助學生們理解,讓認同該觀點的學生站在一邊作為正方,不認同該觀點的學生站在另一邊作為反方,再展開辯論,讓學生們通過辯論能夠以正確的方法、辯證的態(tài)度去面對自己生活中的不同境遇,知道在面對艱難的時候,不僅會失去生活中一些美好的東西,也會收獲一些別人得不到的東西。同時,也讓那些生活在比較優(yōu)越家庭的孩子,特別是那些“無憂無慮”的獨生子女,意識到舒適的生活確實美好,但是也需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這樣才能經得起風雨。當然,這種辯論的目的,也不是要判斷誰對誰錯,只是讓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想法。這對那些面臨生活反差比較大的學生有所幫助,使其不會因為家庭的變化而對生活失去信心和熱情。
三、課后實踐,身體力行
所謂“課后實踐,身體力行”,就是讓學生將課堂上已經達成共識的道德標準,應用在今后的生活實踐中,并用此標準來衡量周圍的事物,作為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尺度。學生在不斷地身體力行中逐步深化自己的道德認知,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影響著周圍的人群,讓自己以及他人向著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轉化。課后實踐,是強化學生已有的道德情感認識,鞏固已有的道德標準,是課本中的認知延伸到學校、家庭、社區(qū)等周邊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進一步體驗,是學以致用的良好途徑。這就是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過程。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進一步讓學生找一找自己往日或今天的快樂,并將其寫在“快樂卡片”上,或者畫成反映自己快樂心情的畫,然后把這種快樂分門別類地在教室學習欄中展示,以期達到互相學習、互相影響的效果。此外,根據課本提示,幫助學生自制一張一周心路歷程卡,以記錄一周之內自己的心路歷程,并寫明原因,加上表情符號。定期以小組為單位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說一說自己的心情故事,把快樂分享給他們,以排解憂愁和煩惱。為了豐富學生的課業(yè)生活,陶冶他們的情操,實現自我提升的目的,筆者還請學生們自編自演心情劇,講名人故事和發(fā)生在身邊的心情故事,用不同的方式,鞏固、加強學生們的道德品質意識。
思想品德教育是持續(xù)性的,不會只靠一兩堂課就能解決問題。在此所說的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是,學生所獲得的經驗和體會基本上都是來源于生活,再經過課堂上思想火花的碰撞之后,逐漸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質。但這種良好的品質還需要在以后的生活中進一步地實踐,逐步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品質。這就需要開展持久性的活動,如心情日記快樂成長冊等,同時也需要教師的跟蹤指導。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