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摘要:一個“聰”字詮釋了所有學生應該具備的內(nèi)涵:用耳朵仔細聽,用眼認真看;用口大聲說,用心真切記。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往往數(shù)學老師都認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語文老師的事,忽略了學生上課聽、說、看、用等習慣的培養(yǎng)。其實,好的習慣才是學生終身受用的法寶,更是學好數(shù)學的奠基石。
關鍵詞:數(shù)學學習;好習慣;聽、說、看、用
作為數(shù)學老師責無旁貸,理應承擔起學生習慣培養(yǎng)的責任,讓學生用好的數(shù)學習慣,澆灌數(shù)學之本,綻放數(shù)學之花。那么,如何才能讓低年級的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數(shù)學習慣呢?我認為應從“聰”字說來。
一、 想“聽”——聽出數(shù)學的聲音這是形成好習慣的起點
一個“聽”字簡簡單單,如果要讓低年級做到“想聽”真是難上加難。低年級的學生好動是天性,好玩是本性,而數(shù)學的枯燥性是現(xiàn)實版。如果讓現(xiàn)實版的數(shù)學變得有靈性,超過學生的天性和本性,那么“聽”之定會水到渠成,這就要求教師會“捕獲”學生的心,在教學設計上下大工夫,變數(shù)學課堂為“故事堂”,讓故事把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從而學生就會自然形成一種“想聽”的需求。如在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中學習“認識位置”時,我這樣引入:“一只小貓叫喵喵叫,它想回家了,可是它不知道家呀,但聰明的貓媽媽在小貓的身上貼了一張卡通畫,上面寫上了家的位置,我家前面是(豬老大),左面是(小兔家),右面是(大馬家),后面是(小熊家),請您把它送回家”,學生越聽興趣越濃,有幾個聰明的學生還動起筆來。這樣,很輕松地就把學生想聽的欲望撥打起來,學生從故事中不僅收獲愉悅的心情,而且聽出了數(shù)學所發(fā)出的聲音:故事中有濃濃的數(shù)學味。
其實“聽”是層次的,也是有講究的。聽老師講是表面的層次,是獲取知識的直接通道。更深層次的聽是“傾聽”,聽別的同學的聲音,從中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能量,這才是聽的最深境界。
二、 真“說”——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是積淀好習慣的著力點
“說”是聽了以后經(jīng)過大腦加工表述出來的中等層次的需要。一個愛說的學生是一個思想豐富的學生,一個愛說的學生才會在心靈的田野上尋找方法。其實,作為數(shù)學教師經(jīng)常運用“問答式”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讓學生找到想說的方向。但也有致命的弊端: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真實想說的話又被教師給消滅了(這種情況往往出現(xiàn)在公開課上,教師恐怕學生奪走了自己的亮彩)。例如在教學15-7=?的時候,我沒有讓學生立刻去說說想法,而是讓學生用這個算式編一道減法應用題,其實還是想讓學生說出算式的意義,學生的思想非常豐富,編出的題也非常有“個性”。這一過程不是可有可無,學生說出的話既是對題意的理解,也是對結(jié)果由來間接地給予了解釋,然后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出來。再展示說的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更是精彩紛呈。第一個學生用的是“相加算減”,即7+8=15,所以15-7=8,我對于他的方法報以掌聲同時將這種方法以這個同學的名字進行了命名。這時,班級頓時沸騰。想說的人越來越多,第二個學生站了起來,它用的是“破10法”,他津津說道:用10-7=3,3+5=8。我還沒有說話呢,低年級的孩子掌聲都響起來了,表示他們都非常認同該同學的方法,其實這也是我們老師需要的方法,被學生給說出來了,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學生說出來的話就形成了一種思想,多種思想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力量,這種力量的背后也是想說習慣的積淀。
其實“說”也是有層次的。直接說出心里的想法是個人思想的低層次的萌發(fā)。更深層次的說是“小組內(nèi)互說”,說出各自的觀點,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這才是說的最深境界。
三、 細“看”——看出習題的真實性這是養(yǎng)成好習慣的關鍵點
俗話說“細工出巧匠,馬虎不成才”。細心是一種習慣,更深層次來說是一種品質(zhì)。作為數(shù)學老師,我們比任何人都清楚:智力好不代表成績好,但細心度高的學生一定是成績好的。這就應了一句話,做題時應做到“三到”:(1)心到:用心仔細地記;(2)手到:用手仔細地寫;(3)嘴到:用嘴仔細地說。其實這“三到”都是由“看”演繹而來。例如在本學期的期末考試結(jié)束以后,我對本班的錯題進行了統(tǒng)計,結(jié)果讓你大吃一驚:(1)抄錯符號的有3人,占5%;(2)抄錯數(shù)字的有6人,占10%;(3)演草紙謄寫錯誤的有3人,占5%;(4)全班由于審題不細、粗心大意錯誤的占94%。細是一種能力,更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備素養(yǎng)。
其實“看”也是有層次的。表面的“看”看到的是眼簾的表象,更深層次的看是“習題的本質(zhì)”,看到的干擾條件能輕松排除,這才是看的最深境界。
四、 深“記”——記住數(shù)學必備的知識這是培養(yǎng)好習慣的快捷點
有很多老師認為數(shù)學是智力性的知識,無需讀、背。所以本該數(shù)學晨讀的時間活生生地被語文老師給“搶走了”。有許多定義、定理性的知識,學生雖然理解,但不能熟練掌握,怎么可能會自如應用呢?例如我在每教完一個數(shù)學定義時,我會讓學生閱讀此定義,你能找出里面的關鍵字嗎?在學生說完以后,讓他們自由記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記憶,聽了六年級王老師的一節(jié)《圓柱的體積》計算時,讓我感慨萬千,他們班學生的計算能力個個頂呱呱。原來他巧妙地把 3.14 乘一個數(shù)的平方,讓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方法,記得滾瓜爛熟,用起來非常自信,做起題來非常輕松。如 3.14×25×25(25的平方)=1962.5,而計算3.14×2.5×2.5時,只要移動一下小數(shù)點就輕松得到結(jié)果19.625。其實“深記”對于解題來說也是一種策略,同時也是好習慣培養(yǎng)的過程。
路漫漫其修遠兮。學生良好數(shù)學習慣的培養(yǎng)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我們有恒心、有方法,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學生定會擁有一個良好的數(shù)學習慣!一旦有個好習慣作數(shù)學的奠基石,那么何愁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不發(fā)展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