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劉慷 蒲蕓茜
“大事小事找‘包包干部,服務貼心周到,什么問題現場都能解決?!痹趶V元市劍閣縣,有這樣一群人,被當地百姓形象地稱為“包包干部”。他們是劍閣縣的村組干部和鄉(xiāng)鎮(zhèn)書記。
只要出門工作,他們都會提著或背上一個特制的工作包,上面印著“為民務實清廉”幾個字,只是不同鄉(xiāng)鎮(zhèn)的包上印著各自鄉(xiāng)鎮(zhèn)的名字。據了解,這是劍閣縣紀委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進一步改進基層干部作風,增強干部與群眾的密切聯系,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而推行的一項舉措。
起因:基層痼疾 干部一問三不知
劍閣縣是廣元市的農業(yè)大縣,轄57個鄉(xiāng)鎮(zhèn),農村人口多。作為密切聯系群眾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基層干部,特別是村組干部的工作尤為重要。
今年5月25日,劍閣縣委常委、紀委書記母雪龍到白龍鎮(zhèn)調研,處理一起信訪案件。在白龍鎮(zhèn)小埡村向當地村干部了解情況時,他發(fā)現村干部對村民的訴求不清楚,對惠民政策一知半解,對黨紀黨規(guī)張冠李戴。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文書一張紙一支筆都沒帶……
在另外一個鄉(xiāng)鎮(zhèn)村組調研時,關于當地農民人均收入有多少這樣的基本問題,該村黨支部書記回答的是一個數字,村委會主任回答的卻是另外一個數字。
這些干部對于政策的回答往往都不明白、不熟悉,甚至個別人不耐煩了就會說“你們去問上面”。這樣一來,使得群眾對干部的信任下降了不少,也導致出現很多信訪事件。
“開會時都打空手、聽天書,下去宣講政策一知半解、斷章取義,涉農惠農政策不明白,全村的發(fā)展規(guī)劃不熟悉,群眾的訴求和呼聲不清楚……這樣的干部怎么帶領當地發(fā)展?”母雪龍感嘆,在劍閣縣,農村干部普遍面臨年齡大、文化水平不高的現狀,很多村組干部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村新的發(fā)展。但這些干部都是村民民主選舉產生的,他們也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
如何用好這些干部,讓他們對群眾的事如數家珍,把惠農惠民政策原汁原味地傳達給群眾,把黨紀黨規(guī)記清楚,改變作風、樹好黨在基層的“形象”,成了擺在當地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破局:制度創(chuàng)新 “包包干部”應運而生
既然他們記不住政策,何不把政策印成小冊子裝在身上,遇到群眾咨詢,隨時拿出來念?既然不能解決群眾遇到的問題,何不把問題記下來,然后再反映給上級干部來解決?
母雪龍腦海中閃現出一個念頭,給他們每人發(fā)一個包包,里面裝好所需的東西,隨身攜帶。
就這樣,“包包干部”應運而生。
包包里面究竟裝哪些東西?經過大家的討論,最終形成統(tǒng)一的方案。在包包上面印上所在鄉(xiāng)鎮(zhèn)的名字,印上代表干部形象的“為民務實清廉”幾個大字。包包里面標配“八件套”:一個筆記本、一本黨章、一本“兩個準則四個條例”解讀、一本脫貧攻堅微讀本、一本應急工作手冊、一本惠民政策指南、一張信訪工作明白卡、一張便民服務卡。
“我們把黨章和四個條例裝在包包里,目的就是讓每名黨員干部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和反腐倡廉的各項要求,時刻警醒自己不該拿的不拿,不該吃的不吃,堅決杜絕違反黨紀國法的行為?!蹦秆埖莱鼍売?。
“如何管好干部、用好干部,才是我們工作的初衷,通過‘包包干部來倒逼落實,這也是紀委解決‘治本的關鍵?!蹦秆堈f,其實,在不同時期,包包都是干部工作的工具,都被賦予了歷史使命和意義。現在再給干部配包包,再定義包包的內涵,是對歷史的追溯和傳承,再建干部為民的溫暖情懷,再塑群眾心中真正的干部形象,讓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
實效:責任更重 隨身包包猶如“緊箍咒”
“背上這個包包,我感覺更重了?!倍盼膹娛前堟?zhèn)小埡村黨支部書記?!安皇沁@個包包有多重,而是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倍盼膹娊忉屨f,過去,他最擔心村民問他低保問題,因為很多政策自己也不清楚?,F在遇到村民們問及相關情況,他拿出包包里的惠民政策指南就可以回答。“底氣足了,按照包包里的政策解讀資料解釋就對了,還起到了很好的監(jiān)督作用。”杜文強說,“提個包包,走到哪兒別人都知道你是干部,走到哪兒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在白龍鎮(zhèn)槐樹村,村黨支部書記何明鋒成了小有名氣的“包包干部”。每天他都背著包包到農戶家里、到田間地頭。一組扶貧戶賈子勇想用產業(yè)發(fā)展資金發(fā)展雞苗養(yǎng)殖,何明鋒馬上打開包包,拿出脫貧攻堅手冊和惠民手冊,給農戶認真講解,并把需求記錄下來。如今,何明鋒深刻體會到:“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配備這個包包,是群眾工作的法寶?!?/p>
李慶芝是今年剛考到槐樹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干部。作為一名剛畢業(yè)不久的女孩,讓她每天提著一個黑色的工作包包上班,起初有些不情愿?!芭容^愛漂亮,覺得這個包包不怎么好看?!崩顟c芝說,“可是我剛參加工作,對很多政策不熟悉,遇到老百姓問我,我就拿出來念給他們聽,才發(fā)現這個包包很實用”。
“干部們背上包包,比以前更有責任感了”“背上包包,為民服務更務實了,我們關心的,他們都時刻記在本子上,裝在包包里”“我們問政策,他們能給我們講得更清楚了”……采訪中,談起“包包干部”的變化,群眾贊不絕口。
推廣:制度保障 “包包干部”不流于形式
如何讓“包包干部”不流于形式,落實到位?
劍閣縣各個鄉(xiāng)鎮(zhèn)建立了分類管理臺賬,將定期制定責任清單并進行檢查。同時要求干部定期進行履職述職,不定期地抽查干部包包攜帶情況,抽閱民情日記,對于不帶包的干部和落實不到位的干部要扣分。
如今,這個隨時背在身上的包包,讓劍閣縣在治理村組黨員干部“小微腐敗”上找到了現實可行的路子。目前,全縣57個鄉(xiāng)鎮(zhèn)5446名“包包干部”都裝著這些標配的資料,把從嚴治黨的各項要求、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惠民利民的政策措施、安全應急搶險、重點矛盾信訪問題處置等隨時抓在手上,記在心里,落實在現場。
“一個小小的包包,亮的是黨員的身份,背的是干部的責任,接受的是群眾的監(jiān)督。”劍閣縣委書記向永東說,為每一個基層干部配備一個工作包是劍閣縣常態(tài)化制度化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推動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一項創(chuàng)新舉措。下一步,劍閣縣將在全縣干部中推廣。 (作者單位:劉慷/廣元日報社) (責編:劉艷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