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虹
摘要: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注意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的智力發(fā)展和學習工作效率。對于小學學生來說,注意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知識掌握的程度和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梢哉f注意是保證學生順利學習的重要前提,是構建高效率課堂的重要保證,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小學生;注意力;培養(yǎng)
注意是對事物的定向活動,是對某些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根據產生和保持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將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教學的要求和訓練,小學生要不斷有意識地調節(jié)、控制自己的行為,到了小學高年級,他們的有意注意就逐漸發(fā)展起來。
一、培養(yǎng)學生注意力的意義
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中就有明確指出: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差,是小學生的特點。智力的五個因素就包括注意力,它是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的前提。
上課注意力集中的學生學習成績明顯好于注意力渙散的學生,可以說注意力是保證學生順利學習的前提條件,直接影響著人的智力發(fā)展和對知識的吸收。
二、小學生注意能力的培養(yǎng)
中小學生良好的注意能力主要表現在注意的穩(wěn)定性和注意的轉移兩個方面,即根據學習任務長時間地保持注意而不分心,而學習任務的變化又需要迅速轉移注意而減少惰性。一般地,注意的穩(wěn)定性越好、注意的轉移能力越強,有意注意的保持就越容易。
小學生良好的注意力能力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也可以進行專門訓練。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嘗試運用了以下幾種方式。
1.加強意志鍛煉,與分心做斗爭
具有堅強意志的人,才能成為駕馭有意注意的人,而意志薄弱的人,就會成為受無意注意擺布的奴隸。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嚴格遵守作息制度,有始有終地把活動進行到底。這些行為和言語都利于集中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2.豐富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心理學認為,人在留意某些對象時,大腦皮層相應區(qū)域就形成一個優(yōu)勢興奮中心。教師在編寫教案和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候,就要注重激趣導入或者是情境導入。五年級是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的時機,有一次在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時安排了這樣一個提問環(huán)節(jié)。
當把“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寫在黑板上的時候,學生紛紛爭著要讀題,讀完后拋下一個問題:讀題后的質疑。其實這只是一個經常用的導入套路,老師希望學生能提出自己預設的問題得以過渡到下面的學習中去。而同學們每次到提問環(huán)節(jié)都蠢蠢欲動,提到點子上的孩子都會得到這樣的表揚:你的問題很有價值!學貴有疑。帶著問題的孩子就像包裝好的巧克力,誰也不知道下一個問題是什么口味的,因為下面坐著的可能是下一個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
我覺得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旨在培養(yǎng)學生學貴有疑的精神,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3.運用正面激勵,增強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特別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學生的肯定,教師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對學生進行心理暗示。
有一節(jié)課,孩子們的起立聲不夠整齊洪亮,沒有像平時一樣吐槽他們早飯沒吃,而是自己又精神地喊了一遍“同學們好!”,報之以微笑看著他們的反應,得到的也是精神的回應,心想很好,一節(jié)課的好心情就開始了……上課伊始,在自由朗讀的時候,發(fā)現一個迷糊蛋忘帶語文書了,沒有像平時一樣打斷所有人開始習慣教育,而是把自己手中的書借給了他,得到的是這個孩子一整節(jié)課積極的回答……課到中旬,發(fā)現全班朗讀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沒有像平時那樣再三的強制讀,而是夸贊他們真是一群會唱歌的小黃鸝,學生聽得更加起勁了。
教師除了言語激勵,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激勵,現在還發(fā)現了老師的心情也影響著學生上課注意力的集中,試想,一個熱情的老師哪個學生會拒絕呢?
4.傾聽孩子的話,拉近彼此距離
不要總認為孩子的話無意義,聽他們說話總是心不在焉。孩子與你說話的時候手里千萬別拿東西或者邊做事邊聽,要專心致志地聽他說話,尤其是小孩子,從小形成這種印象,他做事就能專心。養(yǎng)成一個專心致志的好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益。
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代表個體注意發(fā)展中的不同水平,兩種注意的相互交替有利于注意長時間地保持集中。如果依靠學生的無意注意,不利于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如果只依靠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又容易引起學生疲勞而出現注意渙散。教師要善于運用兩種注意轉化規(guī)律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的兩種注意有節(jié)奏地交替輪換,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莉.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76.
[2]李曉東.小學生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9.
[3]吳思娜.21世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M].北京:斜學出版社,2007,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