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包子并不都叫包子,唐人就把它叫作“籠餅”。古人把面食統(tǒng)稱為“餅”,如湯面叫作“湯餅”,上籠蒸熟的面點就叫“籠餅”。詩人陸游有詩云:“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逼湎伦髯ⅲ骸笆裰须s彘肉作巢饅頭,佳甚。唐人正謂饅頭為籠餅?!?/p>
陸游所說的“饅頭”,其實是包子最古老的名字。許多人都相信,“饅頭”是諸葛亮發(fā)明的。相傳他領兵南征孟獲時,有人勸告他:“南蠻地區(qū)有很多邪術,你要用人頭祭祀神靈,神靈就會派出陰兵來助你一臂之力。”諸葛亮不愿殺生,于是用羊肉和豬肉為餡,包以面皮,做成人頭狀,用以祭神,神靈果然為他出兵。這一記載最早見于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后來被《三國演義》改編化用,從此人盡皆知。
《事物紀原》的資料來源是稗官野史,并不足以證明包子就是諸葛亮發(fā)明的。不過,古代少數(shù)民族確實有用人頭祭天的風俗,“饅頭”也很有可能是人頭的替代品。晉人盧諶《祭法》中就說:“春祠用曼(饅)頭?!闭f明“饅頭”的確是當時常見的祭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