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娟
替代性接觸改善群體態(tài)度*
——以自閉癥群體為例的思考
艾 娟
替代性接觸是指個體通過觀看內外群體成員之間順利交往的過程,以減少對外群體的偏見、改善對外群體的態(tài)度。本文以自閉癥為例,建議通過積極開展替代性接觸干預,提高社會對自閉癥群體的認知度,激發(fā)積極的群體情感,為社會公眾提供行為交往的范本,增強與自閉癥群體交往的自我效能,從而減少社會偏見,改善對自閉癥群體的態(tài)度。
替代性接觸;自閉癥;群體態(tài)度;群體偏見
作者單位:天津商業(yè)大學法學院心理學系 天津 300134
《中國自閉癥教育康復行業(yè)發(fā)展狀況》顯示,我國目前約有1000余萬自閉癥患者,14歲以下的兒童患病人數(shù)高達200余萬,及早干預對自閉癥患者適應社會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當自閉癥群體進入社會后卻發(fā)現(xiàn),這種融入不僅僅需要自身社會技能的提升,還需要克服更多社會障礙,其中包括來自社會普通群體的偏見。
2016年,媒體報道了一篇《拒絕自閉癥兒童登機是無知和冷漠》的文章,一位父親帶著13歲的自閉癥兒子外出,卻被工作人員以兒子“行為怪異”為由拒絕登機。事件被報道之后,引發(fā)了激烈的社會討論,同時也將社會大眾對自閉癥群體的偏見真真切切地暴露了出來。社會對自閉癥群體的認知水平較低,表現(xiàn)出懼怕、排斥等心理和行為,社會接納意愿不高。具體來講,社會大眾對自閉癥的認知還只是停留在表面,僅從字面意義上理解自閉癥,很難真正了解自閉癥的特點。從學校層面看,自閉癥兒童難以被普通學校平等接納,經(jīng)常遭受其他家長的聯(lián)名拒絕,進入學校學習的自閉癥兒童往往遭到教師及其他同伴的忽視和排斥[1]。從社會層面看,自閉癥患者及其親屬在社會上所碰到的障礙,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人們的歧視。70%的自閉癥家長認為公眾對自閉癥“忽視,不關心”[2],認為社會對自閉癥患者及其父母存在明顯偏見[3]。
社會對自閉癥群體的偏見不僅源于社會對自閉癥及這個群體缺少了解,也源于多數(shù)人缺乏與自閉癥群體有效互動的行為,因此,面對自閉癥群體會產(chǎn)生強烈的焦慮感和恐慌感,出現(xiàn)心理和行為上的排斥。從這個意義上講,改善社會對自閉癥群體的態(tài)度就成為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問題。在此,我們以替代性接觸理論及其研究為基礎,探討如何有效改善社會普通群體對自閉癥患者的態(tài)度。
替代性接觸是一種間接的群際接觸形式,“替代”就是非直接的意思,即個體通過觀察內群體成員與外群體成員成功互動的過程,從而減少對外群體的偏見、改善對外群體的態(tài)度[4]。替代性接觸是發(fā)生在內外群體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必須是積極的、順利的,可以通過媒介的形式展現(xiàn)?!胺e極互動”是指一種“成功的、自然的交流互動”,即群際成員間能夠順利完成的、目標實現(xiàn)的互動。
替代性接觸由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演變而來。社會學習理論主要從個體角度深入探討了個體如何通過觀看和學習榜樣的行為、認知和情感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后果來學習價值觀念、思想觀點以及行為模式,其中替代性學習是關鍵環(huán)節(jié)。盡管社會學習理論提出以來在學術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在社會群體的實踐領域,尤其是在群際接觸領域卻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正如有學者所言,通過替代性經(jīng)驗來形成和改善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并非是新理論,但從群體的角度卻少有人在實踐領域內進行運用[5]。而替代性接觸的提出和應用正是彌補了這一缺憾。
替代性接觸也是社會實踐發(fā)展的必然和需要。在社會現(xiàn)實情境中,群體間的直接接觸并不容易。有些積極的接觸條件無法實現(xiàn),或者有些直接接觸本身會導致參與者產(chǎn)生較高的交往焦慮感,從而回避與外群體接觸的情境[6]。在這樣的背景下,采用一種非面對面的群際接觸形式來改善群際態(tài)度則成為必需,即讓群體成員在不直接參與或接觸外群體成員的情況下,通過一定的干預改善對外群體的態(tài)度。替代性接觸是間接群際接觸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直接接觸不允許或者不能順利展開的情況下改善個體對外群體態(tài)度的目的。
替代性接觸主要是展示特定情境中的群際互動過程,這種展示可以借助于一定的媒體形式,比如圖書、雜志、電視節(jié)目、電影、廣播等來實現(xiàn)。特定情境可以是自然發(fā)生的與外群體成員進行接觸的情境,也可以是有一定控制性、目的性和針對性的人為情境,但必須滿足三個條件才能保證替代性的積極效應:其一,替代性接觸應該展現(xiàn)內群體成員與一些較為陌生或不經(jīng)常接觸的外群體之間的交往情境。其二,替代性接觸不應該增加群際焦慮,沒有對個體提出直接接觸的要求。其三,替代性接觸情境不應該存在壓力感,不能讓外群體(通常是受到偏見的群體成員)回避這種群際接觸和互動[5]。
研究發(fā)現(xiàn),替代性接觸能夠改善對不同種族、移民、同性戀、少數(shù)民族等群體的態(tài)度,有效降低社會偏見,縮短群際之間的社會距離,提升交往效能,增進群際關系。比如,通過觀看電視中異性戀與同性戀的交往互動可以減少對同性戀群體的偏見[7],觀看電視中白人與黑人的互動可以改善對黑人群體的態(tài)度[8]。另外,視頻呈現(xiàn)的人物以及互動的展現(xiàn)方式也能夠對態(tài)度改善起到不同的作用。例如觀看內外群體成員互動的視頻后,參與者表現(xiàn)出了與外群體更近的社會距離以及更高水平的溫情[9]。通過網(wǎng)絡的替代性接觸干預發(fā)現(xiàn),互聯(lián)網(wǎng)游戲中虛擬的替代性交往情境也能夠影響群體態(tài)度。讓參與者(新西蘭人)觀看消極的、積極的、中性的群際在線撲克游戲(對手是俄國人),結果發(fā)現(xiàn),觀看積極性質的在線撲克游戲可以改善個體對外群體的態(tài)度和信任狀況[10]。
替代性接觸為何能夠改善對外群體的態(tài)度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通過觀看內外群體成員的互動過程,作為觀察學習者的個體能夠明確地知曉群際互動的雙方是誰,并且能夠從群際互動過程中學習和模仿內群體成員的交往行為。同時,替代性接觸使個體對外群體成員有了一定的感知和了解,從而對群體態(tài)度改善的泛化起到促進作用。參與互動的外群體成員越是被認為能夠代表其群體特征,群際互動的展現(xiàn)就越能夠促進群際態(tài)度的改善[8]。
替代性接觸作為一種間接接觸方式,減少了內群體成員直接參與真實交往情境的焦慮、恐懼等情感水平,減少了對群際交往消極后果的預期,從而改善了對外群體的態(tài)度[11]。另外,替代性接觸增強了群際信任、共情等積極情感。替代性接觸可看作是真實交往前的準備或預演,提高了對外群體的積極期望和信任水平,并促進了虛擬社會關系的構建。作為觀察者的個體會在觀看群際互動的過程中與外群體成員建構一種虛擬的人際關系,這種虛擬的關系與面對面的人際關系相似,可以促進其對外群體態(tài)度的改善[7]。
替代性接觸使個體獲得了替代性的行為經(jīng)驗,提升了群體成員的自我效能,進而提高了與外群體交往的期望水平,增強了內群體成員參與直接群際接觸的意愿[12]。替代性接觸給予個體學習和模仿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個體學習到如何與外群體交往。尤其是面對陌生群體或者特殊群體的時候,替代性接觸可使個體獲得更多有效的交往技能和行為圖式,減少對外群體的陌生感和隔離感。
面對社會對自閉癥群體的偏見,目前我們并沒有較好地將替代性接觸的相關研究成果運用到實踐中,沒有充分發(fā)揮其在改善社會偏見、有效指導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替代性接觸可以改善社會對自閉癥患者的態(tài)度,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踐。
調查發(fā)現(xiàn),57%的社會大眾通過大眾傳媒宣傳了解自閉癥[13],說明大眾媒體在改善群體認知方面的作用很大。但媒體對自閉癥群體的關注缺乏時間上的連續(xù)性,多數(shù)宣傳過度集中在“世界自閉癥日”期間,其他時間卻鮮見相關報道,而且媒體宣傳多以電視媒體為主,廣播、報紙、雜志、自媒體等參與度較小。由于多數(shù)替代性接觸都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形式展開,個體對替代性材料的觀看程度、卷入加工程度等也可能會影響到替代性群際接觸的實際效應。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觀看頻率影響態(tài)度改善的效果,重復播放電視節(jié)目可以增加個體對準社會交往的卷入程度,降低偏見水平[7]。基于此,媒體宣傳應保持連續(xù)性,做到分散與集中宣傳相結合,讓人們能夠持續(xù)關注這一群體。增加報道的頻率和強度本身就可以增強熟悉感。同時,調動各類媒體積極參與,形成全方位的媒體宣傳網(wǎng)絡,通過視頻、聲音和文字等不同的形式展現(xiàn)與自閉癥群體的替代性接觸過程,真正發(fā)揮媒體在改善對自閉癥群體的態(tài)度中的積極作用。
群際交往行為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加強群際互動內容的展示和豐富性來實現(xiàn)的。調查發(fā)現(xiàn),就大眾媒體的宣傳內容而言,71%的民眾不能說出有關自閉癥題材的電影或者電視節(jié)目[13],電影、電視劇、紀錄片、教育片等涉及與自閉癥良好互動的專題性節(jié)目非常少見。內容的豐富性不僅體現(xiàn)在自閉癥知識的科普和宣傳,還應該體現(xiàn)在對群際互動情境的強調和演示。替代性接觸強調的是展現(xiàn)群際互動場景,通過這種行為展演,讓人們習得與特殊群體交往的行為模式,減少交往焦慮,增加交往的自信。因此,社會需要通過知識宣傳提高大眾對自閉癥群體的認知度,同時,更應該提供或者展示與他們進行有效溝通、交流的行為范本。
研究發(fā)現(xiàn),替代性接觸中有無權威人物會影響態(tài)度改善的實際效果。用明星、權威等知名度、信任度較高的群體成員作為代表而展現(xiàn)出來的替代性接觸情境和行為更具有引導性[14]。這是因為,觀察一個人的行為,特別是當被觀察對象是自己認同的個體時,可以進一步加深觀察者關于外群體的原有認識,學會與外群體的交往行為[15]。即使公眾人物沒有親自參與互動情境,只要對某種積極的替代性接觸行為進行明確的肯定和支持,也能夠促進和強化內群體對外群體產(chǎn)生積極的認知評價,增強替代性接觸的積極效應?,F(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借助媒體,邀請公眾人物、權威人物積極關注自閉癥群體,這種關注不僅僅局限在向社會發(fā)出關愛自閉癥的呼吁,更是要真正參與到和自閉癥個體的互動過程中,并將這種互動展現(xiàn)給社會,給更廣大的普通民眾做出行為示范。
這項工作尤其要以兒童和青少年為教育重點。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觀察學習,個體可以學習到相關的行為知識,并能夠將這些積極替代性經(jīng)驗內化,一旦遇到相似的情境便會應用[16]。最重要的是,替代性接觸的積極效應主要發(fā)生在內外群體間并無接觸經(jīng)歷以及較少具有接觸機會的群體中,這樣,由于直接接觸而產(chǎn)生的對外群體的消極態(tài)度就對替代性接觸效應產(chǎn)生較少的影響[17]。隨著兒童和青少年群體進入社會生活的時間逐漸增多,不良的社會認知和經(jīng)驗也會隨之增多,進而形成對自閉癥群體的偏見,這種偏見會隨著年齡的增加繼續(xù)穩(wěn)定。所以,在兒童和青少年期及時進行偏見干預,在其不良社會經(jīng)驗尚未穩(wěn)定之際,增加其對自閉癥群體的良好替代性經(jīng)驗是非常重要的。學校應該肩負起教育責任,將如何認識自閉癥兒童及與其交往等主題納入教育內容,通過文字故事、情景模擬、媒體展演、參觀交流等形式向青少年群體提供與自閉癥群體積極互動的經(jīng)驗,以幫助他們建立起對特殊群體的良好認知,激發(fā)他們對自閉癥群體的積極情感,使他們獲得良好的群際行為模式。
從社會心理學視角探討替代性接觸改善社會對自閉癥群體的態(tài)度,是目前學界較為獨特、新穎的一種嘗試。在現(xiàn)實中,通過替代性接觸改善社會對自閉癥群體的態(tài)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為增進社會民眾接納自閉癥群體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可能的行為路徑。本文嘗試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議,具體實施尚需要更加可操作的、系統(tǒng)化的規(guī)范。此外,自閉癥群體真正融入社會還需要更多力量的參與,需要社會政策等較大層面上的不斷完善,需要全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這是一項長期且艱難的工作。
[1] 徐云,朱旻芮.我國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痛”與“難”.現(xiàn)代特殊教育, 2016,19:24-27.
[2] 華曉慧, 楊廣學.自閉癥兒童家長知曉度調查.學術探索, 2013, 5:150-153.
[3] 黃偉合.社會觀念的改變與自閉癥事業(yè)的發(fā)展.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5:93-98.
[4] Joyce,N.,& Harwood,J. Improving intergroup attitudes through televised vicarious intergroup contact: social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ingroup and outgroup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4,5:627–643.
[5] Gómez,A.,& Huici,C. Vicarious intergroup contact and the role of authorities in prejudice reduction.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8,1:103–114.
[6] Pettigrew,T. F.,& Tropp,L. R. A meta-analytic test of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5:751-783.
[7] Schiappa,E.,Gregg,P. B.,Hewes,D. E. The parasocial contact hypothesi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05,1:92–115.
[8] Ortiz,M.,& Harwood,J.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pproach to the Effects of Mediated Intergroup Contact on Intergroup Attitud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2007,4:615–631.
[9] Gougeon,B. C. Parasocial and parasocial vicarious contact effects on euro canadians’ views of aboriginal peoples.Psychology,2015.
[10] Stark,T. H.,Flache,A.,& Veenstra,R. Generaliz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individuals to outgroup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3,5: 608-622.
[11] Paolini,S.,Hewstone,M.,Voci,A.,et al. Intergroup contact and the promotion of intergroup harmony: the influence of intergroup emotions. Heuston Miles,2006,209–238.
[12] Mazziotta,A.,Mummendey,A.,& Wright,S. C.Vicarious intergroup contact effects: applying social-cognitive theory to intergroup contact research.Group Processes &Intergroup Relations,2011,2:255–274.
[13] 游詩然,王中華. 當前社會對自閉癥兒童認知的調查研究——以貴陽市為例. 教育文化論壇,2015,2:73-78.
[14] Herek,G. M.,& Capitanio,J. P. Aids stigma and contact with persons with aids: effects of direct and vicarious contact.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7,1:1–36.
[15] Eyal,K. & Rubin,A. M. Viewer aggression and homophily,identification,and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television character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2003,1:77–98.
[16] Pagotto,L.,& Voci,A. Direct and mass-mediated contact: the role of different intergroup emotions. Tpm Testing Psychometrics Methodology in Applied Psychology,2013,20:365-381.
[17] Mereish,E.,& Poteat,V. P. Effects of heterosexuals'direct and extended friendships with sexual minorities on thei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Inter-group anxiety and attitude strength as mediators and moderator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5,3:147–157.
書 訊
《殘疾人職業(yè)康復體系研究》近期由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我國第一部關于殘疾人職業(yè)康復的學術專著。
作者胡務,西南財經(jīng)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成果曾獲得“教育部優(yōu)秀咨詢報告”“四川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等榮譽。
該書從工傷與非工傷、政府相關各部門以及社會組織的配合、資源共享的視角,從立法、資金到管理體制和運作模式,探討國內外殘疾人職業(yè)康復體系的構建。上篇選取了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我國香港與臺灣地區(qū)的職業(yè)康復為例,闡明由于相關立法完善、資金充足、管理嚴密和運作順暢,其殘疾人職業(yè)康復體系各有特色但均高度發(fā)達。下篇主要講述了我國內地殘疾人職業(yè)康復的探索,作者通過大量實地調查與問卷收集,結合廣東省和四川省殘疾人職業(yè)康復政策和流程,剖析呈現(xiàn)了殘疾人職業(yè)康復試點與探索的實際運行狀況。闡明缺乏較高層次的法律保障、部門協(xié)調不足、資源分散、專業(yè)人才及社會組織缺乏、工傷保險基金與殘疾人就業(yè)保障金的分布不均與管理不善等,都是我國現(xiàn)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作者基于資源整合的視角,對未來我國構建殘疾人職業(yè)康復體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
Vicarious Contact Improves Attitude toward Outgroups:Take Autistic Groups as an Example
AI Juan
Vicarious contact refers tothat the individual can reduce the prejudice,improve theattitude toward outgroups by watching the smooth communication between ingroup and outgroup members.Vicarious contact interventions are needed to improve social recognition,stimulate positive group emotions,provide a template for the public behavior,enhance self-efficacy in communication with autistic groups,so as to reduce social prejudice,improve attitudes towards autistic groups.
VicariousContact; Autism; Group Attitude; Prejudice
C913.69
A
2095-0810(2017)28-0067-0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間接群際接觸改善群體態(tài)度研究(15CSH014)
艾娟 副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