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琴
魏晉時期的玄學與莊學
李月琴
魏晉時期,玄學是這一時期哲學的基本理論形態(tài),莊學是隨著玄學的清淡之風的盛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以玄學演進的四段歷程為線索,探析了魏晉玄學名士對莊學思想的繼承發(fā)展及莊學在玄學發(fā)展中的作用,剖析了竹林時期由重《易》《老》向重《莊》轉(zhuǎn)變的原因,指出中朝玄學和東晉玄學為莊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質(zhì)。
魏晉時期 莊學 玄學
漢末魏初,社會動蕩不安,士人群體意識的開始覺醒,加之統(tǒng)治者的政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漢代經(jīng)學,使得新思潮勃然興起。由于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名士為了擺脫亂世的干擾,努力尋找一條明哲保身的道路,而恰好莊子的思想符合這時期名士的需要,所以莊學逐漸盛行。賀昌群說:“東京之末,節(jié)義漸衰而浮華漸盛,蓋始于馬融之倡老、莊也?!雹儆纱丝梢娎?、莊之學在魏晉時期正逐漸擺脫被世人忽視的地位,在文化領域和名士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魏晉時期,玄學的演進主要經(jīng)歷了“正始玄學、“竹林玄學”、“中朝玄學”以及東晉以后的“江左玄學”四個階段,在每個特定的階段中玄學都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被稱之為“三玄”的《周易》、《老子》、《莊子》的地位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本文主要以玄學發(fā)展的四個階段為主線,隨著魏晉玄學的清淡風氣的盛行,來探討魏晉名士對莊學的繼承發(fā)展以及其對玄學演進的意義。
在正始年間,首開玄學之談的何晏、王弼秉承漢代名士學習老、莊精神,他們不僅積極地支持老子精神,還不斷地在談話中引用莊子的道之有無等其他的觀點。在正始初年,何晏被曹爽任命為吏部尚書, 功業(yè)彪炳、身居高位,由于他的影響,名士越來越重視老、莊之學,并逐漸滲透到其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世風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何晏“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 ,②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③但是他們?nèi)匀缓ε虑f子的放浪形骸、隨心所欲, 給他們帶來殺身之禍。湯用彤指出:“何王雖能精, 然皆以老莊解易?!雹苓@便明確指出了正始年間重《易》《老》,而輕《莊》的玄學特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莊子》的思想正在玄學之中不斷地深化,對玄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莊子》也正開始掙脫被《老》學掌控局面的境地。
總之,正始玄學主要是以何晏、王弼的思想為代表,其中包含了許多《莊子》的內(nèi)容,莊學的發(fā)展在依附于《老子》過程中,也取得了其獨自發(fā)展空間。正始時期莊學主要是以清談的方式來推動其傳播和發(fā)展的,以專門的文章、著作為主的文字傳播處于劣勢。在《老子注》等其他著作中莊學的思想也有出現(xiàn),然比重很小??偠灾f學在正始時期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對文化領域的不同社會思潮交鋒也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正始時期的莊學與以前的莊學的最大區(qū)別是它作為新思潮的一部分開始嶄露頭角,并獲得很大進步。
玄學之風在正始之后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于是進入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為主要內(nèi)容的玄學發(fā)展的第二階段。竹林七賢由竹林之游而被后世所流傳,以群體形象為代表的竹林七賢顯示出一種志氣宏放、超世絕倫的風范。竹林七賢主要以嵇康、阮籍為代表,在清談之時,他們雖以老、莊并論,但特別看重莊學。首先,阮籍好老莊,志氣宏放,傲然自得⑤;嵇康“少年才俊”、“長好老莊”⑥。其次,竹林七賢還寫了很多有關莊學的文章,優(yōu)化了莊學體系,把莊學推至一個新的理論高度,使莊學具有更豐富的理論內(nèi)涵。例如嵇康的《釋私論》和阮籍的《達莊論》。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對莊學的熱愛,不僅說明了莊學已深入到竹林名士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快速的發(fā)展,還反映出莊學對玄學的影響之大。這一時期的玄學吸收了莊學中適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部分,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為主要內(nèi)容。
(一)竹林七賢鐘情于莊學的原因
竹林七賢為什么如此鐘情于莊學呢?此時的學風為什么由重老向重莊轉(zhuǎn)變呢?這其中包含很多原因,主要概括以下兩個方面:
1、動亂的社會促使竹林名士鐘情于莊學
在中國歷史上竹林時期是一個極其動蕩的時期,尤其是打著名教旗幟的司馬氏集團的篡位,激起了七賢對這一行為的嚴重不滿,再加上他們隨時都有可能有殺身滅族的危險,故逍遙自由、逃避兇險的政治爭斗成為他們身心的必然選擇,于是他們選擇歸隱山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而這時老莊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他們的內(nèi)心,但莊學中逍遙自由、輕視名利的思想更符合他們的理念趨向,這些思想給予七賢敢于與現(xiàn)實政權斗爭的勇氣,也為他們歸隱山林找到了恰當?shù)木売桑栽诶锨f思想中,七賢更鐘情于莊學。
2、竹林七賢本身具有追求自由的人格境界
竹林七賢自身就具有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視名利的人格境界,而這些人格境界與莊子所追求的精神是如此的相似,可以說他們是莊子在竹林時期的化身。七賢崇尚自然,想在大自然中找到一種解脫;七賢追求自由,企圖通過歸隱山林來逃避現(xiàn)實,以求得個性解放和人格自由。通過老莊之學的對比中不難發(fā)現(xiàn),莊學中尚自然、求自由等思想更具有生氣,更符合七賢的主張,所以竹林七賢更崇尚莊學。
嵇康被司馬氏集團處死,標志著在玄論派與名教派的斗爭中,司馬氏集團支持的名教取得了勝利。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這一時期的玄學也出現(xiàn)了轉(zhuǎn)型,開始世俗化,自然與名教開始相互融合,已達到相互統(tǒng)一,這就是玄學演進的第三階段。在這一時期,很多名士一邊在朝廷做官,一邊又暢談老莊之學,他們既貪圖名利又崇尚高尚人格,企圖已達到名利雙收,這種雙重的矛盾是由當時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造成的,其中主要以郭象、向秀為代表。此時的莊學逐漸發(fā)展成系統(tǒng)的理論,郭象對此作了很大的貢獻,他的《莊子注》是莊學發(fā)展到頂峰的標志,使莊學成為玄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郭象對莊學的繼承與發(fā)展
郭象,字子玄,西晉河南人(今河南?。┤?,好老莊。⑦他是中朝玄學的杰出代表,他的《莊子注》不僅代表著莊學發(fā)展的碩果,還是這一時期玄學的重要理論成果。他緊扣時代脈搏,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在繼承莊學的基礎上,把莊學推向了一個高峰。其對莊學的發(fā)展主要有三點:
1、對莊子“自然”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在自然觀上,郭象繼承了莊子的自然則自然的思想,主張應遵循自然而為。但郭象的“自然”還是“不為”,“自然”不僅是不施行有位,而且還是一種必然,這種必然即使是“道”也無能為力。⑧這就否認了莊子關于“宇宙是第一因”的思想。郭象還認為“自然”是人的本性,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而運作,由于要受到其他外在的因素的影響與制約,致使傷害自然性,對傷害的自然之性,如果能夠加以改善和完美,這種行為本身也是“自然”。⑨由此可見郭象強調(diào)的是現(xiàn)實的自然,而莊子則強調(diào)自然的原始狀態(tài)。當時社會環(huán)境迫使郭象賦予了“自然”新的內(nèi)涵,使“自然”更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為莊學注入新質(zhì),使其具有現(xiàn)實社會的價值。
2、對莊子“性分”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郭象曾言“自然則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⑩郭象認為每一事物、每一個人都具有其天然而自足的稟賦所得;同時,每一事物、每個人又都是有不同于他物、他人的稟賦,這就是物與人的“性分”。?郭象的“性分”思想是在繼承莊子的“性分”思想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但郭象的“性分”思想的含義更廣泛,它既包含自然之性又有社會之性。郭象認為社會等級制度是符合“性分”的,也正是他的“性分”思想使綱常名教的合理性上升到了理論層次,這有助于緩解自然與名教的矛盾,從而達到自然與名教的統(tǒng)一。
3、對莊子“圣人觀”的繼承與發(fā)展
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文化領域等各方面的影響,郭象在吸收了莊子“內(nèi)圣外王”思想的同時,賦予了其新的含義。圣人能夠做到“游外以冥內(nèi)”、“無心以順有”,則雖然“戴黃屋、佩玉璽”、“歷山川、同民事”,但是他自身卻“淡然自若”。?這就是郭象所說的“圣人”,可見郭象的“圣人”是對內(nèi)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對外要具有輔佐王者之能。此即所謂“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實現(xiàn)了自然與名教的完全統(tǒng)一。?而莊子的世人觀則是避世的,可見在這方面郭象又為莊學注入新質(zhì)。
五胡亂華致使西晉滅亡,晉室南渡建立東晉,玄學發(fā)展于是進入第四階段。在這一時期玄學與莊學的發(fā)展各呈現(xiàn)出新特點。隨著佛學的深入發(fā)展,以及一批通曉佛理的名士的興起,玄學內(nèi)涵也在發(fā)生改變?;圻h“引莊子為連類”,以講實相義,即以莊學講佛學也,此在當時謂之“格義”。?可見東晉名士談論佛理之余,也頻頻談論老莊,尤其喜歡莊學,他們常常以莊釋佛,釋與玄的融合,使莊學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可見佛學在東晉的盛行,也促進了莊學的發(fā)展,并為莊學注入了新質(zhì)。
從玄學演進的四個階段可見,魏晉玄學名士不僅繼承了莊學思想,而且還使莊學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尤其是兩晉玄學為莊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質(zhì)。與此同時莊學作為玄學的一部分,也在不斷地深化著玄學的發(fā)展??傊f學與玄學的關系實質(zhì)上是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莊學與玄學中有很多值得當前我們社會學習的精神,比如輕名利、尊重自然的思想。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認真的反思當前社會的問題,汲取莊學與玄學中的精華,以便解決問題,賦予其新內(nèi)涵,使其得到新發(fā)展。
注釋:
①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2).
②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0).
③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0).
④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I980(45).
⑤于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9).
⑥于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7).
⑦于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5).
⑧于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9).
⑨于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0).
⑩于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9).
?方可立,郭齊勇等.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07).
?方可立,郭齊勇等.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09).
?方可立,郭齊勇等.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0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88).
[1]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
[2]干寶.文選·晉紀總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于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方可立、郭齊勇等.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月琴(1991-),女,河南商丘睢人,碩士研究生,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文化建設與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