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仁
語文教學“道”與“術”絮談
馬繼仁
本文針對當前語文教學仍然普遍存在的偏離語文學科性質的根本之道,急功近利,一味研究技巧方法的現(xiàn)象,再次探討語文學習中的“道”“術”之辨,以圖尋回語文學習的良好生態(tài)。
語文教學 “道”與“術”
語文教學改革的話題,在當前課程的改革中,仍然是最受矚目的??疾楫斍罢Z文課程改革的狀貌,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fā)起的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討論,在愈漸升溫的“國學熱”背景下,漸漸走向理性的回歸;另一方面,語文高考越來越明顯地指向疆域廣大的“傳統(tǒng)文化”?!笆⑹绹鴮W”的自覺與流行,文化娛樂(《漢字聽寫大會》、《中華詩詞大會》)的烘托與鼓舞,似乎在推動又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
面對這種發(fā)生在學科深處的“悸動”,我們該如何應對,又如何正確地把這種內在的動力導于“正途”呢?
在當前的形勢下,探討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還是有必要的。對于語文這門學科,不能只顧科學的定義,還要探究語言及其文化。漢語文的符號是獨特的方塊字。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方塊字這種“象形文字”構筑的“形象話語”,深切著記錄民族文化的語感,塑造了國人的思維方式。因此,語文教學只有把“根須”植入傳統(tǒng)文化的豐沃土壤中,才能找到“話語”和“語言”。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本位回歸”的內在需要,也是語文教學煥發(fā)生機的必定前提。
而當前語文教學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方向上回歸,實踐上離位。故語文教學的“道術之辨”需要再被提起。什么是“道”與“術”呢?“道”就是語文學科的本體屬性、生成規(guī)律,“術”就是方法與技巧。參加今年的語文高考培訓,一個凝固的印象是:永遠在講方法和技巧,大一點,講策略、計謀;什么“閱讀三步”,“作文六法”,什么“攻略”,什么“揭秘”,什么“問題歸類”,什么“類型整理”,不一而足。和堆積如山的復習資料上講的出于一轍,都是應考之策,權宜之計。專家們終不愿涉及一些根本性的大問題,即語文的性質、語文素養(yǎng)的生成之道,或曰語文學習需要練就什么“素日之功”,是否遵循“語文之大道”。由此反思當下的語文教學,也無不帶有這種“奇技淫巧”的誘惑,本來津津有味的“語言揣摩”,變成功利的“掌握”;原本“涵永興味”的吟誦,變成堅硬死板的“記憶”,在無處不在的應考利誘之下,平日優(yōu)雅雋永的語文學習變成了消極苦悶的“備戰(zhàn)高考”。久而久之,語文學科的“滋味”消失殆盡了。語文教學中的“滋味”被功利“吹干”,“道”淹于“術”,就失去了語文的本體。這好像是:養(yǎng)學家說,吃蘋果可以補充維生素,于是有人為了攝取維生素,忽略了蘋果的香甜。時間長了,竟至于忘了蘋果為何物。而最好的情況是,啃咬咀嚼、品嘗滋味的過程中,各種維生素已經被攝入了。后來,愛上了吃蘋果,而不是還想著那索然無味的維生素。所以,“忘乎所以”,沉酣其中,才是語文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
方法和技巧本無可非,但方法技巧應發(fā)生于學科本體,“術”之于“道”猶如“毛”之于“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毛”之中,應有“皮”的元素。故語文的學法,也應“生于語文,長于語文”,因為語文不僅植根語傳統(tǒng)文化,還衍生于“形象話語”和“象形文字”,琢磨漢字造字法,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躍動的生命,就是一種生動的場景,點橫撇捺中間,包藏了無窮的信息。摹形狀物之際,訴說著遠古的故事。學習這樣的文字,詞匯,修辭,文章,必須在緩慢沉淀的過程中,醞釀,吸收,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意念、情感和思維方式。反過來,這樣形成的“語感”和“眼法”,才能發(fā)生當下語文高考所獨厚的“讀”“寫”能力。而能力所至,方法自生。
魯班學藝的故事正可說明“道”與“術”的關系:魯班歷經千辛萬苦上山尋師,磨斧,要向師父請教木匠的技藝,可師父沒有什么方法,只讓他砍倒一棵大樹,先削成方的,再削成圓的,如此三番,做尋常的苦功,三年過去,要失望告辭時,師傅說,你的“技藝”已經練成,可以下山了。魯班成了一代名師。這個故事在說“功夫”的重要。沒有憑空得來的技藝,“技藝”發(fā)生于“功夫”的長期修煉?!墩f文解字》上說,“技”,巧也?!拜p道而重術”,“舍本而逐末”,在古人看來,是為君子仁人所不齒的。語文教學中,素日之功沒有做好,一切技巧方法,都是空談。
教學第一線的廣大語文教師也許深有同感,新課程標準所呼喚的“語文素養(yǎng)”,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似乎越來越難以企及。大概是因為急功近利的“技術”背離了“大道”嗎?讓我們再次地尋回本位,忘掉功利的企圖,從那些諸如書寫、積累、誦讀、涵永、表達的功夫上做起。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潭縣第二中學)